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2 06: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春》
朱自清
飞花令:含有“春”字的诗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能通过分析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能理解作者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鉴赏春天的“新、美、力”。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
  著有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品《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文学常识: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以描绘特定景物,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写景的主要方法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观察景物的视角(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各种感官的相互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比写景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
字词字音
朗润
钻出
嫩绿
眨眼
酝酿
rùn
zuān
nèn
zhǎ
yùn niàng
窠巢
宛转
蓑衣
稀疏
抖擞
kē cháo
wǎn
suō
shū
sǒu
字词字音
水涨起来了
他涨红了脸
应和
和平
捉迷藏
宝藏
zhǎng
zhàng


cáng
zàng
黄晕
头晕
似的
相似
yùn
yūn
shì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思考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绘春
赞春
(1)
(2-7)
(8-10)
盼春
重点突破
轻声诵读第1段,思考该文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与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又有哪些联系?
答:运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联系:点题,总领全篇,为下文奠定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营造了一个如诗般的氛围,为下文绘春描写做铺垫。
重点突破
诵读第2段,这一段分几层?结构有何特点?第2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两层。“总——分”结构。先总写“一切”,后分写山、水、日。
作用: 内容上,勾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
整体感知
细读第3至7自然段,小组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请你分别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盼春
绘春
赞春
春草
春花
春风
春雨
迎春
图——草报春
图——花争春
图——风唱春
图——雨润春
图——人迎春
重点突破
思考:春草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请用如下句式回答)
文段中“_____”处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体现了春草____的特点。
文段中 一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春草 的情态。
拟人
“偷偷地”
悄然破土而出
文段中 一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春草 的特点。
“钻”
拟人
充满生机、茁壮成长
知识拓展
 拟人就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的写法可以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重点突破
思考: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春草的?作者对春草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作者将小草生长的画面和小孩子在草地嬉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重点突破
跳读相应文段,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春花” 的特点,完成下列填空。
文段中 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 的特点。
文段中 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花香的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排比、比喻
春花繁多、美丽
通感
“花里带着甜味儿”
馥郁香甜、令人陶醉
重点突破
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哪些感官,分别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触觉
嗅觉
听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
各种气息
鸟鸣、笛声
鸟安巢
视觉
(温暖)
(欢悦)
(芳香)
(悦耳)
重点突破
跳读相应文段,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春雨” 的特点,完成下列填空。
文段中 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文段中 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春雨的 。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排比、比喻
多、细、密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
细、轻
重点突破
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赏析文段中“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好处。
文段中对于 这句俗语的 ,写出了春给人们带来了 。同时启迪人们要 。
“一年之计在于春”
希望与动力
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
引用
答:由点到面,由景及人,春到人欢,春日场景充满活力。
与开头呼应,点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重点突破
集体朗读课文结尾,同桌分析这三句分别赞美了春的什么?有何好处?
答:结尾三段运用 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的成长过程,还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文章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新:有旺盛的生命力。 美:活泼生动。 力:健壮有力。
难点分析
本文作者花了众多笔墨来描绘春天景物,据此说一说作者围绕春天具体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通过描绘这五幅春景图,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暗含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进而要把握时光、奋发向上、辛勤劳作、积极进取,创造美好生活。
难点分析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文章主旨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春天是没有国籍的,
白云是世界的公民。
和人类言归于好吧,
我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