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慰、藉”等 3 个生字,会写“慰、藉”等 11 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 13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 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孩子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的方法。
重点: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 理解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难点:
1. 体会文中语言的生动性,理解孩子通过天窗产生丰富想象的原因。
2.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能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通过某种事物产生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下雨天,当你被关在屋子里不能出去玩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特别的房间,那里有一扇神奇的天窗,它能给被困在屋子里的孩子带来别样的乐趣和想象。
二、生字学习慰(wèi) 安慰 她的安慰让我感到很温暖。
藉(jiè) 慰藉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慰藉。
卜(bǔ) 占卜 古人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 年 7 月 4 日―1981 年 3 月 27 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茅盾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在短篇小说、散文等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 简单直接地介绍了乡下房子窗户的设置情况,突出其窗户的数量和样式较为简单,只有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 描述了在暖和的晴天这样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木板窗被一扇扇打开的情景。
- 强调打开木板窗带来的两个重要变化,一是让光线能够进入屋内,使房间变得明亮;二是让新鲜的空气能够流通进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例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乡下的这所房子,那一排木板窗都被推开,温暖的阳光洒进屋内,带着花香的微风也随之而来。又如,在某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当木板窗打开,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屋内的角落,让人感到格外舒畅和惬意。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
- 描述了两种恶劣的天气状况,即狂风暴雨和寒冷呼啸的冬季。
“木板窗只好关起来”
- “只好”一词体现出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关闭木板窗是无奈之举,是为了阻挡风雨和寒冷。
“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关闭木板窗后的屋子形容得像地洞一样黑,生动地表现出此时屋内光线的极度昏暗,强调了恶劣天气对室内采光的严重影响。
比如,当狂风暴雨袭来,外面风雨交加,人们不得不关上木板窗,此时屋内瞬间变得漆黑一片,仿佛置身于黑暗的地洞之中,让人感到压抑和不便。又或者在北风呼啸的寒冬,为了抵御严寒,木板窗紧闭,屋内阴沉黑暗,与外面的寒冷黑暗形成一种呼应。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 “于是”表示因前面所描述的恶劣天气时木板窗关闭导致屋内黑暗的情况,引出了乡下人采取的解决办法。
- 乡下人在屋顶开小方洞并装上玻璃,这个被称为“天窗”的设计,是为了在特殊天气下,能够为屋内引入一些光线。
例如,由于木板窗关闭让屋子太过黑暗,聪明的乡下人便想到了在屋顶开洞装玻璃的办法。就像在一个经常遭遇风雨的小乡村,许多人家的屋顶都有这样的天窗,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一丝光亮。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 描绘了夏天阵雨时孩子们天真活泼、喜爱在雨中玩耍和观察自然现象的天性,但与大人的限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孩子与大人之间的观念差异。
“‘到屋里来呀!’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 大人的呼喊和木板窗的关闭,让孩子们失去了在雨中自由玩耍的机会,被困在了黑暗的屋内,突出了孩子们的无奈和失落。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 “慰藉”指的是安慰、抚慰。在孩子们被限制自由、身处黑暗的时候,天窗成为了他们唯一能够获得些许乐趣和心灵安抚的途径。
比如,在夏日的一场阵雨中,孩子们兴奋地在雨中奔跑嬉戏,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却被大人强行叫回屋内。当木板窗“砰”地关上,孩子们的心情瞬间低落,但此时透过那小小的天窗,看到外面划过的闪电,又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天窗也就成了他们心灵上的一丝寄托。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 描述了通过小小的天窗所能看到的景象,“雨脚卜落卜落跳”形象地写出了雨点落下的动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简洁地描绘了闪电瞬间出现的样子。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 由看到的有限景象引发丰富的想象,想象风雨雷电猛厉地横扫世界,并且强调这种想象中的威力远远超过在露天实际感受到的,突出了孩子在有限空间里凭借想象所感受到的强大力量和广阔世界。
“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 总结天窗对于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重要作用,“锐利”一词形象地表达出天窗能够让孩子的想象更加敏锐、活跃和丰富。
举例来说,孩子透过天窗看到雨点急促地落下,可能会想象到外面的世界仿佛被一场激烈的雨幕所笼罩,所有的东西都在雨中颤抖。看到闪电的瞬间,会想象到这强大的闪电仿佛要将整个天空劈开,狂风呼啸着摧毁一切。正是这小小的天窗,让孩子的思维不受空间的限制,尽情驰骋,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和强大。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 描绘了一个孩子在晚上不情愿被要求上床睡觉的情景,心里还惦记着外面美好的月光下的场景。
“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
- 形象地描写了孩子不甘心入睡,偷偷探头仰脸的动作,表现出孩子的好奇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 强调在这种被迫上床又心有不甘的时刻,小小的天窗再次成为孩子心灵上的安慰和寄托。
比如,孩子可能原本还想着在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上尽情玩耍,却被要求睡觉。于是他悄悄从帐子里伸出头,试图通过天窗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想象着月光洒在草地上的样子,而天窗就成了连接他和向往世界的通道,给他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 从看到小玻璃上的一颗星、一朵云,思维开始发散,想象出众多璀璨的星星和形状各异、充满奇幻色彩的云彩,展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 对于玻璃上掠过的黑影,孩子展开了多种猜测和想象,可能是不同的夜行动物,体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对夜晚神秘世界的探索欲望。
“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 总结强调了通过天窗看到的有限景象能够迅速激发孩子对夜晚美丽神奇的无限想象。
例如,孩子看到玻璃上的一粒星,就仿佛看到了整个浩瀚的星空,星星们闪烁着,像无数双眼睛眨呀眨。看到那像马似的云彩,就仿佛看到了一匹骏马在天空中奔腾。而当黑影掠过时,孩子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蝙蝠在夜空中飞舞、夜莺婉转歌唱或者猫头鹰威风凛凛的画面,让夜晚变得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的语义解析如下: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 直接表达了对发明天窗的大人们的感激之情。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 解释了感激的原因,天窗给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凭借活跃的思维,从看似空无一物(“无”“虚”)的天窗中,通过想象看到丰富的景象(“有”“实”)。
“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 强调孩子们通过想象所感受到和理解到的东西,比直接看到的更加真实深刻、广阔宏大、丰富多样和确定无疑。突出了想象对于孩子们认知和感受世界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
比如说,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一颗星星,就能想象出满天繁星的璀璨星空;看到一片云彩,就能想象出各种奇妙形状的云朵布满天空。这种通过想象构建出来的画面,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印象比直接看到的普通景象更加鲜明生动。就像一个孩子看到天窗上掠过的黑影,想象出那可能是一只神秘的夜行动物在执行特殊任务,这种想象中的情景比仅仅看到一只普通的动物要有趣和深刻得多。
五、总结:
《天窗》一文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首先介绍了天窗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了孩子们在下雨天和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时,天窗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孩子们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雨脚、闪电,想象着风雨雷电的威力;晚上看到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作者借天窗这一事物,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孩子们天真活泼、善于幻想这一特点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