《赤壁赋》课堂实录
师:上课前老师想问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文学史上是谁在江边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是谁在赤壁颂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
生:苏轼。
师:对,是一生坎坷却永不服输的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坡,品情味理,跟随他的脚步共游赤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常说用镜头捕捉画面、用视频传递情感,所以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个情境任务——我校一年一度有“走进文人”系列展活动,我班拟拍摄与苏轼共游赤壁的短视频来参与本次活动,请同学们依照苏轼的《赤壁赋》来完成此项任务。
01
活动一:因文求画
师: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拍摄任务,老师给大家设定了几个小活动,我们首先进入“活动一:因文求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利用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读的时候放声读,这样我在巡视的过程当中能帮助正音;第二,边读边把不懂的字词圈画起来。好,同学们现在来完成第一项。
(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
师:读完的同学可以停下来了。我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没有听见读音上的任何问题,并且我看到有同学在认认真真利用课下注解来疏通文意。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择拍摄的场景,并利用“————图”进行概括。这里也给大家提两点要求:第一,请在小组内部解决刚才圈画起来的不懂的字词句,如果组内解决不了,举手示意老师来帮助完成;第二,对拍摄场景进行概括时,一定要采用“————图”的形式。
(生热烈地讨论)
师:大家果然展示了三中(注:伊宁市第三中学)骄子的优秀风采。谁想先来分享自己小组要拍摄视频的场景?
生1:我想拍摄赤壁泛舟。
师:这个场景对应的文本是在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我们要拍赤壁泛舟图呢?
生1:第一自然段。
师:对,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在写什么?
生1:交代背景。
师:哦?仔细想一想,究竟是背景还是美景?
(生思考)
生1:美景更准确。
师:概括得非常棒。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老师眼前突然间就展现出这么一幅美景:泛舟在赤壁之上游玩。谢谢你。还有哪位同学想来分享其他的场景?
生2:从第二段中可以概括出“江上吹箫图”。
师:你真的太棒了,跳脱出其他同学说景的图片,敏锐性非常强,请坐。除了江上吹箫图,还有其他的吗?
生3:在最后一段,我概括出了“客喜共欢图”。
师:你们的观察力非常细致,最后一段虽然字数很少,但没有被遗漏掉。不过截止目前,文章还有两段未被概括的内容。有谁思考过并愿意分享一下呢?
生4:客问主答图。
师:对,客问主答图,有没有其它同学想到呢?
02
活动二:因文寻乐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把《赤壁赋》的拍摄场景都找出来了。但现在面临新的问题,既然是拍摄视频,我们还需要选取背景音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选的场景,选择相应风格的背景音乐,并说明理由。接下来我们来共同聆听以下三段音乐,进行辨别:
(师逐次播放音乐)
师:第一段音乐你认为放在哪里更好?说明理由。
生5:我认为放在“赤壁泛舟图”。因为第一段写的是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游玩的场景,心情比较欢快,和第一段音乐带给人的感觉相似。
师:很好,谢谢,因为此时此刻是良辰美景,心情是“乐”的,所以需要欢快的音乐,请坐。
(师板书“乐”)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里呢?
生5:我认为第二段音乐应该放在第二个场景中(即“江上吹箫图”),因为它符合第二段凄惨的气氛,并且在演奏中都有消沉之感。
师:“消沉”是什么意思?
生5:就是很悲凉。
师:你用了一个字——“悲”。
(师板书“悲”)
师:我想追问大家,苏轼仅仅是听到了箫声的悲凉才觉得“悲”吗?比如说你今天考了年级第一,很开心,这时你听到路边听到有人弹奏一首非常低沉的曲子,你会因为这个音乐而感到心情不愉快吗?所以,他这里的“悲”悲会是因为什么呢?
生5:不得志。
师:很好,你的回答引出了同学们更深入的探讨。
生6:如果按知人论世来说的话,苏轼写《赤壁赋》的时候,刚好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对他来说,人生此时处于一个失意的低谷阶段,内心应该很痛苦。
师:对,很愁苦很悲凉。而且这位同学刚提到“失意”,其实在文本里面也有相应的线索,这位同学的背景知识非常充分,预习得也很好。我们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乌台诗案”: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曾两次游玩赤壁,写出了两篇《赤壁赋》,我们本篇叫《前赤壁赋》,还有一篇叫《后赤壁赋》。赋,就是一种我国古代的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现在回到原文,文本里面有没有“乌台诗案”的线索?我们现在来齐读一下苏轼“扣舷而歌”的内容。
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他通过这个歌声,最终落脚在了“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都知道屈原的美人香草意象,“美人”特指的是什么?
生7:思慕的人。
师:除此之外,其实同学们应该也还要知道美人能象征美好的品格。“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他思美人而不得的诗意与惆怅,原本就很失意,再听到如此悲的箫声,他会怎么样?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就着配乐,把“其声呜呜然”的部分朗读一下,看谁能够把他的悲情读出来。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生动诵读)
师:我们都被你的诵读带入到了当时的情境当中。作者由“乐”转“悲”之后,情绪会不会再次发生变化呢?现在请大家思考第三段音乐应该放在哪里。
生8:“客喜共欢图”。
师:为什么?
生8:音乐很欢乐,文章内容也欢乐。
(师板书“喜”)
师:现在我们给这三段音乐匹配了相应的场景,但是同学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前面我们概括了4个场景,但是配乐却只提供了3段,还有哪一个场景没有配上音乐?
生:“客问主答图”。
03
活动三:因文探理
师:这个对话场景与我们平常的对话明显不同。我们平常对话是一问一答,而在这里,第三段是全是客的问,第四段是全是主的答。下面请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扮演苏子,一人扮演客,把三四段的问答拆分成几个回合的对话,可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要求自然,注意围绕“变与不变”“取与莫取”展开。
(生分角色对话)
师:时间到。现在我们需要两位演员,将苏子与客人的对话进行精彩的演绎,这两位同学来尝试一下,刚才你们讨论得十分认真。
生9: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吗?
生10:客人难道你不知道水和月亮吗?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消失,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师:我还是想稍微打断一下你们,把它想象成我们平常的对话既可。
生9:世界的变化太大了,曹操那么厉害的人,现在不也不复存在了吗?
师:更何况是我们这样“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平凡之人!“侣”和“友”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况且不能永恒存在,更何况我们这样的平凡小人呢?你怎么回答客的问题?
生10:这个世界也有不变的。
师:很好,我们这位苏子非常聪明,你接着说。
生10:比如说江水和月亮,他们时刻在变化,却没有真正消失过。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物万事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没停止过;但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和我无穷无尽,一直绵延下去。
生9:但人生短暂,既没有可享受的时间,也没有可享受的内容。
师:对,就是文章所说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人生无常,似乎什么都享受不了。你又怎么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10:我们可以享受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并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我们可以共同享用大自然的馈赠。
师:非常棒。通过两位同学的对话,我们了解了主客问答说理这部分。苏子说到我们能干什么?能看到江上清风有声,山间明月有色,闻之则为乐音,见之则为佳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都是我们可以享受的,他在不断地开导着客人。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苏轼的一生坎坷起伏,他才是需要被安慰的人,但现在他身为一个受害者却一直安慰着他人。我不禁有一个疑问,文章中的“客”到底存不存在?
生11:不存在。
师:为什么?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客”是指苏轼悲伤的情绪,他在开导自己,让自己变得乐观。
师:你的意思是他与另一个苏轼在对话是吗?
生11:是。
师:很好,说明你理解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借助这张图,来了解一下苏轼复杂的思想。苏轼是古代少有的儒释道三合一的矛盾体:儒家的苏轼积极入世、忧国忧民,道家的苏轼好学老庄、追求调和,佛家的苏轼精通佛理、不计得失。你们来判定一下“客”是哪一种苏轼?
(生默默思考)
师:这个客是喜是悲?
生:非常悲。
师:为什么悲?
生12:抑郁不得志。
师:就是苏轼因被贬黄州而无处施展抱负的样子,对吧?那这样的客究竟对应着哪一个苏轼呢?
生:儒家的苏轼。
师:那现在安慰着客人的这个苏子又是哪一个苏轼呢?
生:佛教和道教都有。
师:现在请大家齐读PPT上的这段文字。
生: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师:讲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是苏轼在开导自己,劝诫自己,这段对话集中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同学们上台板书。
生13:乐观。
生14:豁达。
师: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中遇到坎坷时,能够像苏轼一样积极进取、乐观豁达。这样的人生态度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也有所体现,课后同学们可以再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苏轼对人生的浪漫。
最后给大家布置课后作业。我们这节课做好了拍摄视频的准备工作,视频的具体制作需要大家课后完成,这是必做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阅读余秋雨先生写作的书籍《苏东坡突围》。下课起立!
生: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