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乐土 以民为本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并归纳其规律;
2、能够理顺错综的文章思路;
3、学习比喻、排比等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欣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4、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和可贵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欣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初中学过的“孟子二章”(《鱼 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感知《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二圣仁爱思想一以贯之,而语言风格和个人气质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再次打开经典《孟子》,欣赏《孟子》雄辩的魅力,感受孟子刚健的气质。
二、通读课文,粗知文意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3、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2-3课时
学习设计:分片段演读课文,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
任务一:依据文章某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分小组设计一段课本剧表演。
要求:台词可依原文,可文白夹杂,也可转换为方言口语,但要基本保留原意。片段选择由课代表统筹安排,不要重复。
设计示例:(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小括号部分由两个阵营的群演分别完成。)
齐宣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声询问:可得闻乎?)
孟 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征求意见性地齐说:则王乎?)
齐宣王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孟 子 (语气坚定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声音逐渐加大地齐读三遍:莫之能御也!)
齐宣王 (试探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疑惑地齐问:可以保民乎哉?)
孟 子 (点头,肯定地)可。(齐声旁白:当然可。)
齐宣王 (疑惑地)何由知吾可也?(疑惑地齐问:何由知吾可也?)
孟 子 (亲切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七嘴八舌地小声问“不识有诸?”,又一起看向王,高声齐问:不识有诸?)
齐宣王 (微笑点头)有之。(自豪性地齐说:有之,有之,有之。)
孟 子 (微笑点头)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宣王 (点头苦笑)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生气性地齐说: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 子 (摇头微笑)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人人故意反问: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人人故意反问:牛羊何择焉?)
齐宣王 (尴尬地笑)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 子 (微笑)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声: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声点头应和:“是也,是也”)
任务二:参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完成文言知识过关。
任务三:小组内非主演成员梳理孟子与齐宣王谈话、交锋的过程,概括孟子论辩的整体特色(亦篇章行文特色)。
第四课时
一、梳理交锋过程,欣赏论辩艺术
设计一:梳理从 “则王乎”提出核心话题到“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欣然接受这一段文本对话,在横线上概括孟子和齐宣王的三个回合里齐宣王、孟子各自表现和游说效果,在括号里填出文本依据。
设计二:
梳理整个论辩过程的七个引导步骤(参考《金学典》第5页表格)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引导方法:举以羊易牛的事例说明其有不忍之心,且“是心足以王矣”。
第三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引导方法:譬喻、对比、类推 。
第四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引导方法: 引用《诗经》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 。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引导方法:欲擒故纵,引出“大欲”,加以摧毁。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引导方法:举例说明行霸道必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一败一胜,对比鲜明,何去何从,不言自明。
第七步引导:顺势擘画王道图景,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引导方法: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小结:从整体来看,孟子的论辩可谓迂回曲折、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用心良苦。论辩的三个回合千回百转,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有时反向追问,而这又往往是由齐宣王思想上的退缩、怀疑、动摇所致,如此愈发显出孟子 随机应变 、 因势利导,不屈不挠 、坚毅执着的智慧和品格。三个波折既是论辩上的机智也是行文上的艺术。
二、赏析孟子具体的游说艺术
孟子说服齐宣王可谓迂回曲折,不屈不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具体的游说艺术呢?
(1)转换话题、求同存异的运动战艺术。齐宣王于谈话之初便显露了自己称霸的野心。孟子的回答不仅巧妙地避开了“霸道”这一主题,还机智委婉地把话题引向了“王道”。(运动战精髓: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2)化解隔阂、拉近距离的心理战艺术。孟子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如何行“王道”,而是发掘对方的长处,给予对方信心,在夸赞中讲道理,缓和了气氛,拉近了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搭建了坡道。
(3)善用譬喻、逐层推进的启发艺术。孟子善用譬喻说理,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说明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时譬喻与排比、对比或类比兼用增强语势、论辩严密,更增说理效果。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艺术。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不但行不通,还有危害,这使得原来高高在上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如此一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也就被彻底地围而剿之了。
(5)善用排比,气势充沛;长短句、整散句结合,纵横捭阖;铿锵坚定,不容置疑的语言艺术。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语句语气坚定,自信而服人。
孟子以其仁爱之心、坚定之志、磅礴之势、刚健之风为我们描画了一方王道乐土,其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历史与文化的天空里始终熠熠生辉。“我注六经,六经亦注我”,经典常读常新,回味隽永无穷。下面让我们在与经典对话中开阔视野、深化思想、锤炼品格、提升境界。
第四课时
三、六经注我,常读常新
1.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恩”即恩德、仁心,“推”就是推及、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德。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这与孔子“恕”的思想无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同此心”“将心比心”,就是换位,就是共情。
2、教材18页单元学习任务三,话题1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 ,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孟子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① 可资借鉴之处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思想”有着进步意义,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民生与教育,反对特权等多方面的含义,对治国理民仍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联系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个方面,如“富强”“民主”“文明”“公平”“和谐”“友爱”等均体现着孟子保民、爱人、兴教等思想。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取消农业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免费早餐、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乡村书屋、农村就业指导与保障等政策措施等)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情怀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正是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探索、实践而验证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②不足之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1、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战国时代,争霸乃大势所趋,以法家霸道强国,立竿见影,以商鞅、李斯等为代表的变法强国就是有力的证明;
2、过于理想化难以实操。王道大同理想的实现基础是仁君加良民,及建立在性善说的基础之上,而无视或回避了人性之复杂,也使得其主张因过于理想化而难以推行;因此当今社会百姓的治理要在借鉴儒家礼制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建设。
3、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不吻合。就今天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看,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是孤岛(桃花源)般的存在,国际争霸的形式与强权的威胁无时无处不在,我们不主动欺负人但也要又不被欺负的实力和被欺负时要打回去的底气。因此我们不仅要向孟子学习富民+教化,也要强军事+科技。
四、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①初中所学《礼记》二则其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遗弃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怕的是它不是出于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勾心斗角的奸邪之谋不会发生,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作大同。
注释
1、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与:通“举”,选举,推举。
3、修:培养。
4、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5、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
6、恶(wù):憎恶。
7、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图谋之心)不会发生。闭:闭塞、杜绝;兴:发生。作:兴起。
8、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9、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在习近平回答记者提出的“玻利瓦尔革命始终倡导捍卫和推动建设多极化世界,您如何看待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问题时,习近平引用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句,称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
下文补充: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参考译文:现在的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把礼义作为根本大法,用来规范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亲密,使兄弟和睦,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因此,勾心斗角和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叫作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