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语境、字理析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横贯江面、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大自然的奇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大自然的奇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
通过字理析词、想象画面、资料链接等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学生读题。课前,同学们完成了这样的学程包练习,让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完成情况。
2.第1题:出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齐读这句话。 “句子虽然简短,却干净有力,直奔主题。” (板书:天下奇观钱塘潮)
3.第2题:所有同学都能清楚了解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4. 位学生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潮来前,人们的心情是期盼的。
(二)梳理顺序,感受奇观
1.学习单: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第3--5自然段,看看书上第5页的提示,谁来说说?今天我们就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来感受这天下奇观。这是今天的学习单。
学习单
(1)默读3-5自然段,思考:不同时间,潮水各有什么不同;
(2)小组合作完成下表(摘抄关键词)。
时间/位置 声音 样子
午后一时许/远处
/
——
倒计时4分钟。拍照上传一组学习单,交流汇报。
2.结合上面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预设:(1)相同点:这三段都是在写潮水,而且都是围绕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写的。
(2) 远处、水天交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表示由远而近顺序的词语,写出了潮来潮去的变化过程,让文章更加清楚,更有条理。(板贴:由远及近)
(三)想象画面,聚焦“奇观”
1.感受潮来时的山崩地裂
说说你脑海里浮现出的印象最深的画面或者你仿佛听到的声音。
(1)先交流你听到的声音吧。
A.预设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播放闷雷音频,听听闷雷声,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
同学们,潮还没有来,可是潮声从远远的地方传来了,而且这个声音会越来越大,当潮到我们眼前的时候,你又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B.预设二: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有个词形容声音大,是什么词?(山崩地裂)谁能来讲讲你觉得什么叫“山崩地裂”?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读出来。
唐朝诗人孟浩然听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后,他也有这样的感觉。齐读“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孟浩然说江潮如雷,声震百里,你能不能用上老师板书上的格式来赞颂一下潮声?(闷雷滚动传百里 潮声好似闷雷滚 雷动天地百物摇)
C.预设三: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图片)
白线出现在哪里呢,文中用了一个词——水天相接,你觉得水天相接的地方是在哪儿?(好像水和天都融在一起了,这其实就是我们目之所及的最远处。)我们仅能看到——一条白线,,但是人群却又——沸腾起来。为什么是“又”?作者前面一次也是用的“沸腾”这个词吗?(人声鼎沸)
理解“人声鼎沸”和“沸腾”:“沸”中包含人声鼎沸的意思,你怎么理解“人声鼎沸”,看,这是鼎,三足两耳,人们根据鼎的样子造出了鼎这个字,此时,鼎中的食物煮熟了,就在——沸腾
水烧开了,就会发出什么声音?(咕噜噜)这嘈杂的声音就像嘈杂的人声。除了沸有人声鼎沸的意思外,我们看看“腾”,看看图,你觉得“腾”是什么意思?(人群有动态的意思),“沸腾”除了听到人声嘈杂,还能看到人们在动,在怎么动呢?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配合读第三段:同学们,此时的海塘大堤上人声鼎沸,因为人们等啊,盼啊,从早上等到中午,到午后一点左右(读)
2.感受潮来时的万马奔腾
A.预设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小组汇报。这里用了一个词来形容白线向我们移来时的场面——横贯江面,什么是横贯江面?老师看出来大家对“贯”这个字不太理解。贝子底,古代“贯”是指穿钱的线,把1000个铜钱穿起来就叫一贯,因为要把钱穿起来,所以“贯”也可以做动词,叫“连贯”,那“贯穿”就是要把这个江面都连起来,把江面铺满了,而这铺满的江面要有多宽,谁还记得资料袋里告诉我们盐官镇这个地方的江面有多宽,彭浦新村地铁站到西部小区的距离是2000米,也就是说江面比彭浦新村地铁站到西部校区的距离还远,这么长的距离全被江潮铺满了!是如此的——壮观!谁来读出这种感觉。齐读。
再近些,你又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B.预设二: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小组汇报:谁愿意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请你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两丈”是指6.66米,相当于两层楼,同学们快看墙壁,再往上推一层,你有什么感觉?读出来!
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在观潮之后,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头高数仗呀,而且是吼着来的。他描写的就是这样壮观的场景。想看看这样壮观的场景吗?
刚才观完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句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齐读)
这就是浪潮带给我们的震撼。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在1957年到盐官镇观潮后,他也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七绝 观潮。
我们的主席看到浪花想到了飞溅的雪花,看到如此强大的场面想到了铁马金戈的战斗人生,那你,此情此景,也想用这样的句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吗?(百万雄师过大江 波涛汹涌似银龙 一条银龙贯大江 犹如银龙扑面来 百万大军得胜来 好似战马飞奔来 浪花卷来岸边炸 )
同学们,浪潮而来的时候既有巨大的轰鸣声,还有壮观的场景,让我们一起合作着读读这两段。这就是钱塘江大潮,来得迅猛,去得也壮观。
(四)感受潮去后的风号浪吼
读最后一段。好像来不及反应,它已经奔腾西去了,这就是天下奇观钱塘潮。
刘禹锡也惊叹地说:“须臾(yú)却入江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其中有一个词说明时间很快的?和文中的哪个词意思一致。观赏完大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板贴:赞叹。
五、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提示,想象着画面,尝试背一背三四自然段吗?待会儿我们将采用抢答的形式来请大家背一背哦!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上海塘大堤,既聆听了那震耳欲聋的潮声,又观赏了蔚为壮观的大潮。是呀,钱塘江大潮不仅奇在这波澜壮阔的一线潮,还奇在那泾渭分明的交叉潮,惊涛裂岸的回头潮,一飞冲天的冲天潮。同学们趁着假期,跟着课文去游中国,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