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开学测试地理试题
某摄影师在湖边三天同一时间拍摄太阳,并画了示意图,第一次拍摄日期为 5 月 1 日,第二次为 5 月 11 日,第三次为 5 月 21 日,太阳均离湖面较近。春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60°。完成下面小题。
1.该摄影师面朝( )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2.第三次,太阳可能朝哪个方向运行(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摄影师三次拍摄期间,下列说法可以确定的是( )
A.当地昼短夜长,昼在变短 B.地球公转速度在加快
C.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 D.日落时间不断提前
2024 年 3 月 5 日 12 点(北京时间)三明某校(117°37'E)考试结束,小明同学透过窗户发现走廊护栏的垂直杆的影子几乎与教室垂直。下图为教室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讲台上就座的老师面朝( )
A.南 B.西 C.东 D.北
5.该日护栏上同一垂直杆影子朝向和影长度化描述正确的( )
A.从教室后门移向前门,长-短-长 B.从教室后门移向前门,短-长-短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C.从教室前门移向后门,短-长-短 D.从教室前门移向后门,长-短-长
新疆某地(43°N)根据“寿光型”日光温室结构和参数建造温室(如下图),发展越冬果菜生产。但建成后效果不够理想。为充分利用光照,提高增温效果,当地对该类型日光温室的参数和朝向进行适当调整(注:1tan23.5°≈0.43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对该地“寿光型”日光温室参数的调整方案最合理的是( )
A.将 D 缩减到 4m B.将 D 扩大到 10m
C.将 H 缩减到 3m D.将 H 扩大到 5m
7.该地“寿光型”日光温室的朝向应调整为( )
A.南偏东 B.南偏西 C.东偏北 D.西偏北
我国某地(113°E)有一古测景台,台(即圭)用石造,上立有表(即直立的柱子)。夏至正午,太阳光照射在表上,地面上却没有表的影子,故称为“无影台”。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不同日期测影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古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时,北京时间为( )
A.11 时 32 分 B.12 时 C.12 时 28 分 D.12 时 58 分
9.该“无影台”可能位于( )
A.北回归线上 B.北回归线以北 C.北回归线以南 D.无法确定
10.该地测得的正午表影( )
A.一年中有一次“无影” B.一年中有两次“无影”
C.有影时皆朝间正南 D.有影时日影短暂朝北
下图为江苏某地理老师在学校连廊边走边拍的手机照片截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该老师在拍照时的行进方向(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12.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南纬 1.2°,东经 36.8°)当天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接近的是( )
A. B.
C. D.
13.在老师拍摄照片时肯尼亚的大部分居民可能在( )
A.草原上放牧 B.欣赏极光 C.睡觉 D.拍摄角马迁徙
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由古近纪时期的陆地湖相多种岩石构成,且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还形成了许多不同造型的微小地貌。图示意该区域的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4.岩浆岩侵入的地质年代范围为( )
A.寒武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B.泥盆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C.三叠纪之后,古近纪之前 D.古近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15.图中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 )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16.影响该区域沟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海拔 C.岩层破碎 D.热量条件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袭夺了另一侧河流,导致河流改道或向后倒流,注入另一河流的现象。图 1 示意我国某区域未发生袭夺现象前的河流流向,图 2 示意袭夺现象发生后的河流流向。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最利于河流袭夺现象发生的条件是( )
A.两河间山脉隆起 B.古沂河的河谷下沉
C.古沂河某段倒淌 D.古柴汶河河谷隆起
18.据图可知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 )
A.古沂河消失不见 B.古沂河袭夺古柴汶河
C.柴汶河流速变快 D.沂河的源头逐渐上移
19.图中河流袭夺现象发生之初在河流的某段形成一瀑布,该瀑布最可能位于( )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河流阶地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中的构造抬升、气候变化及古水文等诸多信息。河流阶地年龄测定可构建阶地形成的年代序列,更提供了区域河流下切时代、侵蚀速率以及古河流沉积速率等重要演化信息。下图为黔北高原绥阳盆地洋川河阶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理论上能够准确指示阶地形成初期河流下切时间的是( )
A.阶地顶部岩层年龄 B.阶地底部岩层年龄
C.阶地岩层平均年龄 D.阶地中间岩层年龄
21.图示 T 2 阶地中砾石层指示了其形成时期气候、古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干旱少雨,侵蚀为主 B.温暖湿润,堆积为主
C.干旱少雨,堆积为主 D.温暖湿润,侵蚀为主
庐山(29°N,116°E)位于江西省北部(左图),长约 25km,宽约 10km,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 米。庐山大部分山峰海拔在 1200-1500m 之间,在海拔 1100m 左右处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名曰牯岭镇。
22.庐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是( )
①湖泊作用影响,气温较低 ②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③植被茂盛,荫蔽作用显著 ④多云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判断庐山西部柴桑区冬季吹(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4.险峻的庐山上这一片比较平坦的开阔地的形成过程( )
A.火山喷发—流水侵蚀 B.火山喷发—冰川侵蚀C.断裂上升—风化作用 D.断裂上升—风力作用
某研学小组对黄河某河段(如下图)进行了航拍考察,发现该河段流经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嵌入型曲流发育,并形成了离堆山(指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丘)。通过查阅该地区的资料,发现该河段近年来径流量不断减少,植被覆盖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岸崩滑减少。完成下面小题。
25.该河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下切 C.风力堆积 D.流水侧蚀
26.该河段离堆山形成的基本过程是( )
A.河流下蚀一地壳抬升一河流侧蚀一裁弯取直
B.河流侧蚀一地壳抬升一风力侵蚀一河流下蚀
C.河流侧蚀一地壳抬升一河流下蚀一裁弯取直
D.地壳抬升一河流下蚀一风力堆积一河流侧蚀
27.有专家认为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其原因可能有( )
①河流落差小②曲流间多山脉③径流量减少④植被覆盖度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图中( )
A.甲地与乙地间为向斜构造 B.丙地第四纪沉积物厚 300 米
C.丁地岩石中可能含有煤层 D.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
29.甲地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固结成岩
C.岩浆侵入—固结成岩—抬升侵蚀—挤压褶皱
D.抬升侵蚀——挤压褶皱——岩浆侵入——下沉沉积
chi()值是描述分水岭动态迁移过程的地貌参数,当分水岭两侧chi()值差异明显时,分水岭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会逐渐向稳定状态演变。下图示意某地区南北走向分水岭变化,流经该地区的水系均为垂直于南北向的横向水系。完成下面小题。
30.推测与 chi()值关联性较大的因素有( )
①植被类型 ②岩石性质 ③河道梯度 ④太阳辐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图示地区分水岭迁移变化中( )
A.左侧 chi()值逐渐减小 B.甲河部分河段发生了倒流
C.两侧 chi()值差异增大 D.甲河流可能袭夺了乙河流
32.当图示区域分水岭趋于稳定状态时( )
A.乙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加 B.区域地势趋向于平坦
C.甲河易发育急流或瀑布 D.流域总面积持续增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图中( )
A.①岩石主要由岩浆侵入形成 B.②岩层形成时地壳持续抬升
C.③构造因河流侵蚀作用形成 D.④岩层受变质作用弯曲变形
图为湘西某地平面地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5.洛塔台地最可能是(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36.洛塔台地发育有溶沟、石林、溶洞等地貌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植被 ③岩石类型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7.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小 B.蒸发量大 C.下渗量大 D.河流流量小
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与温度低于 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的降水现象,多发生在冬半年,贵州省发生频率最高。2020 年 11 月 17 日 12 时至 20 日 11 时,东北地区出现罕见冻雨现象。图为影响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8.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风向为东北风,风力较强 ②乙地风向为西北风,风力强劲
③丙地正经历冻雨 ④丁地正经历冻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9.下列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
A. B. C. D.
40.冬半年东北地区冻雨罕见的原因是( )
A.气候寒冷湿润 B.逆温层顶气温高于 0℃
C.水汽输入充足 D.空气动力抬升条件不足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 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 年,当地政府在 R 河上游 19km 处修建了水坝。R 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 R 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4 分)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6 分)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4 分)
(2)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6 分)地理参考答案
【答案】1.D 2.A 3.C
【解析】1.读图可知,太阳在湖面附近,说明当时是日出或日落;同一时间,太阳一次比一次更
高,说明当地昼长在变长,结合三次日期(从 5 月 1 日到 21 日),判断当地在北半球。图中看太
阳一次比一次更偏左,若为日落,则面朝偏西方,太阳一次比一次更偏南(西的左侧为南),日落
方位的变化是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的,而 5 月 1 日到 21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昼长逐渐增长,
日落方位应越来越偏北,自相矛盾,BC 错误。因此,图为日出后的场景,太阳此时东北升,摄影
师面朝东北方,太阳一次比一次偏北(东的左侧是北),A 错误,D 正确。故选 D。
2.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在北半球,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60°,说明
当地纬度为 30°N,第三次为 5 月 21 日,该地位于北半球,太阳应东北升,西北落,正午太阳位
于正南方。因此太阳升起往东南方向运动,①符合,A 正确。②为西北方向,B 错误;升起后至正
午前,太阳高度角应升高,③④错误,CD 错误。故选 A。
3.从 5 月 1 日至 21 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长,A 错误;趋向于远日点(7 月初),地球公转
速度减慢,B 错误;30°N 在此期间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增大的,C 正确;当地昼长变长,日落时间
推后,D 错误。故选 C。
【答案】4.C 5.D
【解析】4.由材料可知,三明某校(117°37'E )的经度位置与 120°E 相近,因此 3 月 5 日
12 点(北京时间)小明同学结束考试的时间接近当地正午 12 点,此时小明同学透过窗户发现走廊
护栏的垂直杆的影子几乎与教室垂直,此时太阳接近正南方向,因此教室的窗户朝南,在讲台上就
座的老师面朝东,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5.由材料可知,日期为 2024 年 3 月 5 日,此时此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方位为东南,日落
方位为西南,故护栏上同一垂直杆影子日出时朝向教室前门、日落时朝向教室后门,即从教室前门
移向后门,AB 错误;随着太阳高度的不断升高,影长变短,到正午 12 点达到最短,随太阳高度角
的降低,影长逐渐变长,影长度化为长-短-长,D 正确,C 错误。故选 D。
【答案】6.B 7.B
【解析】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 43°N,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是在冬至日,冬至日太阳直
射南回归线,计算可得正午太阳高度为 23.5°。根据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调整日光温室间距(D),
tan23.5°=H/D,计算可得日光温室间距应不小于 9.89m,这样能够保证日光温室在一年中就能照到
阳光;根据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调整日光温室高度(H),tan23.5°=H/D,计算可得日光温室高度
应不高于 2.18m,这样能够保证日光温室在一年中就能照到阳光。故选 B。
7.为了让阳光更好地照入温室,温室的朝向应该与正午时阳光的来向大体垂直。根据太阳视运动
规律,该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该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夜晚时间长;该地午后温度最高,
为保证能更好地接受阳光,提高夜间棚内的温度,日光温室应面向正南略偏西。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答案】8.C 9.A 10.A
【解析】8.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说明此时太阳直射该地,对应地方时正午 12 时,当地经度是
113°E,与北京时间(120°E 地方时)相差 28 分钟(时间计算东加西减,1°对应 4 分钟),所
以当地 113°E 正午 12 时的时候,北京时间应为 12:00+28 分钟,为 12 时 28 分,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9.据题干信息“夏至正午,太阳光照射在表上,地面上却没有表的影子”,这说明当地在夏至日
时太阳直射,而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此推断当地在北回归线上,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10.据上题分析得知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之中只有夏至日 6 月 22 日前后才会出现一次无影,
其他时间都会有影子,A 正确,B 错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除了夏至日这一
天太阳直射点都在当地以南,所以有日影的时候皆朝间正北,CD 错误。故选 A。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11.C 12.D 13.C
【解析】1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时期为 2024 年 3 月 12 日清晨 6:53-54 左右,太阳应正处偏东
方向,则图片左侧为北、右侧为南,两幅图片中楼房大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拍摄者在行进的过程
中并没有明显走近楼房或远离楼房,即行进方向为向东或向西的可能性小,排除 AB;与左图相比,
右图中太阳与楼房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明显变化,太阳相对于楼房向右移动,即在 1 分钟内太阳明显
看起来向南移动,这种移动是拍摄者向南移动所致,因此该地理老师在拍照时行进方向为向南,C
符合题意,排除 D。故选 C。
12.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此时日期为 2024 年 3 月 12 日,全球除极昼极夜外,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此时为 3 月 12 日,太阳直射点约为 2.5°S,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位于南纬 1.2 度,正午时太阳位于
其南部天空,D 符合当天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排除 ABC。故选 D。
1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拍摄日期为 2024 年 3 月 12 日,肯尼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此
时属于旱季向雨季过渡的季节,草原上未出现大面积的草地,无法进行大规模放牧,排除 A;肯尼
亚所属纬度较低,无法看到极光,排除 B;此时,为北京时间 6:53 分,肯尼亚位于东经 36.8°,
位于东二区,肯尼亚时间约为 0:53,此时为深夜大部分居民可能在睡觉,C 正确;角马迁徙时间为
每年 7 月到 10 月,排除 D。故选 C。
【答案】14.C 15.A 16.C
【解析】14. 由图可知,岩浆侵入三叠纪地层中,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三叠纪之后,AD 错误;古
近纪地层覆盖于侵入岩之上,并且底部形态完整,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古近纪之前,C 正确;图中
没有显示泥盆纪地层,无法判断,B 错误。故选 C。
15.图中侵入体自下而上侵入岩体,不具备分层结构,应为岩浆岩,而非沉积岩,B 错;侵入体侵
入到三叠纪岩层中,留存部分没有出露地表,应为侵入岩,而非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
为喷出岩,A 对,D 错;大理岩为变质岩,一般形成于岩浆活动与岩层接触地带,不会构成侵入体
的本体,C 错。故选 A。
16.由图可知,沟谷多分布于断裂带(断层、裂隙),因为裂隙带岩层破碎, 易受流水侵蚀,形成
沟谷,C 正确;该区域沟谷形成地区与周边地势落差、海拔、热量条件相差不大,ABD 错误。故选
C 。
【答案】17.A 18.C 19.B
【解析】17.据图分析可知,若两河间山脉隆起,则古柴汶河上下游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
增强,会加快河流袭夺的形成,A 正确;古沂河的河谷下沉或古柴汶河河谷隆起,会导致古沂河与
古柴汶河的落差变小,不利于河流袭夺现象的发生,BD 错误;古沂河某段倒淌是河流袭夺现象后
的结果,不是条件,C 错误。故选 A。
18.据图分析可知,古柴汶河向上游溯源侵蚀并切穿分水岭,使古沂河上游改道流入柴汶河,袭夺
现象发生,表现为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B 错误;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后,古沂河上游变成了柴汶
河的上游,故柴汶河的流量增加、流速变快,C 正确。沂河因古沂河上游流入柴汶河,流量减少,
流程变短,源头逐渐下移,D 错误;古沂河并未消失,留有部分河段即右图中的沂河,A 错误。故
选 C。
19.据图文信息分析可知,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的河流通过溯源侵蚀袭夺地势较高的河流,故图中
古沂河流域地势相对较高,古柴汶河流域地势相对较低,两河之间高差较大,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
之初,袭夺点 b(大拐弯点)因落差大而形成瀑布,B 正确;a、c、d 处落差没有明显变化,不易
形成瀑布,ACD 错误。故选 B。
【答案】20.A 21.B
【解析】20.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和下切侵蚀共同作用导致早形成的河床不断被抬高废弃,新河床
逐渐向下发育形成,故越高的阶地越早形成,阶地序列代表了区域多次河流下切和地貌夷平过程。
理论上阶地最顶部的沉积岩是最早形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A 符合题意;其他较矮的阶地形成较晚,
与题意不符,BCD 错误。故选 A。
21.砾石层属于河流搬运沉积地貌,其形成应是以沉积环境为主,砾石层的沉积物较砂泥质层的颗
粒粗大一些,说明这期间河流搬运能力强,流量大,流速高于平常,气候应该是温暖湿润,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答案】22.D 23.B 24.C
【解析】2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庐山海拔较高,气温较平原低;夏季周边水汽充足,云雾多,降水
多,削弱了太阳辐射;庐山较平原而言,山区的风力较大,更易降温消暑;植被茂密,荫蔽作用强,
②③④正确,选项 D 正确。湖泊夏季的降温作用主要是影响湖泊周边,庐山气温较低主要是山上,
两者相互影响作用弱, ①错误,选项 ABC。故选 D。
23.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庐山西部柴桑地区地处庐山的西北地区,冬季应以西北季风为主,选项 B 正确,选项 ACD 错误。故
选 B。
24.结合图示可知庐山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是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选
项 AB 错误。庐山是断层中上升的断块山,山顶在温度、湿度等风化及其他外力作用影响下岩石破
碎,在接下来持续的外力侵蚀搬运作用形成平坦的开阔地,选项 C 正确。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降水丰富,风力作用弱,选项 D 错误。故选 C。
【答案】25.B 26.C 27.D
【解析】25.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流经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较
强,形成嵌入型曲流。故该河段主要的外力作用类型是流水下切侵蚀,B 正确,与风力作用无关,
侧蚀是河流早期受到的外力作用,ACD 错误,故选 B。
26.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曲流发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势平坦的地区,说明地质历史上,该河段地势
平坦,河流侧蚀明显,曲流不断发育;该河段目前形成嵌入型曲流,说明该地形成曲流以后,地壳
抬升,地势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演化成曲峡地貌;在河流下切同时也侧向侵蚀,河曲不
断弯曲并被裁弯取直,废弃的河曲凸岸保留着基岩残丘,形成离堆山,因此形成的基本过程为河流
侧蚀——地壳抬升——河流下蚀——裁弯取直,C 正确。故选 C。
27.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高原山地,落差大,以下蚀为主,侧蚀较弱,难以再形成堆积,①
错误;曲流间多山脉,两岸岩性坚硬,凹岸后退慢,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径流量不断减
少,河流侧蚀能力减弱,③正确;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流侵蚀作用减弱,
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减少,因而侧蚀作用难以继续,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④正确。②③
【答案】28.D 29.A
【解析】28.读图可知,甲地与乙地间中生代沉积岩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A 错误;丙地第四纪
沉积物厚度不足 200 米,B 错误;丁地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煤层存在于沉积岩中,C 错误;
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了断层,因此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D 正确。故选 D。
29.读图可知,该地先经历沉积物堆积形成中生代沉积岩,后经历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上部有
明显的侵蚀面,说明经历地壳抬升接受外力作用的侵蚀,最后又下沉重新接受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
但堆积物没有固结成岩。综上所述,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答案】30.B 31.D 32.C
【解析】3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分水岭动态迁移过程中,左右两侧河流水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左侧流域明显增大,其原因主要是分水岭两侧侵蚀强度不同,分水岭由侵蚀后退较快―侧向侵蚀较
慢一侧移动,chi( )值主要与分水岭两侧岩石性质(抗侵蚀能力)与河道梯度(河流侵蚀能力),
植被覆盖率等关联性较大,②③正确;与植被覆盖率关联性大,与植被类型关联度小,①错误;较
小区域内太阳辐射差别不大,与太阳辐射关联性不大,④错误。故选 B。
31.由图可知分水岭左侧河流流域面积增大,分水岭逐渐向右移动,说明分水岭左侧侵蚀作用强于
右侧,位于分水岭左侧的甲河流溯源侵蚀较强,可能袭夺了乙河流,D 正确;甲河流可能为袭夺河,
乙河流可能为被袭夺河流,乙河流被袭夺的河段可能发生倒流,B 错误;读图可知,图示地区分水
岭迁移变化中,分水岭左侧 chi( )值增大,两侧 chi ( )值差异减小,AC 错误。故选 D。
32.甲河因可能袭夺了乙河流,甲河流量增加,在袭夺点易形成急流或瀑布,C 正确;当分水岭趋
于稳定状态时,说明分水岭两侧 chi( )值差异不明显,侵蚀强度差异较小,流域总面积趋于稳定,
D 错误;乙河流域减小,流量减少,A 错误;河流袭夺可能侵蚀穿分水岭,但是对区域地势变化影
响较小,B 错误。故选 C。
【答案】33.C 34.A
【解析】33.地层是具有明显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一般来说,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读图可
知,③断切了(②等)全部的沉积岩层,且被切断的地层又位于①和④地层之这上,故③形成最晚。
故排除 ABD,选 C。
34.读图可知,①岩石为岩浆岩,主要由岩浆侵入冷凝形成,A 正确;如果地壳持续上升,侵蚀加
剧,地表起伏将会加大,②岩层侵蚀面相对平坦,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B 错误。③(断层)是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 错误。地壳运动使④岩层弯曲变形,D 错误。故
选 A。
【答案】35.C 36.D 37.C
【解析】35.读图可知,洛塔台地地下岩层中间为三叠纪时的岩层,两翼由二叠纪到志留纪,说明
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河流由台地向东西两侧流,故台地为分水岭,地表形态为山地,
故洛塔台地最可能是向斜山,C 正确,ABD 错。故选 C。
36.溶沟、石林、溶洞等地貌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多是降水丰富的区域,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
淀形成的地貌,①③正确;植被、人类活动不是主要因素,②④错误。故选 D。
37.该区域为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AD 错误;该地为喀斯特地
貌区,石灰岩广布,岩层裂隙大,水分易下渗,故下渗量大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C 正确;蒸发量
大不是主要原因,B 错。故选 C。
【答案】38.B 39.D 40.D
【解析】38.由等压线气压分布可知,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右偏
成东北风,且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①正确;同理可知乙地风向为东北风,风力强劲,②错误;
由图可知,锋面气旋的西侧是冷锋,东侧是暖锋,丙处于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地表温度较
高,难以形成冻雨,③错误;丁位于暖锋前,受冷气团控制,地表温度较低,会出现冻雨,④正确,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39.冻雨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特殊的大气层结构,从上而下大气层的分布是冷—暖—冷的状态。冷层:
当冷空气足够强,云中气温降到了 0℃以下,水汽冷却成冰晶、雪花下降。暖层:暖湿气流层,也
就是我们所谓的夹心,这里是冻雨形成的关键。暖湿气流层温度高于 0℃,冰晶、雪花到达此层后
变成水滴,继续下降。冷层:近地面的空气层温度依然是低于 0℃,但因为冷层不够厚,所以水滴
还未冻结成冰,就接触到了冰冷的物体,立刻凝固。A.该图温度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
化为水滴,A 错误。 B.该图的情况是上层暖,中间冷,地面高于零度,不能形成冻雨,B 错误;C.
该图温度也是始终低于零度,缺少中间暖层将其化为水滴,C 错误;D.该图高空中低于零度,中间
有一个暖层将其转化为水滴,地面气温低于零度,符合冻雨形成条件,D 正确;故选 D。
40.冬季的东北气候寒冷干燥,A 错误;逆温层顶气温高于 0℃,出现暖层,有利于冻雨形成,B
错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水汽少,C 错误;由于冬季冬季风强劲,暖气团难以进入该地区,
空气动力抬升条件不足,D 正确。故选 D。
41.(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
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
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岸变化为材料,设置 3 道小题,涉及海洋侵蚀与堆积作用、
水库的功能、沉积作用分选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浪高图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
作用弱;同时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海水在此处难以大规模沉积,其沉积环境差;从图中来看,乙
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
沙沉积。
(2)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
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
侵蚀作用加强。
42.
(1)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2)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
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分析】考查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貌的成因,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详解】(1)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
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2)读材料 “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
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
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
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