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配套教学设计(9)

文档属性

名称 2.1.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配套教学设计(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1-19 13:06:2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
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通过例题教学与练习,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符号y=f(x)的含义,明确f(x)与f(a)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函数思想,代换思想,提高思维品质。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理解函数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难点: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1.函数的基本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元素y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y=f(x),x∈A中,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称为函数y=f(x)的定义域;将所有输出值y组成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
(3)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
(4)函数的表示法
表示函数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
(5)分段函数
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种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2.映射的概念
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单值对应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3.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活动2【导入】函数的概念及表示
二、实例探究、归纳共性
1.分析课本上三个实例,启发学生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描述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留足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实例1多媒体动画演示炮弹发射。引导学生观察运动过程中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规律。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如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h、t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板书:
实例2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生生间进行补充、完善。教师板书:
实例3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并模仿教师板书。
2.归纳以上三个实例,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合作交流)
共同点:①都有两个非空数集;②两个数集间都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从实际问题引出概念,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与同学分享;探讨氛围中倾听、质疑、表述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懂得欣赏他人。
三、建立模型,形成概念(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形成以下共识)。
1.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R
2.函数的本质是从一个非空数集到另一个非空数集的特殊对应,是由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f(x)|x∈R}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f(x)|x∈R}
活动3【讲授】函数的概念及表示
(一)点击函数概念的关键词:
例1.下图能表示函数图象的是:
想一想:已知A={x︱0≤x≤2},B={y︱0≤y≤2},下面的图象能否表示从A到B的函数
练一练:判断下列各式中y是不是x的函数?
⑴ 变:
⑵ 变:

小结:判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的依据是函数的定义。要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A是非空数集”、“任意”、“都有”、“唯一”
(二)掌握求定义域的方法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反思:已知函数解析式求定义域的方法是什么?
(三)领悟函数的三要素。
想一想: 与 这两个函数相等吗?
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应看函数的三要素是否相同。由于定义域、对应关系确定时,值域也随之确定,所以若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对应关系相同,则这两个函数就一定相等。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 相等?
⑴ ⑵
⑶ ⑷
练一练:书本P21,练习3
(四)理解符号y=f(x)的含义
例4已知函数
(1)求
(2)当a>0时,求
小结:①y=f(x)表示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联系x、y的纽带是法则f,所以这个符号本身也说明函数是三要素构成的整体。
②f(a)表示x取a时对应的函数值,而不是f乘a。
活动4【活动】函数的概念及表示
五、知识回顾,方法总结:
1.谈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
2.与初中定义对比,你对函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发言,教师适当加以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最后通过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