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08: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来讲述民族交融的历史;
通过讲述东晋、南朝政权沿革,解释世族和六朝的概念,主要讲述东晋世族专权;
通过北人大量南迁,来说明南方经济的开发,还有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通过简述十六国情况,以肥水之战为案例讲解民族融合失败的影响;
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说明当时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教学内容
课标中要求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思想文化成就在后面都有专课叙述,本课除叙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线索外,在第二子目 “东晋与南朝”突出区域开发的问题,在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突出民族交融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相对来说是本课的难点。
五、学情分析
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该部分政权更迭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了,尤其是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过程,南方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有涉及,但是学生基础较差,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概念逻辑理解困难。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历史史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标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由标题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的历史,我们将时间线往前伸,到两汉时期,我们可以得知,两汉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则是分裂的,到了隋唐,再度实现统一,那么,在这段分裂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五课的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题目中大家提取一下本节课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该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建立在政权更迭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二次大的民族交融,除了民族交融以外,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还有区域开发,文化多元,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第五课的学习。
政权更迭
首先我们来学习,民族交融的大背景,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接下来我们用板书的形式来梳理一下这段时期的政权更迭。(在写板书的同时调动学生一起梳理,在梳理完从东汉到隋这一段的政权更迭之后,说明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同时指出,在这个大分裂时期,唯一一个统一就是西晋,但是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暂,从建立到灭亡,仅仅持续了50年,用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后卷入权力争夺来进行说明。就是五胡内迁)
八王之乱(291-307),是发生于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由于当时的曹魏缺乏宗室藩屏而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晋武帝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同时,这些王据守州郡重镇而且掌兵,他们互相攀比,欲望逐渐膨胀。这个时候的皇帝是晋惠帝,他生性愚钝,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八王开始相互攻伐,这场战乱持续16年之久,西晋从此衰落。同时,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就不断向内地迁徙,东汉王朝诱招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是为了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攻伐消长,也导致民族迁徙,大家知道,北方一般是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北方进入了寒冷期后,他们便南下拓展生存空间,因为根据气象学家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长期的低温期,那个时候每年的温度大概比现在低1-2°。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八王之乱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史称五胡乱华。所以西晋短存,是因为他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同时,少数民族内迁使得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主导局势,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在板书上标出〕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第二年,即317年,西晋的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这里,我们所需要注意的就是,东晋的政治特点是什么?(用王与马共天下的材料来说明)士族专权,门阀与皇权共天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萌生于汉,形成于魏晋,东晋达到极盛,南北朝逐渐衰落,隋唐以后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沿革见PPT)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经营庄园,渐成割据,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要职,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司马氏依靠士族夺得政权后,为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对他们继续放纵和笼络,从而形成典型的门阀政治.后来庶族刘裕灭了东晋,建立刘宋,士族衰落,隋唐科举制下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门阀士族制度逐渐消亡。补充谱牒:是古代记述家族世系的书籍,为维护门阀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纂家谱,讲究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谱牒成为吏部选官、门阀通婚、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江南开发
在谈完两晋之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西晋末年晋元帝避乱渡江建立东晋,北方士庶随之南下,中华文明南迁的永嘉南渡,它与北宋末年赵构渡江建立南宋统称为“衣冠南渡”。首先我们来对比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状况,(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于平衡)那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呢?(PPT展示史料并请学生回答,表现及影响看PPT)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程度影响经济发展,先进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前面我们讲到的政权更迭与江南经济的开发都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交融,但是大家需要注意一下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区别。(PPT展示,同时用史料来展示从西晋至唐民族关系的变化,得出民族交融加强这一趋势,并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在南北方的不同,以及点明民族交融的特点是什么:双向的,汉化:实际是胡人由部落形态演化到汉人王朝形态,从游牧走向农耕,从野蛮走向文明;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部分优秀文化和生活习俗也影响了中原农耕民族,eg胡床的传入使高足家具流行,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胡乐胡服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成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其次我们梳理一下本课所提到的民族交融大事记(PPT),在这之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使鲜卑族起源于东胡部落,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的官吏没有俸禄,全靠贪污和搜刮,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北魏统治举步维艰。北魏孝文帝上任后,决定进行汉化改革,(PPT显示改革措施)政治上,迁都至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经济上采用均田制,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时政府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授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兵役和租税。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粮食和布帛)。(其他参看PPT)
小结
用《波峰与波谷》来总结本课。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知识比较散,学生参与度不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