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课《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作为一篇具有丰富情感与场景描写的课文,其教材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其对学生写作技能提升的潜在作用。本课时的教材设计,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手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高级写作技巧。教材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心理描写如何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环境烘托如何营造氛围、增强文章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范本。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伴评价能力,通过互评互改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水平。整体而言,本课时的教材设计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标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情分析 在进入本课时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包括外貌、动作、神态等基本的人物描写方法,以及提纲撰写的初步能力。然而,对于如何运用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表现力,大多数学生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本课时的学情分析显示,学生对此类高级写作技巧既充满好奇又感到挑战。他们渴望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操作来掌握这些技巧,但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个别指导来克服写作过程中的困难。此外,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方面可能已有一定基础,而部分学生则可能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同时,通过小组互评互改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一文中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 学习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手法,展现人物特点。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初步构思自己的习作框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 如何将观察到的细节融入习作,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片段,特别是守门员扑救的精彩瞬间,吸引学生注意。 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段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学生行为: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我看到了守门员勇敢地扑出了球!”“我觉得守门员很专注,他的眼神很坚定。” 师生示例对话:
师:“非常好,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人物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发课文《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巡视课堂,解答学生遇到的字词问题。 学生行为: 默读课文,标记不认识的字词,尝试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概括文章大意,准备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小男孩作为守门员在足球比赛中专注防守,同时周围观众也各有神态的故事。”
师:“总结得很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个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的。” 三、精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2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分段精读,重点分析小守门员和几位典型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 通过PPT展示关键句子,提问学生这些描写如何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学生行为: 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如:“‘他弯着腰,两眼注视着前方,膝盖微曲,双手放在膝盖上,显得非常专业。’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小守门员的专注和认真。” 师生示例对话: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精彩,那么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观众们的表情和动作呢?”
生:“为了表现他们对比赛的投入和不同的情感反应,比如有的紧张,有的兴奋。” 四、写作技巧指导(10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可以观察的人物,并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口头描述。 学生行为: 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尝试用几句话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小组内交流。 师生示例对话:
生:“我邻居家的老奶奶,总是笑眯眯的,皱纹里藏着温暖。她走路慢悠悠的,手里拿着一把旧蒲扇,轻轻摇着,好像能摇出岁月的故事。”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老奶奶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慈祥的老人。” 五、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作业:观察身边的一位人物(可以是家人、朋友、邻居或学校中的人),详细记录其外貌、动作、神态等特征,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并尝试写成一篇短文。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观察素材。 六、课堂实践:初步构思与提纲撰写(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回到《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这篇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引入、中间详细描写、结尾总结等。 讲解如何根据观察到的素材,初步构思自己的习作框架,包括确定主题、列出主要人物、规划情节发展等。 发放提纲模板,指导学生填写,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拘泥于原文。 学生行为: 回顾文章结构,思考自己习作的框架。 在提纲模板上填写自己的想法,包括标题、开头、中间段落(至少包含两个不同人物的描写)、结尾等。 小组内交流提纲,相互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 师生示例对话: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构思一篇关于‘校园一角’的短文,并填写提纲。记住,要突出人物的特点和情感的表达。” 生:“我的标题是《操场边的画家》,开头我打算描述阳光洒在操场上的景象,引出画家这个人物。中间部分,我会详细描写画家的外貌、动作和神态,以及他如何专注地作画,同时穿插一些观众的反应。结尾则是我对这位画家的感想和敬佩之情。” 师:“这个构思很不错,很有画面感。记得在描写人物时,多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细节描写方法哦。” 七、写作片段练习(15分钟) 教师行为: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选择一个片段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场景描写。 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鼓励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行为: 选择一个片段进行写作,尽量做到细节丰富、情感真挚。 完成后,自行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地方,并进行初步修改。 师生示例对话(片段展示与点评环节):
生(朗读片段):“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的发梢上,金色的光辉与乌黑的发丝交织在一起,仿佛每一根头发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她轻轻地拿起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一抹淡淡的蓝色,那是天空的颜色,清澈而深邃。她的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在与画布上的世界对话。” 师:“这段描写非常生动,你很好地捕捉到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动作细节,同时也传达出了人物的情感。如果在结尾部分再加上一些对画面的整体感受或是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可能会更加完整。” 八、总结与反馈(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物描写的重要性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鼓励学生保持写作热情,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 简要回顾学生的写作片段,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老师的总结和建议,思考自己在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记录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写作做好准备。 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不仅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尝试了初步的构思和写作。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份热情,用我们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讨论如何完善我们的习作,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特别是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提纲撰写的要点。 展示几位学生上节课的优秀提纲,给予表扬,并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构思过程。 学生行为: 回忆上节课内容,思考自己的提纲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聆听同学的分享,学习他人的优点。 师生示例对话: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来丰富我们的文章。” 二、深入讲解:心理描写与环境烘托(10分钟) 教师行为: 讲解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展示《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中的心理描写片段,分析其作用。 引入环境烘托的概念,说明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来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说明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融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理解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的作用。 思考如何将这两种手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师生示例对话:
师:“比如,在描写小守门员紧张的心情时,我们可以这样写:‘他的心跳得像鼓点一样急促,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这样的心理描写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完善习作框架与内容(20分钟)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根据上节课的提纲,进一步细化内容,特别是加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部分。 巡视课堂,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行为: 在提纲的基础上,丰富文章内容,尝试加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遇到难题时,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师生示例对话:
生:“我在写观众们的反应时,想加入一些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但不知道怎么写。”
师:“很好的问题!你可以尝试描述一下观众席上的光线变化,比如夕阳的余晖洒在观众们的脸上,或是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爽,这样的环境描写能够让人物更加立体,情节更加生动。” 四、小组互评互改(15分钟) 教师行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互改,每组分配几篇习作,按照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提出修改建议。 提供评价标准,如语言表达、情节连贯性、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与环境烘托等。 学生行为: 认真阅读同伴的习作,按照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和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虚心接受同伴的反馈,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习作。 师生示例对话:
生A:“我觉得你这篇习作的心理描写很到位,但是环境描写略显不足,可以再加一些细节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生B:“谢谢你的建议,我会尝试在文中加入一些环境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根据同伴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并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老师的总结,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在课后完成习作的修改和完善。 六、示范修改与提升(10分钟) 教师行为: 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可以是上节课提到的或本节课新提交的),将其投影在屏幕上,与学生共同进行修改示范。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已经存在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部分,分析其优点与不足。 针对不足之处,教师亲自示范如何添加或修改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例如,如果原文中对观众的情绪变化描述不够细腻,教师可以示范如何加入观众内心的波动,如“观众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期待,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赛场上的一员,随着每一次射门而心跳加速。” 强调在修改过程中保持文章整体连贯性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过渡句和连接词的使用。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习作,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文章。 思考如何将教师的修改建议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记录下修改示范中的关键点,以便后续自主修改时参考。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看,这里我们可以增加一句环境描写来衬托比赛的紧张氛围,‘球场上的草皮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仿佛连大自然也在为这场激烈的比赛加油鼓劲。’这样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七、自主修改与反思(10分钟) 教师行为: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之前的互评结果和教师的修改示范,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鼓励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多思考、多尝试,不要害怕犯错,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 学生行为: 回顾同伴的反馈和教师的建议,找出自己习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尝试运用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的技巧,对习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修改完成后,再次阅读自己的习作,检查是否有错别字、语病等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八、展示与分享(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上台,分享他们修改后的习作片段,特别是那些成功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的部分。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并鼓励他们在分享结束后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学生行为: 勇敢上台展示自己的习作片段,分享自己在修改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点融入到自己的习作中。 师生示例对话:
生:“我修改了观众们的反应部分,加入了他们内心的活动,比如‘观众们的心随着球门的每一次晃动而提到了嗓子眼,他们紧紧盯着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我觉得这样写更能体现比赛的紧张气氛。” 师:“非常好!你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观众们的情绪变化。希望大家都能像你这样,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用我们的笔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瞬间。” 九、总结与鼓励(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互评互改和自主修改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 鼓励学生保持对写作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挑战自我,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老师的总结和鼓励,思考自己在写作中的成长和进步。 坚定信心,准备在未来的写作道路上继续努力,追求卓越。 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在写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为更加优秀的写作者。期待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用更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加油,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