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题目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福州市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本课的教学内容尚属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起步课程,学生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故教学速度不宜太快,教学深度不宜太难,教学广度不宜太宽。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暴政和灭亡等基本史实。经过第二课的学习,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以及商鞅变法有所了解。但高一学生知识较为零散,对于秦朝的统一措施多为死记硬背,对秦朝官僚政治形成及作用并不明晰,对本课所涉及概念“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以及多角度地理性分析秦朝崩溃的原因,有较大的难度。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上承春秋战国时期各方面大动荡下孕育出统一趋势,下启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按照事件发展顺序依次讲述秦的统一,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以及秦的速亡。初中教材中对于秦统一、暴政、农民起义等史实有较为详细的呈现,因此在高中学习中,应尽量避免重复史实,多情境、问题问题探究。学好本课,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秦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从而对之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秦统一原因的材料,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条件,感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2.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解读,了解秦朝统一后采取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3.通过研读材料,能理清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内在联系。4.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归纳出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主题 在历史中看到人——李斯与秦的兴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依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主题难点:秦朝的制度创新;秦朝速亡的原因【依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主题
教学方法、手段 教法:情境创设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依据】以教促学,以学定教的理念学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依据】课程标准,学情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3分钟 导入新课:展示李斯的人生经历信息:早年师从荀子;从楚国小吏到秦国丞相;上书《谏逐客书》;被后人成为千古一相。让学生对李斯有初步感知。提出问题:李斯本是楚国人,为何选择在秦国为官,在秦朝统一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以李斯的生平及问题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分钟 进阶之路——秦的统一材料一:(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展示《荀子·强国篇》中的材料、历代秦国重臣表格以及战国形势图。问题1:李斯为什么选择了秦国?(秦国的优势)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秦王励精图治、吏治清明。教师过渡:李斯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不甘只是在楚国做一个小吏,想要到秦国有一番作为。入秦之后,他的晋升之路就开始了。他入秦的时候,秦王政继位不久,他先到吕不韦门下,做了舍人,然后做了郎官,有一次得以面见秦王政。面谈之后,秦王政就非常开心地提拔他做了长史。他说了什么呢?材料三: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问题2:一统天下是李斯个人的想法吗?为什么要统一?任务:阅读教材第14页导入、正文,概括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总结秦完成统一的条件: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阻碍。主观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商鞅变法、国家日益强盛。简要讲述秦完成统一的过程,统一的时间,展示统一后的秦朝版图,问:偌大的疆土,该怎么管理呢? 阅读史料,思考回答:因为秦国强盛。进一步思考,秦国强盛的原因。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秦统一的客观条件。学生认真听讲。 以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文字史料与表格、图片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秦统一的主观条件。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概括能力。通过地图,学生能直观感受秦朝疆域的变化。通过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0分钟 材料四: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问题3: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教材15页内容,思考材朝议人的身份体现了哪些制度?讨论内容是什么?始皇体现了皇帝制,丞相和廷尉体现了三公九卿制。展示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材料,理解他们的特征。材料五:臣(廷尉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帝制特征:①皇权至上②皇帝独尊③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特征: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国同治。从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的职能中能体现出家国同治的特点。廷尉李斯是京城防务的最高长官概念解读: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现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追问:最后秦始皇采纳了谁的意见呢?为什么?用表格形式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概念解读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问题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填写下表。展示表格,讲述秦的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经济、文化上的统一。过渡:此时的李斯在秦朝的地位如日中天,从廷尉升到丞相,走上人生巅峰。李斯成为丞相后,秦始皇为了体现对他的恩宠,“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然而,秦朝的统治稳固吗? 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同学回答:提到了丞相绾,始皇,廷尉李斯,讨论分封制和郡县制。学生回答:李斯。因为郡县制比分封制好。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补充表格画横线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通过一则材料将三种制度串起来,增强连贯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概括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特征,锻炼学生信息理解能力。通过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简述中央集权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秦朝的制度创新,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概念,理解秦朝的专制集权性质。用表格对统治措施进行分类概括,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经济、文化上的统一。
10分钟 盛极而衰——秦的速亡材料六:(始皇三十五年即前212年)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展示李斯的仕途进阶之路,随着秦的统一的逐步上升,公元前208年腰斩于市。问题:官至丞相的李斯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材料七: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剥削百姓,当时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 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李斯之死反映了什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统治者昏庸无道、农民起义,加速了秦的灭亡。问:秦速亡仅仅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吗?过渡到下一部分:秦朝统治危机的表现。任务:阅读教材“秦朝的暴政”的内容,提炼出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大一统帝国的背后藏着哪些统治危机?PPT展示秦朝暴政的表现,提炼出三个方面的统治危机。 探究:秦速亡的原因材料八:秦秦二世十分残暴不说,原先六国的贵族仍然忠于各国的王室,而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十分不满,平民百姓更是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沉重负担。奉行法家思想的秦王朝倒是从反面证明孟子关于“民心”的说法是正确的:战无不胜的秦王朝失去了民心,于是便分崩离析了。 问题:秦速亡的原因有哪些?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暴政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大一统并未深入人心,秦朝社会整合力不足。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秦灭亡的原因,回答。学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制造冲突,李斯用34年的时间做到丞相的位置,为何结局如此悲惨?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探究秦速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李斯之死中发现秦朝的统治危机,理解秦速亡的原因。使学生感受到秦朝强大背后隐藏的矛盾和人民的负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秦速亡的原因,认识到秦的灭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不得人心。
6分钟 虽死犹生——统一意义探究:阅读教材15页最后一段以及史料阅读部分,思考秦统一的意义。教师解释“大一统”的概念:“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而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将“统一多民族封建”这几个词拆开分析,秦的大一统是疆域上的统一、各民族交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作业搜集李斯生平相关的资料,以“李斯与秦朝的兴亡”为主题,以书信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谈谈你眼中的李斯。(200字以上)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特定的历史背景2、确定评估标准3、防止以偏概全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5、克服英雄史观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思考秦统一的意义。 通过文本阅读,概念解析,让学生理解大一统的概念,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掌握重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辩证思维能力。
2分钟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跟随李斯的步伐,体验他的仕途变迁,感受秦王朝是如何崛起的,如何统一,又是如何灭亡的。有人说:“历史,为李斯准备了一个秦国,也为秦国准备了一个李斯。”李斯对秦国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单有李斯,秦能完成统一吗?显然是不能的。历史不是单个人创造的,我们还要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经历过战国的纷乱之后,百姓渴望统一,此时谁能统一六国谁就顺应了民心,秦国做到了,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创举。但是怎么巩固统治呢?秦朝统治者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他们没有安抚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而是进行暴政、剥削,造成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最后得民心的刘邦统一了天下。那么,接下来的王朝怎么做呢?历史把答卷交给了汉朝。 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民心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精炼有侧重,对本课进行总结升华,落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同时为下节课做铺垫。
设计反思 本节课以李斯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串联起跌宕起伏又短暂的秦朝兴衰。通过教材和课标对不同子目难易度进行了把握和内容分配。在学生对初中大部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本节课用情境、问题进行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探究和升华。以适宜的史料阅读和思考探究来丰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如何更加连贯地串联李斯与秦朝兴亡的互动关系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史料更加灵活地运用在课堂中,怎样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来体现学生为主体,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