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 生物学与科学的方法和环节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 生物学与科学的方法和环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6:56:57

文档简介

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 生物学与科学的方法和环节
一、选择题
1.(2024·长春) 要了解鸡卵的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 B.观察 C.比较 D.推测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所以, 要了解鸡卵的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观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一种类的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的研究方法。
2.(2024·苏州)近日,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拍摄到了云豹的清晰影像。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的研究方法。
3.(2024·长春)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老师提供了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以下四个实验小组提出的取样方法,最科学的是(  )
A.选取大、小花生中最大的各1枚 B.选取大、小花生中最小的各1枚
C.随机抽取大、小花生各5枚 D.随机抽取大、小花生各30枚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本实验是为了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能够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所以,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抽取一定量的种子作样本,实验中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建议不要少于30枚,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实验中,如果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4.(2024·长沙)观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是(  )
A.桃花的雌蕊和雄蕊 B.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C.鸡卵的卵黄和胚盘 D.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桃花的雌蕊和雄蕊用放大镜观察,A不符合题意;
B、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需要用低倍显微镜观察,B符合题意;
C、鸡卵的卵黄用肉眼就可观察到,用放大镜观察胚盘,C不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蚯蚓的外部形态,用肉眼观察其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2)观察有的用肉眼观察,有的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
(2024·广东)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小华参加学校观鸟跨学科实践活动,用望远镜观察黄嘴白鹭等鸟类,调查红树林等地鸟类分布情况并做记录,查阅资料,制作仿生作品。请完成下面小题。
5.小华对黄嘴白鹭(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卵生 B.胸肌发达 C.用肺呼吸 D.体温不恒定
6.下图是小华查阅“奔”的资料后整理出的分类图,其中与黄嘴白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苍鹭 B.雪鹭 C.白琵鹭 D.黑脸琵鹭
7.小华在整理题上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A.比较法 B.分类法 C.实验法 D.资料查阅法
8.小华调查发现红树林的鸟类丰富。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红树林中的鸟类生存的是(  )
A.过度捕捞鱼类 B.防止水质污染
C.建造人工鸟巢 D.严禁捕杀鸟类
9.小华制作了仿生飞行器(如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仿生体形特点,机体呈流线型
B.仿生骨骼特点,材料坚硬厚重
C.仿生视觉特点,摄像头高清
D.仿生翅膀特点,机翼轻盈可折叠
【答案】5.D
6.B
7.C
8.A
9.B
【知识点】动物与仿生;生物分类的等级;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生物分类单位、生物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鸟类大多营飞行生活,鸟类体型呈流线型,身体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翼,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靠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这些都是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主要是建自然保护区,同时还保护了它的栖息地;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或精子库;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5.黄嘴白鹭属于鸟类,鸟类体型呈流线型,身体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翼,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靠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等,根据以上所述,D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有题干中分类图可以看出,与黄嘴白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与其同属的雪鹭,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题干中,“小华参加学校观鸟跨学科实践活动,用望远镜观察黄嘴白鹭等鸟类,调查红树林等地鸟类分布情况并做记录,查阅资料,制作仿生作品。”中没有提到实验法,可见,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8.B防止水质污染、C建造人工鸟巢、D严禁捕杀鸟类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护鸟类,A过度捕捞鱼类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9.鸟类体型呈流线型,身体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翼,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靠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这些都是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选项中,A机体呈流线型,C视觉灵敏、D翅膀轻盈这些都有利于仿生鸟类飞行,B仿生骨骼材料坚硬厚重增加了质量 不利于飞行,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0.(2024·通辽)某同学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如图。他探究的是(  )
装置酵母菌 (种类)酵母粉质量 (克)面粉质量 (克)温度 (℃)水量 (毫升)甲M菌种35028300乙N菌种35028300
A.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 B.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C.面粉发酵时酵母粉用量 D.酵母菌发酵的产物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由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甲乙两套装置中,酵母菌质量相同、面粉质量相同、温度及水量都相同,变量是酵母菌的种类不同,结合图中的实验现象:甲气球明显膨胀、乙气球略微膨胀,可以看出,该同学探究的是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熟知:在生物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要控制唯一变量。
11.(2024·遂宁)“瑞雪兆丰年”描述了雪对作物的积极影响。关于影响原理,有人提出了“①雪中含有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促进作物生长"“②雪冷冻作物,冷刺激促进作物生长”两种观点。某同学以麦苗为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对此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冷冻处理 培养液 培养温度 麦苗长势
甲 否 清水 25℃  
乙 否 融雪水 25℃  
丙 是 清水 25℃  
A.上述实验在设计上不合理,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B.增加上述实验的重复次数,能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C.分析甲、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①的正误
D.分析甲、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②的正误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表格中,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为培养液;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是是否冷冻处理,A符合题意;
B、实验测得的数据与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误差,实验应在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重复实验,并取其平均值,以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B不符合题意;
C、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为培养液,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分析甲、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①雪中含有某些物质能促进作物生长的正误,C不符合题意;
D、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是是否冷冻处理,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分析甲、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②冷刺激促进作物生长的正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2.(2024·四川)下列有关生物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B.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C.生物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D.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的科学家是孟德尔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从而揭示了植物界与动物界的统一性,不符合题意;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他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同时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不符合题意;
C、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不符合题意;
D、林奈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由林奈提出。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杉的学名为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13.(2024·宜宾)科研团队为了探究蛙褪黑色素的来源和作用,将若干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蛙分成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甲组蛙先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
乙组蛙放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
丙组蛙的垂体切除后,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B.由甲、乙组可知,褪黑色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
C.由实验可知,褪黑色素的分泌可能与垂体有关
D.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将不变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 A、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实验中在不同的光照下,蛙的体色不同,说明形成以变量为光形成对照实验, 不符合题意;
B、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和乙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褪黑素,说明褪黑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不符合题意;
C、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说明褪黑素影响蛙的体色,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会变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二、实验探究题
14.(2024·广东)脑部微血管密度和GAT1蛋白含量是影响某种脑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该病的效果,某科研团队用45只患病大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注射物 走迷宫平均耗时/秒 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血管数·毫米-2) 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甲 生理盐水 57.29 15.22 0.87
乙 药物OX 28.76 25.02 2.01
丙 银杏叶提取物 20.76 36.01 5.62
注:药物OX对该病有治疗效果。
请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   。将患病大鼠分组时,要做到   。甲组的作用是   。
(2)据表可知,与甲、乙组相比,丙组大鼠走迷宫耗时   ,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效果   ,推测其原因是   。
(3)为评估丙组大鼠是否已治愈,实验需增设   大鼠组为丁组。
(4)银杏叶提取物成分复杂,剂量效果未知,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答案】(1)注射物;将45只患病犬鼠随机分配到3组;对照组
(2)更少;更佳;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和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3)健康
(4)以生理盐水注射物为甲组,设置3组不同剂量梯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物,进一步探究更佳治疗效果的银杏叶提取物剂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中3组的注射物不同,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注射物,将患病大鼠分组时,要做到将45只患病犬鼠随机分配到3组,以保证变量唯一,甲组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形成对照,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2)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与甲、乙组相比,丙组大鼠走迷宫耗时更少,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效果更佳,原因可能是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和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3)为评估丙组大鼠是否已治愈,实验中需要增设健康大鼠为丁组,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4)要验证银杏叶提取物的成分,可以以设置以下实验:以生理盐水注射物为甲组,设置3组不同剂量梯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物,进一步探究更佳治疗效果的银杏叶提取物剂量。
故答案为:(1)注射物、将45只患病犬鼠随机分配到3组、对照组;(2)更少、更佳、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和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3)健康;(4)以生理盐水注射物为甲组,设置3组不同剂量梯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物,进一步探究更佳治疗效果的银杏叶提取物剂量。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过程,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是对照组;解答此题需要具备从题干所给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15.(2024·宁夏)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简易生态瓶,分别编号为A、B、C、D,每个生态瓶各加入等量的清水,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观察小鱼的生存时间,记录结果如下。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实验图示
实验处理 不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黑暗
生存时间 3天 12天 27天 2天
(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   。
(2)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   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   (答出一点即可)。
(3)请写出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   。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   ,自我调节能力   。
(4)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   处。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答案】(1)控制变量唯一
(2)光合;氧气;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3)水藻→小鱼;多;强
(4)光照
(5)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的实质;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控制实验中变量唯一,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氧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类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些特征与都其水中生活相适应。
(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为捕食关系形成一种链条状结构,所以C瓶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藻→小鱼。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
(4)小鱼的存活需要食物和氧气,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时光,所以,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光照处。
(5)由图可以看出,B瓶和C瓶相比较,两者区别是B瓶中没有河泥,C瓶中加入了河泥,其他因素都相同,所以,这两组实验装置的变量是河泥,要探究的问题: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唯一;(2)光合、氧气、用鳃呼吸,用鳍游泳;(3)水藻→小鱼、多、强;(4)光照;(5)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瓶的相关问题,此题为综合题,考查知识点较多,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内容,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处于较时间的稳定状态,要满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包括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在探究实验中,要遵循两个原则: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对照实验。
16.(2024·长春) 酸雨被称作“空中死神”,使水体酸化,影响鱼虾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某生物小组为探究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的影响,设计模拟实验如下:
①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若干条,随机均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生活状态,不做任何处理);
②配制三种不同pH溶液模拟酸雨,每种pH溶液只浸润一组斑马鱼幼鱼;
③观察并记录第100分钟时各组斑马鱼幼鱼心率,计算平均值,将统计结果绘制成柱形图。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实验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其目的是   。
(3)据图中数据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模拟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4)酸雨的形成通常与工厂烟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控制酸雨可以采取的做法有: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酸雨对斑马鱼幼鱼的心率有影响吗
(2)保证单一变量,确保实验准确性
(3)抑制
(4)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以减少废气中的酸性物质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该实验要探究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的影响,所以,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斑马鱼幼鱼的心率有影响吗?
(2)实验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其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对照组相比,酸性越强,斑马鱼幼鱼的心率越低,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模拟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有抑制作用。
(4)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既然酸雨形成通常与工厂烟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所以,为了控制酸雨,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少开私家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减少废气中的酸性物质。
故答案为:(1)酸雨对斑马鱼幼鱼的心率有影响吗?(2)保证单一变量,确保实验准确性;(3)抑制;(4)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以减少废气中的酸性物质。
【分析】(1)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为实验的变量,控制变量唯一,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生二氧化硫,工厂废气应处理好后再排放,可以采用烟气脱硫装置,减少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排放。
17.(2024·巴中)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入海,这些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铯、锶、锆、钴等。为验证核污水中的重金属成分——镉对生物体的危害,四川某高校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灌胃液体用量 实验小鼠数量 48h死亡率
A 0mg/mL 1mL X只 0
B 0.015mg/mL 1mL 20只 10%
C 0.025mg/mL 1mL 20只 20%
D 0.035mg/mL 1mL 20只 30%
E 0.045mg/mL 1mL 20只 40%
【实验过程】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
②取若干只体重为10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等方面均良好且基本相同的小鼠。
③把小鼠随机分成5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E。
④把配制的一定量溶液分别灌入小鼠的胃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培养。其操作和结果如上表所示。
(1)【实验分析】
该实验的变量是   。
(2)实验中,你认为A组的小鼠数量X应该放   只。
(3)实验中设置A组的原因是   。
(4)【实验结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镉含量越   ,对生物体的危害越大。
(5)【进一步思考】
生活中的部分废充电电池、废纽扣电池(如废镍镉电池等)也含有镉。处理不当同样会污染水体和土壤。根据实验启示,你认为这类废电池应该怎样处理?   (说出一点做法即可)。
【答案】(1)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2)20
(3)设置对照组(或起对照作用)
(4)高(或多)
(5)回收利用(或交给专业机构进行处理等)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为验证核污水中的重金属成分镉对生物体的危害,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2)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灌胃液体的镉浓度,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A组的小鼠数量应与其他组相同,都为20只。
(3)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本实验中,A组的小鼠灌胃的是生理盐水,没有任何镉,起对照作用。
(4)根据本实验的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镉溶液浓度的提高,小鼠的死亡率也随之升高。这就说明镉对生物体的危害与镉的浓度有关,镉含量越高,对生物体的危害就越大。
(5)废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镉、铅、汞等,这些重金属如果随意丢弃,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废电池,如回收利用或交给专业机构进行处理,而不是随意丢弃。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8.(2020·柳州)夏季的蚊子非常恼人。同学们发现,不同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区别。有同学认为与肤色有关,也有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肤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准备3种接近不同肤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各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
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如实记录下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
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步骤①和②2次
实验结果:
颜色、蚊子停留次数、涂抹物 浅黄色 中黄色 深黄色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
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
(1)步骤③的目的是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与纸板颜色相比,汗液气味对蚊子的吸引力较   。
深入探究:
晓卓同学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他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对此,他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图密闭装置中。
实验分组如下表:
组别 1 2 3
纸板温度 25℃ 30℃ 35℃
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
(3)若实验结果为Z>Y>X,则实验结论为一定范围内,   。
(4)上述的深入探究实验   (填“能”或“不能”)确定纸板颜色深浅本身对蚊子吸引力有影响。
【答案】(1)纸板位置等偶然因素
(2)增多或增加;强
(3)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4)不能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所以,本实验中:重复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比较表格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颜色的加深,蚊子停留的次数增加。表格中数据显示,与纸板颜色相比,涂有汗液的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多,可知汗液气味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
(3)结合题干信息“纸板温度X(25℃)、Y(30℃)、Z(35℃)”可知:若实验结果“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为Z> Y > X,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4)结合分析可知:该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不是纸板颜色深浅,故上述探究实验不能确定纸板颜色深浅本身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影响。只能得出结论:一定范围内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9.(2024·聊城)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一),并标记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绘制成柱形图(如图二)。
(1)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答案】(1)氧气;强
(2)光照强度
(3)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减小实验误差
(5)增加光照强度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金鱼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氧气。这些氧气以气泡的形式从金鱼藻的叶片或茎部释放出来。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也会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2)ABC组实验装置与灯泡的距离不同,相当于三个实验装置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同,则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
(3)结合题图二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可见,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并求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5)当遇到阴雨天时,由于光照强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产量降低。为了保产增产,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0.(2024·兰州)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探究水在枣树内的运输路径,合作完成了“一滴水在枣树内的旅行”记录。以下为部分观察记录。
(1)【第一站】根——水的吸收:枣树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抽水机”,根源源不断地吸收土壤中的水。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   ,增大了吸收水的面积。
(2)【第二站】茎——水的运输:枣树吸收的水和“搭便车”的无机盐顺着一条条中空的管道,由根运输到茎,再运输到枣树的其他器官。这里“中空的管道”是指____,能使枣树“硕果累累”的无机盐主要是____(填字母)。
A.含氮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硼的无机盐
(3)【第三站】叶——水的散失:旅行到枣树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   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由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4)部分水在旅行途中参与了各种生命活动,经过时间的积累,红枣挂满枝头。为探究影响采摘后鲜枣保存时间的因素,该小组同学采摘一批鲜枣进行了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处理方法 保存温度 其他条件 10天后腐败率
1 鲜枣100个 20℃清水浸泡2秒 25℃ 相同 6%
2 鲜枣100个 100℃清水浸泡2秒 25℃ 3%
3 鲜枣100个 100℃清水浸泡2秒 4℃ 1%
(注:鲜枣在100℃清水中浸泡2秒既能杀灭表皮上的大部分微生物,又不破坏表皮活性。)
①本实验在实施过程中选取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成熟程度相同的鲜枣,并保证其他条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   。
②为探究保存温度对保存时间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填组别序号)。
③上述3组实验中,保存时间最长的是第   组的鲜枣。
④关于食品保存,请提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答案】(1)根毛
(2)B
(3)蒸腾作用
(4)变量唯一;2、3;3;放冰箱低温保存
【知识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也称根毛区, 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所以题干中提到的“中空的管道”是指导管,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其中,氮肥能使作物代谢正常,植株发育良好,同时提高作物的抗旱性以及抗寒性,是果实提早成熟,所以,能使枣树“硕果累累”的无机盐主要是含磷的无机盐,B符合题意。
(3) 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4)①在探究实验中,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要控制唯一变量,所以,本实验在实施过程中选取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成熟程度相同的鲜枣,并保证其他条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唯一。
②为探究保存温度对保存时间的影响,那么除了温度以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所以,应选择2组和3组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③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这三组实验中,10天后腐败率最低的是第3组,所以,保存时间最长的是第3组的鲜枣。
④根据本实验的探究结论,在食品保存中,可以把食物放冰箱冷藏,低温保存。
故答案为:(1)根毛;(2)导管、B;(3)蒸腾作用;(4)变量唯一、2和3、3、放冰箱低温保存。
【分析】此题考查根尖的结构功能、蒸腾作用、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生物探究实验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①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其中,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②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③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④在生物探究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1 / 1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 生物学与科学的方法和环节
一、选择题
1.(2024·长春) 要了解鸡卵的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调查 B.观察 C.比较 D.推测
2.(2024·苏州)近日,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拍摄到了云豹的清晰影像。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3.(2024·长春)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老师提供了大、小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以下四个实验小组提出的取样方法,最科学的是(  )
A.选取大、小花生中最大的各1枚 B.选取大、小花生中最小的各1枚
C.随机抽取大、小花生各5枚 D.随机抽取大、小花生各30枚
4.(2024·长沙)观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是(  )
A.桃花的雌蕊和雄蕊 B.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C.鸡卵的卵黄和胚盘 D.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2024·广东)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小华参加学校观鸟跨学科实践活动,用望远镜观察黄嘴白鹭等鸟类,调查红树林等地鸟类分布情况并做记录,查阅资料,制作仿生作品。请完成下面小题。
5.小华对黄嘴白鹭(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卵生 B.胸肌发达 C.用肺呼吸 D.体温不恒定
6.下图是小华查阅“奔”的资料后整理出的分类图,其中与黄嘴白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苍鹭 B.雪鹭 C.白琵鹭 D.黑脸琵鹭
7.小华在整理题上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A.比较法 B.分类法 C.实验法 D.资料查阅法
8.小华调查发现红树林的鸟类丰富。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红树林中的鸟类生存的是(  )
A.过度捕捞鱼类 B.防止水质污染
C.建造人工鸟巢 D.严禁捕杀鸟类
9.小华制作了仿生飞行器(如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仿生体形特点,机体呈流线型
B.仿生骨骼特点,材料坚硬厚重
C.仿生视觉特点,摄像头高清
D.仿生翅膀特点,机翼轻盈可折叠
10.(2024·通辽)某同学做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如图。他探究的是(  )
装置酵母菌 (种类)酵母粉质量 (克)面粉质量 (克)温度 (℃)水量 (毫升)甲M菌种35028300乙N菌种35028300
A.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 B.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C.面粉发酵时酵母粉用量 D.酵母菌发酵的产物
11.(2024·遂宁)“瑞雪兆丰年”描述了雪对作物的积极影响。关于影响原理,有人提出了“①雪中含有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促进作物生长"“②雪冷冻作物,冷刺激促进作物生长”两种观点。某同学以麦苗为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对此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冷冻处理 培养液 培养温度 麦苗长势
甲 否 清水 25℃  
乙 否 融雪水 25℃  
丙 是 清水 25℃  
A.上述实验在设计上不合理,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B.增加上述实验的重复次数,能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C.分析甲、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①的正误
D.分析甲、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②的正误
12.(2024·四川)下列有关生物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
B.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巴斯德
C.生物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D.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的科学家是孟德尔
13.(2024·宜宾)科研团队为了探究蛙褪黑色素的来源和作用,将若干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蛙分成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甲组蛙先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
乙组蛙放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
丙组蛙的垂体切除后,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B.由甲、乙组可知,褪黑色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
C.由实验可知,褪黑色素的分泌可能与垂体有关
D.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将不变
二、实验探究题
14.(2024·广东)脑部微血管密度和GAT1蛋白含量是影响某种脑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该病的效果,某科研团队用45只患病大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注射物 走迷宫平均耗时/秒 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血管数·毫米-2) 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甲 生理盐水 57.29 15.22 0.87
乙 药物OX 28.76 25.02 2.01
丙 银杏叶提取物 20.76 36.01 5.62
注:药物OX对该病有治疗效果。
请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   。将患病大鼠分组时,要做到   。甲组的作用是   。
(2)据表可知,与甲、乙组相比,丙组大鼠走迷宫耗时   ,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效果   ,推测其原因是   。
(3)为评估丙组大鼠是否已治愈,实验需增设   大鼠组为丁组。
(4)银杏叶提取物成分复杂,剂量效果未知,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15.(2024·宁夏)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简易生态瓶,分别编号为A、B、C、D,每个生态瓶各加入等量的清水,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观察小鱼的生存时间,记录结果如下。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实验图示
实验处理 不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黑暗
生存时间 3天 12天 27天 2天
(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   。
(2)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   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   (答出一点即可)。
(3)请写出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   。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   ,自我调节能力   。
(4)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   处。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16.(2024·长春) 酸雨被称作“空中死神”,使水体酸化,影响鱼虾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某生物小组为探究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的影响,设计模拟实验如下:
①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若干条,随机均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生活状态,不做任何处理);
②配制三种不同pH溶液模拟酸雨,每种pH溶液只浸润一组斑马鱼幼鱼;
③观察并记录第100分钟时各组斑马鱼幼鱼心率,计算平均值,将统计结果绘制成柱形图。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实验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其目的是   。
(3)据图中数据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模拟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4)酸雨的形成通常与工厂烟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控制酸雨可以采取的做法有:   (答出一点即可)。
17.(2024·巴中)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入海,这些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铯、锶、锆、钴等。为验证核污水中的重金属成分——镉对生物体的危害,四川某高校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灌胃液体用量 实验小鼠数量 48h死亡率
A 0mg/mL 1mL X只 0
B 0.015mg/mL 1mL 20只 10%
C 0.025mg/mL 1mL 20只 20%
D 0.035mg/mL 1mL 20只 30%
E 0.045mg/mL 1mL 20只 40%
【实验过程】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
②取若干只体重为10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等方面均良好且基本相同的小鼠。
③把小鼠随机分成5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E。
④把配制的一定量溶液分别灌入小鼠的胃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培养。其操作和结果如上表所示。
(1)【实验分析】
该实验的变量是   。
(2)实验中,你认为A组的小鼠数量X应该放   只。
(3)实验中设置A组的原因是   。
(4)【实验结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镉含量越   ,对生物体的危害越大。
(5)【进一步思考】
生活中的部分废充电电池、废纽扣电池(如废镍镉电池等)也含有镉。处理不当同样会污染水体和土壤。根据实验启示,你认为这类废电池应该怎样处理?   (说出一点做法即可)。
18.(2020·柳州)夏季的蚊子非常恼人。同学们发现,不同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区别。有同学认为与肤色有关,也有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肤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准备3种接近不同肤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各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
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如实记录下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
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步骤①和②2次
实验结果:
颜色、蚊子停留次数、涂抹物 浅黄色 中黄色 深黄色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
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
(1)步骤③的目的是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与纸板颜色相比,汗液气味对蚊子的吸引力较   。
深入探究:
晓卓同学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他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对此,他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图密闭装置中。
实验分组如下表:
组别 1 2 3
纸板温度 25℃ 30℃ 35℃
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
(3)若实验结果为Z>Y>X,则实验结论为一定范围内,   。
(4)上述的深入探究实验   (填“能”或“不能”)确定纸板颜色深浅本身对蚊子吸引力有影响。
19.(2024·聊城)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一),并标记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绘制成柱形图(如图二)。
(1)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20.(2024·兰州)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探究水在枣树内的运输路径,合作完成了“一滴水在枣树内的旅行”记录。以下为部分观察记录。
(1)【第一站】根——水的吸收:枣树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抽水机”,根源源不断地吸收土壤中的水。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   ,增大了吸收水的面积。
(2)【第二站】茎——水的运输:枣树吸收的水和“搭便车”的无机盐顺着一条条中空的管道,由根运输到茎,再运输到枣树的其他器官。这里“中空的管道”是指____,能使枣树“硕果累累”的无机盐主要是____(填字母)。
A.含氮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硼的无机盐
(3)【第三站】叶——水的散失:旅行到枣树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   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由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4)部分水在旅行途中参与了各种生命活动,经过时间的积累,红枣挂满枝头。为探究影响采摘后鲜枣保存时间的因素,该小组同学采摘一批鲜枣进行了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处理方法 保存温度 其他条件 10天后腐败率
1 鲜枣100个 20℃清水浸泡2秒 25℃ 相同 6%
2 鲜枣100个 100℃清水浸泡2秒 25℃ 3%
3 鲜枣100个 100℃清水浸泡2秒 4℃ 1%
(注:鲜枣在100℃清水中浸泡2秒既能杀灭表皮上的大部分微生物,又不破坏表皮活性。)
①本实验在实施过程中选取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成熟程度相同的鲜枣,并保证其他条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   。
②为探究保存温度对保存时间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填组别序号)。
③上述3组实验中,保存时间最长的是第   组的鲜枣。
④关于食品保存,请提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所以, 要了解鸡卵的结构,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观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一种类的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的研究方法。
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的研究方法。
3.【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本实验是为了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能够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所以,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抽取一定量的种子作样本,实验中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建议不要少于30枚,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实验中,如果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为了使抽样检测的结果接近总体真实情况,抽样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桃花的雌蕊和雄蕊用放大镜观察,A不符合题意;
B、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需要用低倍显微镜观察,B符合题意;
C、鸡卵的卵黄用肉眼就可观察到,用放大镜观察胚盘,C不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蚯蚓的外部形态,用肉眼观察其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2)观察有的用肉眼观察,有的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
【答案】5.D
6.B
7.C
8.A
9.B
【知识点】动物与仿生;生物分类的等级;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生物分类单位、生物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鸟类大多营飞行生活,鸟类体型呈流线型,身体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翼,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靠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这些都是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主要是建自然保护区,同时还保护了它的栖息地;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或精子库;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5.黄嘴白鹭属于鸟类,鸟类体型呈流线型,身体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翼,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靠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等,根据以上所述,D说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有题干中分类图可以看出,与黄嘴白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与其同属的雪鹭,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题干中,“小华参加学校观鸟跨学科实践活动,用望远镜观察黄嘴白鹭等鸟类,调查红树林等地鸟类分布情况并做记录,查阅资料,制作仿生作品。”中没有提到实验法,可见,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8.B防止水质污染、C建造人工鸟巢、D严禁捕杀鸟类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护鸟类,A过度捕捞鱼类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9.鸟类体型呈流线型,身体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翼,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靠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这些都是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选项中,A机体呈流线型,C视觉灵敏、D翅膀轻盈这些都有利于仿生鸟类飞行,B仿生骨骼材料坚硬厚重增加了质量 不利于飞行,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由表格中信息可以看出,甲乙两套装置中,酵母菌质量相同、面粉质量相同、温度及水量都相同,变量是酵母菌的种类不同,结合图中的实验现象:甲气球明显膨胀、乙气球略微膨胀,可以看出,该同学探究的是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题,熟知:在生物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要控制唯一变量。
1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表格中,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为培养液;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是是否冷冻处理,A符合题意;
B、实验测得的数据与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误差,实验应在一切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重复实验,并取其平均值,以尽量减少误差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B不符合题意;
C、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为培养液,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分析甲、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①雪中含有某些物质能促进作物生长的正误,C不符合题意;
D、甲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变量是是否冷冻处理,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分析甲、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②冷刺激促进作物生长的正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2.【答案】D
【知识点】生物学家及其贡献
【解析】【解答】A、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从而揭示了植物界与动物界的统一性,不符合题意;
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他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同时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不符合题意;
C、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不符合题意;
D、林奈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由林奈提出。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杉的学名为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13.【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 A、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实验中在不同的光照下,蛙的体色不同,说明形成以变量为光形成对照实验, 不符合题意;
B、分析题干可知,甲组和乙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褪黑素,说明褪黑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不符合题意;
C、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说明褪黑素影响蛙的体色,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会变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4.【答案】(1)注射物;将45只患病犬鼠随机分配到3组;对照组
(2)更少;更佳;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和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3)健康
(4)以生理盐水注射物为甲组,设置3组不同剂量梯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物,进一步探究更佳治疗效果的银杏叶提取物剂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中3组的注射物不同,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注射物,将患病大鼠分组时,要做到将45只患病犬鼠随机分配到3组,以保证变量唯一,甲组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形成对照,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2)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与甲、乙组相比,丙组大鼠走迷宫耗时更少,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效果更佳,原因可能是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和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3)为评估丙组大鼠是否已治愈,实验中需要增设健康大鼠为丁组,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
(4)要验证银杏叶提取物的成分,可以以设置以下实验:以生理盐水注射物为甲组,设置3组不同剂量梯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物,进一步探究更佳治疗效果的银杏叶提取物剂量。
故答案为:(1)注射物、将45只患病犬鼠随机分配到3组、对照组;(2)更少、更佳、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和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3)健康;(4)以生理盐水注射物为甲组,设置3组不同剂量梯度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物,进一步探究更佳治疗效果的银杏叶提取物剂量。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过程,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是对照组;解答此题需要具备从题干所给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15.【答案】(1)控制变量唯一
(2)光合;氧气;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3)水藻→小鱼;多;强
(4)光照
(5)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的实质;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控制实验中变量唯一,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氧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类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些特征与都其水中生活相适应。
(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为捕食关系形成一种链条状结构,所以C瓶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藻→小鱼。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
(4)小鱼的存活需要食物和氧气,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时光,所以,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光照处。
(5)由图可以看出,B瓶和C瓶相比较,两者区别是B瓶中没有河泥,C瓶中加入了河泥,其他因素都相同,所以,这两组实验装置的变量是河泥,要探究的问题: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唯一;(2)光合、氧气、用鳃呼吸,用鳍游泳;(3)水藻→小鱼、多、强;(4)光照;(5)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瓶的相关问题,此题为综合题,考查知识点较多,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内容,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处于较时间的稳定状态,要满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包括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在探究实验中,要遵循两个原则: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对照实验。
16.【答案】(1)酸雨对斑马鱼幼鱼的心率有影响吗
(2)保证单一变量,确保实验准确性
(3)抑制
(4)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以减少废气中的酸性物质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该实验要探究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的影响,所以,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斑马鱼幼鱼的心率有影响吗?
(2)实验选取个体大小、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斑马鱼幼鱼,其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对照组相比,酸性越强,斑马鱼幼鱼的心率越低,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模拟酸雨对斑马鱼幼鱼心率有抑制作用。
(4)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既然酸雨形成通常与工厂烟雾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关,所以,为了控制酸雨,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少开私家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减少废气中的酸性物质。
故答案为:(1)酸雨对斑马鱼幼鱼的心率有影响吗?(2)保证单一变量,确保实验准确性;(3)抑制;(4)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以减少废气中的酸性物质。
【分析】(1)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为实验的变量,控制变量唯一,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生二氧化硫,工厂废气应处理好后再排放,可以采用烟气脱硫装置,减少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排放。
17.【答案】(1)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2)20
(3)设置对照组(或起对照作用)
(4)高(或多)
(5)回收利用(或交给专业机构进行处理等)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为验证核污水中的重金属成分镉对生物体的危害,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2)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灌胃液体的镉浓度,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A组的小鼠数量应与其他组相同,都为20只。
(3)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本实验中,A组的小鼠灌胃的是生理盐水,没有任何镉,起对照作用。
(4)根据本实验的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镉溶液浓度的提高,小鼠的死亡率也随之升高。这就说明镉对生物体的危害与镉的浓度有关,镉含量越高,对生物体的危害就越大。
(5)废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镉、铅、汞等,这些重金属如果随意丢弃,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废电池,如回收利用或交给专业机构进行处理,而不是随意丢弃。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8.【答案】(1)纸板位置等偶然因素
(2)增多或增加;强
(3)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4)不能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只做一次实验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所以,本实验中:重复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比较表格数据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颜色的加深,蚊子停留的次数增加。表格中数据显示,与纸板颜色相比,涂有汗液的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多,可知汗液气味对蚊子的吸引力较大。
(3)结合题干信息“纸板温度X(25℃)、Y(30℃)、Z(35℃)”可知:若实验结果“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为Z> Y > X,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4)结合分析可知:该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不是纸板颜色深浅,故上述探究实验不能确定纸板颜色深浅本身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影响。只能得出结论:一定范围内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增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19.【答案】(1)氧气;强
(2)光照强度
(3)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减小实验误差
(5)增加光照强度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金鱼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氧气。这些氧气以气泡的形式从金鱼藻的叶片或茎部释放出来。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也会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2)ABC组实验装置与灯泡的距离不同,相当于三个实验装置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同,则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
(3)结合题图二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可见,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并求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5)当遇到阴雨天时,由于光照强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产量降低。为了保产增产,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0.【答案】(1)根毛
(2)B
(3)蒸腾作用
(4)变量唯一;2、3;3;放冰箱低温保存
【知识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也称根毛区, 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所以题干中提到的“中空的管道”是指导管,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其中,氮肥能使作物代谢正常,植株发育良好,同时提高作物的抗旱性以及抗寒性,是果实提早成熟,所以,能使枣树“硕果累累”的无机盐主要是含磷的无机盐,B符合题意。
(3) 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4)①在探究实验中,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要控制唯一变量,所以,本实验在实施过程中选取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成熟程度相同的鲜枣,并保证其他条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变量唯一。
②为探究保存温度对保存时间的影响,那么除了温度以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所以,应选择2组和3组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③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这三组实验中,10天后腐败率最低的是第3组,所以,保存时间最长的是第3组的鲜枣。
④根据本实验的探究结论,在食品保存中,可以把食物放冰箱冷藏,低温保存。
故答案为:(1)根毛;(2)导管、B;(3)蒸腾作用;(4)变量唯一、2和3、3、放冰箱低温保存。
【分析】此题考查根尖的结构功能、蒸腾作用、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生物探究实验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①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其中,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②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③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④在生物探究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