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准单元目标,链接现实世界——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组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对准单元目标,链接现实世界——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组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2 15:31: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对接单元目标,链接现实世界,关注过程性评价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组设计
一、对准单元目标
(一)立足课标,明确内容归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在第一学段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个内容是“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表达敬仰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第三个内容是“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这个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学作品,积累语言经验,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三篇课文;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板块,收录了三条表现“关爱”主题的谚语;在“我爱阅读”板块,编排了表现师生之情的儿童诗《一株紫丁香》。文体多样,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本单元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活动。
(二)前后勾连,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和阅读相关的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读句子,想象画面”,二是“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想象”
对于二下的学生而言不是新的知识点,一上第六单元和二上第七单元都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在二上的第七单元,学生已经历过根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的初步训练。而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第八单元也分别以“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为阅读训练要素。“读句子,想象画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借助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由此,本单元的阅读目标在于引领学生边读边想,初步体会情感。
2.本单元的第二条语文要素,“有感情地朗读”是首次在课后习题中出现,是对之前的朗读训练,如二下册第一单元提出“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更高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深刻感受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础之上。
(三)统整单元,生成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习任务群归属的确立,以及单元语文要素的勾连分析,因此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5点。
1.用诗歌、故事等从乐于奉献、尊重劳动、关爱家人等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社会中“爱”的美好,并能试着去发现生活中的“关爱”故事,努力成为一名有“关爱”情怀的人。
2.能够读句子,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关键词想象环境场景,借助动词以及个人生活经验想象雷锋帮助他人时的形象;能借助插图想象出“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能借助词句以及个人生活经验,想象风景画面。
3.能结合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借助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故事、感受到的关爱讲给大家听,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生动;口头表达的时候能够加上一些动作和适当的语气,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感情。
5.能写一写好朋友的样子和你们经常做的事,初步了解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将外貌和事件两个图像化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
二、链接现实世界
(一)确立主题,构建单元教学框架
本单元以“关爱”为人文主题,文本内容整体围绕“关爱”主题组织编排,但各自有所侧重。根据单元主题与文体特点,设计了“温暖班级人物事迹海报展”这一情境。
一是从生活角度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时时刻刻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家人、朋友、长辈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同时也时时刻刻付出着自己的爱——为亲人、同学,甚至是为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这也是贴近生活,开展本次主题教学的好时机。
二是从学科角度看,契合单元主题教学的要求。这个单元编排了诗歌、散文等作品,通过不同角度展现关爱,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了不同深度的“关爱”内涵。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培养良好语感。
三是从学习角度看,二年级的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同理心。通过“初识‘爱’的力量”“走进‘爱’的故事”“寻找‘有爱’的人”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基本感受到“爱”的美好,并能试着去发现生活中的“关爱”故事,努力成为一名有“关爱”情怀的人。
(二)依托情境,设计真实驱动任务
“温暖班级人物事迹海报展”的情境主题,需要学生了解“爱”、体会“爱”、寻找“爱”。因此,以“初识‘爱’的力量”来揭示单元主题,开启单元学习,发布本单元的驱动任务;以“走进‘爱’的故事”来引导体会关爱他人、尊重劳动、关爱家人等不同角度的关爱内涵;以“寻找‘有爱’的人”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分享推荐“有爱”的人。由此,依托单元情境,从不同角度设计了三个前后连贯的学习任务,并将任务作了活动分解,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
任务一:“初识‘爱’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一株紫丁香》,初步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积累关于“关爱”的谚语,了解大意,初步体会“爱”的力量,由此发布本单元的任务——温暖班级人物事迹海报展,在此基础上推选十佳推荐人。
任务二:“走进‘爱’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读句子想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锋的故事;学习《千人糕》,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并延伸课外,说说“千人( )”的制作;学习《一匹出色的马》,引导学生读句子想象风景画面,进行有感情地口头表达。
任务三:“寻找‘有爱’的人”。引导学生在班级中寻找一位“有爱”的同学,为他完成一幅事迹海报,其中包括外秒描写、事迹叙述等。同时,能讲述“有爱”的故事,把温暖的故事说出来,形成班级温暖故事汇。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十佳推荐人”。
三个学习任务围绕情境主题前后连贯、层层递进,统一任务重的多项学习活动相互关联,逐层深化,带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阅读与表达能力。
由此,单元的课时安排也较原先作了相应的调整:
学习主题 (主任务) 子任务 学习活动核心内容 对应的单元教材内容 课时 分配
温暖班级人物事迹海报,评选十佳推荐人 初识“爱”的力量 了解“关爱” 单元情境创设+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一株紫丁香》 1
走进“爱”的故事 温暖班级人物事迹 ——关爱他人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6
温暖班级人物事迹 ——尊重劳动 6《千人糕》+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2
温暖班级人物事迹 ——关爱家人 7《一匹出色的马》+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1
寻找“有爱”的人 温暖班级人物事迹海报展 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语文园地写话 2
三、关注过程性评价
(一)贯穿学习过程,关注过程性评价
在《小学语文综合评价指南》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体现“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广泛收集学生的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及时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与学。
评价 类型 内 容 评价标准
过 程 性 评 价 1.初识“爱”的力量 1.能通过阅读“我爱阅读”板块的《一株紫丁香》诗歌,并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初步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 2.能积累关于“关爱”的谚语,了解大意,初步体会“关爱”的力量,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走进“爱”的故事 1.能借助关键词想象环境场景,借助动词以及个人生活经验想象雷锋帮助他人时的形象,并借助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能借助插图想象出“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尝试讲述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动; 3.能借助词句以及个人生活经验,想象风景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寻找“有爱”的人 能在班级中寻找“有爱”的同学,为其制作事迹海报(包括外貌描写、事迹描述、肖像描画);讲述“有爱”的故事,把自己记录的温暖人心的故事,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二)聚焦评价工具,体现“教学评”一致
语文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指导功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将导学类评价工具、诊断类评价工具和反思类评价工具这三类表现性评价工具穿插期间使用。
例如有课前的学情调查,课后的海报展和故事汇。呈现一定的创造成果。当然,更多是诊断类评价工具的使用。例如设计评价量表考查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表现。评价量表的设计过程中,更是将评价标准与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收集学生的课堂关键表现,及时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与学。
当然,在在单元整组的设计中,还存有一些困惑:在二年级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中发现,低段的驱动任务设计比较困难,又需要兼顾字词教学,所以有时候学习活动比较零散。我想是否可以设计“积字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识字,小组合作积累等。一方面避免教学活动的零散,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也与课标中提出的低段学业要求: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