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840年
1949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内忧外患与
救亡图存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中国史各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怎样起源的?如何实证?
早期国家怎样形成?
当地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7月6日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导入:何以文明?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
概念阐释
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两大标志:阶级,公共权力
出土的石器有何不同?
表面粗糙
打制而成
表面光滑
磨制而成
原始社会因为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区分为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1.含义: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
3.遗存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上古穴居而野处。”
—《周易》
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
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烧骨
火烧过的朴树籽
4.生活特征: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
1.含义: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170万年前—1万年前
3.遗存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的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当时元谋人已经( )
A.大量使用陶器和从事原始农业
B.会制造简陋的工具和使用火
C.村落聚居和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和掌握了养蚕缧丝技术
B
1.含义: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1万年前—BC2070年
3.遗存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思考:新石器时代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
红山玉龙
良渚玉琮
大量使用陶器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思考:新石器时代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河姆渡遗址碳化稻米
生活逐渐稳定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更强的征服能力
稳定的
食物供给
(二)新石器时代
通过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
“满天星斗”,分布广泛;主要沿河分布(黄河、长江)、平原地带;趋向于中原中心;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础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母系氏族
1.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2.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3.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
1. 男性开始占主导地位;
2.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良渚文化遗址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原始
人群
母系氏
族公社
父系氏
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
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生产关系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时间轴
生产力
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
财产私有
剥削他人
出现奴隶
阶级产生
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
一、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遗存
(三)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
规模空前的城址、相匹配的王墓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
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
证
三皇五帝多种说法
仰韶文化 炎帝 黄帝 部落、酋邦
龙山前期 颛顼zhuān xū 帝喾kù 邦国的草创期
龙山后期 尧 舜 禹 邦国林立
(一)三皇五帝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万邦时代!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二里头遗址
(二)国家诞生:夏的建立
尧
舜
禹
禅让:
1.地位:
2.建立者:
3.建立时间:
4.王位传承:
二、从部落到国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禹
约公元前2070年
其子启继承王位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选择贤能之人成为部落首领
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的影响,但最终还是过渡为世袭制,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二、从部落到国家
材料一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刘向《战国策》
客观: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史书记载具有主观性,受人物立场、能力水平影响
但反映了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不同方法?
材料一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刘向《战国策》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都城:多次迁徙,后定于殷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一)商
信史时代!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对地方进行间接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
外服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内服
缶其啬(供给粮食)我旅。缶不其啬我旅。一月。 ——《甲骨文合集》1027
3.政治:内外服制度
(一)商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1.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2.战争:
3.政治: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
(二)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礼乐制
牧野之战
分封制
材料一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摘编自《左传》
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封内容:
对象:
作用:
权利:
义务: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土地和人口
王室、功臣、先代贵族
建立军队、收纳贡赋、设置官员
镇守疆土、朝见述职、随从作战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上的冲突和矛盾。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有明显的差别。
宗法制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度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C
C
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或一鼎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确定秩序、巩固统治
家国同构,华夏文明认同感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色,为政暴虐。因不满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
(二)西周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趁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共和行政
周厉王出逃。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即称为“共和行政”。
1.主要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二)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政治
经济
文化
三、早期国家:商和西周
采集渔猎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洞穴
村社
部落联盟
国家
族长
酋长
部落联盟首领
天下共主
父权国家
经济形态
社会组织
关系范围
社会领袖
部落
家长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主题一 古人类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素养探究
1.旧石器时代
史料一 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思考:(1)我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时空观念)
点拨:特点可结合分布图进行提炼;原因结合适合人类生存条件角度进行分析。
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着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史料二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成绩有两项:首先是人类学会了打制石器工具,掌握了石器和骨器工具的制造方法。另一项被恩格斯称为“人类对自然界斗争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在周口店“北京人”的洞穴遗址内,有厚达6米的灰烬堆积。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2)结合上述史料二,被恩格斯称为“人类对自然界斗争的第一个伟大胜利”指什么?这一“伟大胜利”对早期人类而言有何重大意义?(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画线关键信息“灰烬”可推知“伟大胜利”,意义主要从生活角度进行归纳提炼。
学会使用火、管理火、,并掌握取火方法。
意义: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食用熟食,增加了营养,减少了疾病;用于照明和取暖,为洞穴生活提供了条件。
史料一 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①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②
2.新石器时代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画线①②关键信息,从“公共墓地”“差别不大”“按其墓坑大小”“三个级别”进行对比提炼。
变化: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已被破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
1.文明与文明起源。
(1)文明:
(2)文明的起源:
①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②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的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②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③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史论阐释
2.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突破(距今约5000年左右)。
(1)典型文化遗址:
(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为例)
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
②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③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代替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
①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址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4)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①工具的制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②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即将产生。
③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主题二 早期国家形成与国家管理制度
素养探究
1.文献传说中的夏
史料 对于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神话传说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所以许多文明国家都经历过神话时代。也有学者认为,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在方法上不能把中国史前文化与古史传说随意加以联系。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神话和传说在历史研究中的真实性一直存在质疑,我们该如何对待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点拨:注意设问的分析角度为“历史研究”,再结合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方法上不能把中国史前文化与古史传说随便加以练习”,对神话传说的界定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
神话和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对于了解无文字记载的远古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神话和传说在历史研究中的真实性一直存在质疑,我们该如何对待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商周的国家管理制度
史料一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许倬云《西周史》
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商朝采取了怎样的国家管理结构?这一制度有何显著特点?(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关键信息“王畿”“方国”可推知商朝国家管理机构,特点根据信息“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进行提炼。
内外服制度。
商王朝与方国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方国联盟。
史料二 西周分封形势示意图
(2)根据史料二,周初获得“封侯”资格的主要有哪几类人?结合图中信息,分封制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地图中文字归类“封侯”的对象;地域分布特点可从诸侯国地理位置角度提炼。
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同姓国多集中在相对富庶的地区,异姓国在边远地区较多。诸侯国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史论阐释
1.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特点
要点 阐释
分封对象多元化 虽然分封对象多元化,但是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等级森严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层层分封 诸侯和卿大夫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
要点 阐释
权利与义务结合 天子将土地和人民授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
政权与政权结合 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
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任命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正确认识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状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3)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
(4)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逐渐瓦解。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