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
⒉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代“诗豪”刘禹锡所写的千古铭文《陋室铭》,在他一再被贬官的搬家生涯中,学到了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和乐观旷达的情怀。我们还学习了他的一首《秋词》,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了诗豪的豪情万丈!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诗,继续走进诗豪的世界去感受那满满的豪情!
二、解题
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题目比较长,有没有铜须可能快速且正确地朗读标题呢?
明确:如果读得紧凑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读:“酬乐天 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学生再读标题)
⒉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
明确:酬、乐天、见、赠。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白居易。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明确:那么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逢;第二层意思:酒席上白居易先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第三层意思就是刘禹锡回赠了他这首诗。
三、朗读
⒈教师播放朗读师示范音频,学生赏析、学习。
⒉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个别字音和重音,并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朗读展示。
背景介绍
公元805年,为革除弊端,王叔文进行了政治改革,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积极参与。但此次改革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很快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多次被贬,二十余年后才重回京城。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学生齐读)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相互酬答,写下了这两首诗,因为两人之间的唱和酬答诗非常多,最后甚至编成了一本《刘白唱和集》,两人也因此被后人合称为“刘白”。(教师补充)
读诗悟情
⒈展示诗歌的首联和尾联,请同学们朗读,拿笔画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或关键词,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是否产生了变化?
从“悲凉”到“精神振奋”。
从首联的哪些字词能感受到“悲凉”?“凄凉地”“二十三年”“弃”
刘禹锡为谁进行变革?为朝廷。被朝廷抛弃二十三年。除了悲凉还会有什么感情在里边?愤懑,委屈,心酸……
要知道,刘禹锡他们被贬之后,唐宪宗即位,我们知道新皇登基为庆祝都会大赦天下,但是唐宪宗几次大赦天下都没有刘禹锡的份,甚至还颁布了一道非常严厉的诏书。
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本纪》)
意思就是说,你们这八个人,永远不可能得到赦免,我就是再颁布一百次一千次特赦令,都没有你们的份儿!
刘禹锡,柳宗元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了。
你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委屈,心酸?
学生朗读。
集体朗读,让老师感受到这种愤懑委屈的情感?
到尾联“长精神”了,能不能用朗读读出这种振奋的精神?
学生朗读。
那么从诗歌中能不能看出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由悲凉变为长精神呢?
今日听君歌一曲。
是因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猜一猜白居易在诗中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猜测。
大屏展示白居易诗及翻译。
看来刘禹锡的“长精神”并不完全是因为白居易的诗,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在尾联振奋起精神,看来这个原因我们还要从诗歌的另外两联去寻找。
⒉出示颔联和颈联
首先我们来看颔联,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典故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合作讨论,我们依然可以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板书)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心情悲痛。“空吟”隐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感叹)。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无限悲痛感叹!
读这两句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惆怅的,无奈的,伤感的。
学生试读。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中考特别爱考的一个考点。那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当一回小考官,如果让你就本诗的颔联的典故来出题,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出这个问题呢?
预设:一、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二、颔联运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为什么要用典故来表达情感?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品析名句,体会哲理: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发挥想象,描述你读完这一联之后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这句诗仅仅以写景咏物为目的? 哪些词语有深意? 作者借本句诗,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板书)
“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板书:比喻 “沉舟”和“病树”
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旧事物一定会为新事物取代),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开朗豁达。
后人用此诗句,更进一步,更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同学们能不能想出一些我们学过的也同样富含哲理的诗句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屏显:老师这里也找到刘禹锡外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并制作成了微课,我们一起来看:大屏播放视频。
可以说,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原来白诗说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 而刘诗却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积极进取的气魄和襟怀。
那如此开朗豁达,积极进取的心态,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昂扬的。全体齐读,体会开朗豁达的情怀,互相劝勉鼓励! 读出我们年轻一代的开朗豁达,体会到本联哲理,其实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就是那诗中的“千帆”诗中的“万木春”,是积极向上的昂扬的新事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未来,我们从中更应读出我们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那种气势。
全班再齐读本联。
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中间并不是没有转机。那这个转机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
刘禹锡晚年在政治与文学方面的作为也是非常高的,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歌,官位也越来越高,他的这种气势与豪情,基于他这种乐观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刘禹锡最终以七十一岁高龄寿终正寝,他的长寿就是对那些迫害他的人的最大的嘲讽与批判,就是他最大的胜利。他无愧于诗豪之称。
让我们带着满满的豪情,把自己想象称诗豪刘禹锡,再次齐读这首诗,读出其中的精神!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悲愤
颔联 惆怅
颈联 昂扬
尾联 振奋
作业布置
请任选诗歌的两联进行赏析,要设计问题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