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的溶液
1.1地球上的水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水》是浙教版八上科学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这一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了之前对物质的一般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水的性质、水的浮力等内容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地球上水的组成、分布和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水资源的整体认知,了解水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以丰富的图表和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名称、分布情况以及水循环的过程。这种呈现方式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同时,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水与生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用途。但对于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等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在学习特点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然而,学生在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水循环的成因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素养目标
1. 科学观念
①认识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建立对地球水资源的科学认知。
②理解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明确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构建完整的水系统科学观念。
2. 科学思维
①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分析数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现象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推理。
②以水的分类为切入点,提升分类比较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分析其特征和关系。
3. 探究实践
①运用观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针对水循环等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或进行推理,培养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4. 态度责任
①通过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水循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地球上水的存在位置和分布情况。
②水的循环过程、成因及意义。
2. 难点
①理解水循环的成因及过程。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①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从太空中看地球,为什么地球是蓝色的?
②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水分布广泛的结论,从而引出课题“地球上的水”。
2. 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①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表或多媒体展示的相关图片,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名称及所占比例(如海洋水约占96.53%、陆地淡水约占2.53%等),明确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
②组织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水都分布在哪些地方?(如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地球的不同空间位置。
③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主要来自哪些水体?让学生思考并理解可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3. 水的循环
①创设情境:引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问源头的水是如何源源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播放水循环的动画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循环运动过程。
③结合动画或视频,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等),以及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是水的物理属性,即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如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通过水循环,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等)。
4. 水与生命
①引导学生思考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A.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生物体中大部分是水)。
B.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养分输送、蒸腾作用等)。
C.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叶片呈针状等)。
5. 课堂小结
①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上水的组成、分布、循环以及水与生命的关系等。
②强调水是地球上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6. 布置作业
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②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
1.1地球上的水
(1)水的组成及分布
1. 主要水体名称及比例①海洋水:约96.53%
②陆地淡水:约2.53%等
2. 分布位置: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等
(2)水的循环
3. 主要环节: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等
4. 成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5. 意义
(3)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4)水与生命
九、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组成、分布、循环及与生命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成功之处在于素养目标明确且有效落实,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教学过程完整逻辑清晰。然而,也存在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小组讨论效果有待提高、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等问题。
改进措施包括加强直观教学突破难点,优化小组讨论提高参与度,精准把控时间提高效率。在今后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