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鱼跃前滚翻教学设计
璜土中学 梅贤军
一、设计思想
本课主要设计思想是根据认知规律与动作技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规律,抓住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的基本环节,简化“复杂”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分阶段练习,将鱼跃前滚翻动作中“蹬”、“撑”、“团”、“起”四个阶段动作进行分解练习,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熟练学生的技术动作。通过分层教学的设计与运用, 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最终实现人人发展。
二、教材分析
鱼跃前滚翻是初二年级《体育与健康》的基础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由蹬、跃、撑、滚等技术环节组成。它对提高学生身体控制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实生活中培养自我保护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该教材对学生而言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比较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助于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激发和体育兴趣的培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学情分析
初二男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活泼好动,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挑战,但同时存在不乐意遵守常规,喜欢标新立异等问题,通过对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的练习,能很好的起到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学会保护自我,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四、教学目标:
1、提高协调、灵敏、柔韧性,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在尝试学练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21cnjy.com
2、参与鱼跃前滚翻(男)经单肩后滚翻成跪撑平衡(女)练习,掌握练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蹬地、腾空远度。
2、教学难点:屈肘缓冲。
六、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了分层递进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法,因为在教学中,特别是鱼跃前滚翻的腾空高度和手撑的远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比如说学生的力量,技术和能力。不能统一规定,强求一致。所以本课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自己选择练习的手段、练习的难度,练习伙伴,学生自主练习。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小团体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保护与帮助法、体育游戏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体育游戏这一体育教育的好途径,通过游戏规则要求,教师言语激励,评价反馈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体育道德作风。21教育网
七、教学过程:
首先是课堂常规,接着绕着篮球场慢跑,然后做徒手操,让学生充分活动身体各个关节。
准备活动做好后,接下来学习鱼跃前滚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单肩后滚翻成跪撑平衡,先教师示范完整动作,并结合图解、归纳、诱导、讲解动作要领,及保护帮助方法,强调安全事项。让学生了解完整动作,教师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生先看图讨论后做辅助练习,男生做远撑前滚翻5次,做越过障碍物的鱼跃前滚翻5次;女生做后倒举腿5次。练习掌握滚翻技术动作生,为下面学习做好热身,接下来学生在保护帮助下自由练习。21·cn·jy·com
学生掌握技术生,根据自己练习情况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教师评价,组内讨论进行自我评价,然后选择练习难度,通过练习反馈,进行自我调整。练习难度分三组:基本完成组、达标组、提高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关注后进生,分组后对基本完成组同学要进行重点辅导。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自由组合充分展示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运动乐趣。最后请2—3名不同类型的同学示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能分析动作,然后教师客观评价,并小结练习情况。目的:培养学生观察动作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审美能力。www.21-cn-jy.com
学习完后进行体育游戏:背球接力
教师示范、讲解,并强调游戏中注意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学生明确方法后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参加比赛。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身体协调灵敏性。2·1·c·n·j·y
结束部分:
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模仿练习。最后教师总结讲评,归还器械,师生道别。
教学效果评价:
预计课平均心率120—140次/分,最高心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160—170次/分,运动密度35—40%。预计教学的技能目标达成:80%的学生级独立完成动作,25%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
突出问题,注意事项: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多次用语言强调学生在空中膝关节不要弯曲,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