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3 植物相关探究活动
一、选择题
1.(2024·苏州)下表是某同学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记录表。10天后,甲组种子都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
组别 种子数 光照 水分 温度 现象
甲组 10粒 暗室 淹没种子 25℃ 不萌发
乙组 10粒 暗室 适量 25℃ 萌发
A.没有光照 B.空气不充足
C.温度太高 D.实验时间过短
2.(2024·菏泽)某小组设计甲、乙、丙三套装置,并实施有关植物三大生理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装置可用于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B.乙装置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C.丙装置光照时透明袋内壁出现小水珠,即可证明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
D.将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24·临沂)阅读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探究实践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概念、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根据我们已开展的探究实践活动。
3.下列探究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表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
B.探究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要设置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C.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行为的实验表明,学习行为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4.在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中,对下列实验装置的解释不科学的是( )
A.甲装置示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必须将装置放置在光下
B.乙装置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小烧杯内的温水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
C.丙装置示普利斯特利实验,蜡烛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
D.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5.在问天实验舱的实验柜中,正在开展太空实验的“太空鱼缸”,是一个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的空间密闭水生生态系统,对该探究项目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斑马鱼在“太空鱼缸”中出现背腹颠倒游泳,转圈等异常现象,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影响斑马鱼生活的生物因素只有金鱼藻
C.金鱼藻为斑马鱼生活提供氧气,斑马鱼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D.该太空密闭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6.(2024·福建)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装有煮熟种子的装置中温度更高
B.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氧气
C.③收集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④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
7.(2024·新疆)某小组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尝试在天竺葵叶片上做出恐龙剪影(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用黑色剪影纸将叶片双面遮光置于光下
C.用酒精隔水加热使叶片脱色
D.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遮光处变蓝
8.(2024·云南)学习了光合作用后,某同学设计了下图三组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乙组其次,甲组最差
C.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
D.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可增设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
9.(2024·滨州)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如图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0.(2024·苏州)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将等量萌发种子与干燥种子分别装入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塞紧瓶塞,测得两保温瓶内温度相同。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甲、乙两个保温瓶内温度,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温瓶内温度上升主要由于种子呼吸作用
B.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要显著强于干燥种子
C.乙保温瓶内的干燥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D.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填空题
11.(2024·武威)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需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向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该部分的颜色变化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4·常州)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置了如下实验装置。甲瓶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乙为透明玻璃箱,放入一盆蚕豆苗,与甲装置进行连接(阀门关闭),放置在阳光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萌发的蚕豆种子进行 作用,会消耗甲瓶中的 ,释放 。
(2)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 (选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 。
(3)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 ,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了 作用,水蒸气由叶片上的 散失。
13.(2024·青海)豆芽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上述记载判断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于是选取30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进行探究。
请分析作答:
(1)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请你改变乙组条件让绿豆种子萌发。
(2)几天后,同学们观察到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大多数都萌发了,并统计得出两组的发芽率相近,由此判断绿豆种子萌发与 无关。少量种子未萌发的自身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 。
(4)除以上因素外,你还可以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答一条即可)
14.(2024·眉山)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 (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 ,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 。
15.(2024·齐齐哈尔)下面是探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甲装置瓶中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和丙装置中A瓶内都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内都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1)甲装置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
(2)乙装置中A瓶内的温度计示数升高,B瓶内的温度计示数不变。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 。
(3)丙装置中A瓶中燃烧的蜡烛立刻熄灭,B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A瓶中 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16.(2024·遂宁)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利用课后服务实践活动时间,开展了“利用光合作用绘制小熊画”的趣味实验,部分操作如图所示。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 。
(2)操作③暗处理的作用是 ;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酒精作 处理。
(3)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小熊画,则其同时也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 、光是光合作用的 条件。
(4)操作④染色后,叶片部分区域呈浅色,构建出小熊轮廓,完成小熊画绘制,这些浅色区域出现的原因是 。
17.(2024·聊城)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一),并标记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绘制成柱形图(如图二)。
(1)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18.(2024·达州)番茄又名西红柿,鲜嫩多汁、酸甜可口,深受同学们喜欢。达州市某校生物学社团的同学在劳动实践基地采用大棚种植番茄,在种植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番茄叶片在上午9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填字母)
(2)为探究影响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因素,该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选择甲乙进行对照,可探究 这一因素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经过暗处理、光照几小时后摘叶、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等操作,发现只有 (填图中所示标号)中的叶片会变蓝。
(3)社团的同学在大棚种植番茄的过程中,为提高产量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____
A.白天适当升高大棚内温度
B.合理密植
C.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
D.在温室大棚中安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
(4)如图3为24小时内番茄叶片释放或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经分析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 (填“>”、“<”或“=”)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
19.(2024·烟台)你种过花生吗?5月上旬,生物社团的同学在学校的种植园里种了几畦花生.并开展了相关的探究实践。
(1)花生种子萌发时,图1中[ ] 发育成茎和叶,幼苗形成后,[ ] 逐渐萎缩直至消失。
(2)花生幼苗期管理很重要。若出现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的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 。缺苗要补苗,通常在阴天或傍晚移栽幼苗是为了 ,提高成活率。
(3)花生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社团同学将一株生长旺盛的花生用不透光的塑料袋遮光一昼夜,选取长势相同的叶片A和B,用黑纸片将叶片A上下两面遮盖,叶片B不作处理,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进行图2所示的处理。甲步骤中酒精的作用是 ,丙步骤的现象是 ,该实验的结论是 。
(4)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由图3可知花的主要结构是 。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基部伸长把子房推入土中,发育成 ,这就是“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解答】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时,甲组和乙组种子数、光照、温度条件都一致,甲组种子淹没在水中隔绝了空气,没有萌发,乙组种子水分适量,种子萌发,故甲组种子都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空气不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种子萌发条件: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种子没有处在休眠期。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图甲中,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说法正确。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科产生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B说法正确。
C、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所以,丙装置光照时透明袋内壁出现小水珠,这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果,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该实验可证明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C说法错误,
D、将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植物可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为基础题,考查点较多,综合性强,需要熟记:
(1)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产物为有机物和氧气,氧气难溶于水,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片面积越大,蒸腾作用强度越强。
【答案】3.C
4.B
5.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A. 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中,烟草浸出液含有对水蚤心率有影响的化学成分,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意;
B.探究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应该只设置潮湿度这一变量, 要设置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不符合题意;
C.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模拟的是人体口腔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便于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符合题意;
D.学习行为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A.光合作用需要光作为能量来源,因此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必须放置在光照条件下,不符合题意;
B.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关键色素,但通常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所以小烧杯内应该装酒精,符合题意;
C.普利斯特利实验显示植物可以利用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而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植物利用,不符合题意;
D.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如果装置中的蜡烛熄灭,可能是因为氧气被消耗殆尽,这可以作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证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A.在太空中,由于缺乏重力,斑马鱼可能失去方向感,现背腹颠倒游泳,这表明环境条件的变化确实会影响生物的行为,不符合题意;
B.除了金鱼藻外,还有其他生物因素(如细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温度、水的pH值)也会影响斑马鱼的生活,符合题意;
C.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而斑马鱼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金鱼藻用于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缺乏外部环境的缓冲,自动调节能力通常较弱,这意味着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内部或外部干扰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A、煮熟的种子胚已死,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能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①装有煮熟种子的装置中温度低,不符合题意;
B、②煮熟的种子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萌发的种子中的蜡烛熄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吸收氧气,不符合题意;
C、③金鱼藻在光下能产生大量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现象,收集的气体能卫生香复燃,不符合题意;
D、④变量是光,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遮光部分无光,不能时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前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运走和消耗,不符合题意;
B、用黑色剪影纸将叶片双面遮光置于光下,是为了和未遮光形成对照,不符合题意;
C、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隔水加热是为了避免温度过高使酒精燃烧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D、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产生,因而不变蓝;见光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而变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8.【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本实验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而且乙装置可以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故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甲装置环境中存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可正常进行,但是和丙可释放二氧化碳装置相比,光合作用所需原料少,而乙装置由于氢氧化钠吸收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枝条生长最差,因此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甲组其次,乙组最差,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乙组枝条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丙装置内的碳酸氢钠溶液能释放二氧化碳,丙组枝条获得的二氧化碳最多,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最多;甲装置清水不能吸收也不能释放二氧化碳,甲组枝条生长正常,故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 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分别是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甲组和丙组,不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单一变量是光照,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9.【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叶片甲,黑纸片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未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未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A不符合题意;
B、叶片甲中间与边缘部分的变量是叶绿体,中间部分遇碘液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不符合题意;
C、叶片甲中间未遮光部分和叶片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叶片甲中间未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叶片乙遇碘液不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无法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BC、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甲保温瓶内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较强,乙保温瓶内干燥种子呼吸作用较弱,所以甲保温瓶中温度上升明显,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种子的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11.【答案】消耗和转运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变蓝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需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消耗和转运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原来储存的。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向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该部分的颜色变化是变蓝,因为在光下,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
故答案为:消耗和转运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变蓝。
【分析】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此实验为典型的实验,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二是在实验过程中,要隔水加热,进行脱色,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三是设置具有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以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12.【答案】(1)呼吸;氧气;二氧化碳
(2)增强;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3)变蓝色;淀粉
(4)蒸腾;气孔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萌发的菜豆种子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甲瓶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增强,因为蚕豆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由导管运送到玻璃箱,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3)在光下,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所以,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植物同进行了蒸腾作用,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是由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
故答案为:(1)呼吸、氧气、二氧化碳;(2)增强、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3)变蓝色、淀粉;(4)蒸腾、气孔。
【分析】此题考查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1)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两个相对立的过程,也是相互依存的。(2)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13.【答案】(1)甲和乙(或甲、乙);将干棉絮换成湿棉絮(“加水”或“补充水分”)
(2)光(或光照);存储时间过长胚已经死亡;处于休眠期;胚是不完整的;被虫子咬坏的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温度:空气:无机盐:酸碱度等
【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甲和乙温度都为25℃、放入100粒种子,棉絮不同,甲为湿棉絮,乙为干棉絮,所以,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甲和乙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所以,应把乙组中的干棉絮改为湿棉絮。
(2)由甲和丙相比较,甲放置于光下,丙放置于无光条件下,甲和丙都萌发了,可以看出,光并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即绿豆种子萌发与光照无关,种子萌发除了满足外界条件外,还需要自身条件也满足,即种子可能是不完整的、种子的胚是失活的、种子在休眠期等。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种子萌发除了需要适量的水分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所以,我们还可以探究温温度、空气等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故答案为:(1)甲和乙、将干棉絮换成湿棉絮;(2)光、胚是不完整的;(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4)温度、空气等。
【分析】(1)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避免偶然性,提高可信度,不能用1粒种子,要用多粒种子如10粒,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2)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14.【答案】(1)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慢;缺乏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快;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
(3)黑暗;呼吸作用;淀粉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一个缺乏二氧化碳,一个有二氧化碳,所以,本实验要探究的是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慢,B装置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导致装置中缺乏二氧化碳,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快,因为根据题干所述,A装置不密封,C装置是密封的,相比于C装置,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植物生长的更快。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依次来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如果再有淀粉那就是在实验中缸产生的,以排除干扰。
故答案为:(1) 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慢、缺乏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快、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3)黑暗、呼吸作用、淀粉。
【分析】(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15.【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能量(或热量)
(3)氧(或氧气、O2)
【知识点】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1)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甲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乙装置中A是萌发的活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萌发时呼吸作用加强,所以,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3)丙装置A瓶中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 量,除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以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如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输、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16.【答案】(1)③②④
(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脱色
(3)淀粉;必备
(4)缺少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利用光合作用绘制小熊画”的趣味实验,即利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原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步骤为:③暗处理→②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④漂洗加碘→观察颜色。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③②④。
(2)把植物放到黑暗处数小时,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酒精作脱色处理,即使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可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3)(4)用黑色不透明的卡纸剪成的小熊卡片是不透光的,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叶片部分区域呈浅色,构建出小熊轮廓,完成小熊画绘制,这些浅色区域出现的原因是缺少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7.【答案】(1)氧气;强
(2)光照强度
(3)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减小实验误差
(5)增加光照强度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金鱼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氧气。这些氧气以气泡的形式从金鱼藻的叶片或茎部释放出来。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也会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2)ABC组实验装置与灯泡的距离不同,相当于三个实验装置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同,则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
(3)结合题图二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可见,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并求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5)当遇到阴雨天时,由于光照强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产量降低。为了保产增产,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8.【答案】(1)ABC
(2)二氧化碳;甲
(3)C
(4)>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A为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为呼吸作用,B为植物向外散发水分的过程,为蒸腾作用,C为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为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光,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不需要光,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在图1中,番茄叶片在上午9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有A、B、C。
(2)由图2可以看出,甲和乙相比较,变量是二氧化碳,所以,该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选择甲乙进行对照,可探究二氧化碳这一因素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经过暗处理、光照几小时后摘叶、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等操作,发现只有甲中的叶片会变蓝,因为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缺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装置中缺乏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淀粉没有产生,所以,乙装置中叶片不会变蓝,甲中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滴加碘液会变蓝。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效率越高,作物产量越高,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选项中,ABC都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C夜晚适当的降低大棚内温度,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这是利用了呼吸作用的原理,C符合题意。
(4)图3中,CDEF段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可以推断,此阶段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
故答案为:(1)ABC;(2)二氧化碳、甲;(3)C;(4)>。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在,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丙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如: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呼吸作用是植物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晚上降低温度,可以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能提高产量。
19.【答案】(1)3;胚芽;2;子叶
(2)多施含氮的无机盐;降低蒸腾作用
(3)溶解叶绿素,便于观察;叶片A不变蓝,叶片B变蓝色;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花生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
(4)花蕊(雄蕊和雌蕊);果实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吸水,把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运给胚根、胚轴、胚芽;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3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花生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贮存在两片肥厚的2子叶中,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幼苗形成后,2子叶逐渐萎缩直至消失。
(2)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因此,幼苗生长期出现了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的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追施氮肥。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3)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果不进行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在甲步骤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以达到脱色的目的。黑纸片将叶片A上下两面遮盖,叶片B不作处理,则A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淀粉。叶片B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淀粉具有遇淀变蓝的特性,故A不变蓝,B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花生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4)雌蕊和雄蕊与结出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因此,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分析】1、图1中:1种皮、2子叶、3胚芽、4胚轴、5胚根。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种子的胚能发育成幼苗,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组成。
4、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5、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步骤:A暗处理B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
1 / 1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3 植物相关探究活动
一、选择题
1.(2024·苏州)下表是某同学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记录表。10天后,甲组种子都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
组别 种子数 光照 水分 温度 现象
甲组 10粒 暗室 淹没种子 25℃ 不萌发
乙组 10粒 暗室 适量 25℃ 萌发
A.没有光照 B.空气不充足
C.温度太高 D.实验时间过短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解答】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时,甲组和乙组种子数、光照、温度条件都一致,甲组种子淹没在水中隔绝了空气,没有萌发,乙组种子水分适量,种子萌发,故甲组种子都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空气不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种子萌发条件: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种子没有处在休眠期。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2024·菏泽)某小组设计甲、乙、丙三套装置,并实施有关植物三大生理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装置可用于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B.乙装置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C.丙装置光照时透明袋内壁出现小水珠,即可证明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
D.将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及其意义;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图甲中,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说法正确。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科产生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B说法正确。
C、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所以,丙装置光照时透明袋内壁出现小水珠,这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果,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该实验可证明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C说法错误,
D、将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一昼夜,植物可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打开阀门,挤压透明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为基础题,考查点较多,综合性强,需要熟记:
(1)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产物为有机物和氧气,氧气难溶于水,能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在无光和有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片面积越大,蒸腾作用强度越强。
(2024·临沂)阅读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探究实践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概念、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根据我们已开展的探究实践活动。
3.下列探究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表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
B.探究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要设置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C.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行为的实验表明,学习行为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4.在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中,对下列实验装置的解释不科学的是( )
A.甲装置示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必须将装置放置在光下
B.乙装置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小烧杯内的温水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
C.丙装置示普利斯特利实验,蜡烛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
D.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5.在问天实验舱的实验柜中,正在开展太空实验的“太空鱼缸”,是一个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的空间密闭水生生态系统,对该探究项目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斑马鱼在“太空鱼缸”中出现背腹颠倒游泳,转圈等异常现象,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B.影响斑马鱼生活的生物因素只有金鱼藻
C.金鱼藻为斑马鱼生活提供氧气,斑马鱼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D.该太空密闭水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3.C
4.B
5.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A. 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实验中,烟草浸出液含有对水蚤心率有影响的化学成分,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意;
B.探究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应该只设置潮湿度这一变量, 要设置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不符合题意;
C.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模拟的是人体口腔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便于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符合题意;
D.学习行为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A.光合作用需要光作为能量来源,因此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必须放置在光照条件下,不符合题意;
B.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关键色素,但通常不溶于水,但溶于酒精,所以小烧杯内应该装酒精,符合题意;
C.普利斯特利实验显示植物可以利用动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而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植物利用,不符合题意;
D.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如果装置中的蜡烛熄灭,可能是因为氧气被消耗殆尽,这可以作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证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A.在太空中,由于缺乏重力,斑马鱼可能失去方向感,现背腹颠倒游泳,这表明环境条件的变化确实会影响生物的行为,不符合题意;
B.除了金鱼藻外,还有其他生物因素(如细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如光照、温度、水的pH值)也会影响斑马鱼的生活,符合题意;
C.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而斑马鱼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金鱼藻用于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缺乏外部环境的缓冲,自动调节能力通常较弱,这意味着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内部或外部干扰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4·福建)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装有煮熟种子的装置中温度更高
B.②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氧气
C.③收集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④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A、煮熟的种子胚已死,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能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①装有煮熟种子的装置中温度低,不符合题意;
B、②煮熟的种子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萌发的种子中的蜡烛熄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吸收氧气,不符合题意;
C、③金鱼藻在光下能产生大量氧气,氧气有助燃的现象,收集的气体能卫生香复燃,不符合题意;
D、④变量是光,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遮光部分无光,不能时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不变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2024·新疆)某小组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尝试在天竺葵叶片上做出恐龙剪影(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
B.用黑色剪影纸将叶片双面遮光置于光下
C.用酒精隔水加热使叶片脱色
D.漂洗后滴加碘液,只有遮光处变蓝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实验前将天竺葵置于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运走和消耗,不符合题意;
B、用黑色剪影纸将叶片双面遮光置于光下,是为了和未遮光形成对照,不符合题意;
C、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隔水加热是为了避免温度过高使酒精燃烧发生危险,不符合题意;
D、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产生,因而不变蓝;见光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而变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①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彻底,防止影响实验);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脱色:光照数小时后,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隔水加热(需要“隔水”的原因是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④清水漂洗;
⑤染色:滴加碘液染色(检测有无淀粉生成,淀粉是光合作用产物,遇碘变蓝色); 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碘液本身有颜色,防止影响观察效果;
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遮光部分不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 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8.(2024·云南)学习了光合作用后,某同学设计了下图三组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乙组其次,甲组最差
C.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
D.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可增设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
【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本实验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而且乙装置可以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故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甲装置环境中存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可正常进行,但是和丙可释放二氧化碳装置相比,光合作用所需原料少,而乙装置由于氢氧化钠吸收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枝条生长最差,因此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甲组其次,乙组最差,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乙组枝条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丙装置内的碳酸氢钠溶液能释放二氧化碳,丙组枝条获得的二氧化碳最多,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最多;甲装置清水不能吸收也不能释放二氧化碳,甲组枝条生长正常,故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 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分别是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甲组和丙组,不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单一变量是光照,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9.(2024·滨州)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如图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叶片甲,黑纸片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未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未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A不符合题意;
B、叶片甲中间与边缘部分的变量是叶绿体,中间部分遇碘液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不符合题意;
C、叶片甲中间未遮光部分和叶片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叶片甲中间未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叶片乙遇碘液不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无法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0.(2024·苏州)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将等量萌发种子与干燥种子分别装入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塞紧瓶塞,测得两保温瓶内温度相同。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甲、乙两个保温瓶内温度,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温瓶内温度上升主要由于种子呼吸作用
B.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要显著强于干燥种子
C.乙保温瓶内的干燥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D.种子的呼吸作用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BC、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甲保温瓶内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较强,乙保温瓶内干燥种子呼吸作用较弱,所以甲保温瓶中温度上升明显,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种子的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二、填空题
11.(2024·武威)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需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向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该部分的颜色变化是 。
【答案】消耗和转运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变蓝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需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消耗和转运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原来储存的。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向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该部分的颜色变化是变蓝,因为在光下,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
故答案为:消耗和转运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变蓝。
【分析】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此实验为典型的实验,难度一般,熟记即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二是在实验过程中,要隔水加热,进行脱色,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三是设置具有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以提高实验的说服力。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4·常州)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置了如下实验装置。甲瓶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乙为透明玻璃箱,放入一盆蚕豆苗,与甲装置进行连接(阀门关闭),放置在阳光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萌发的蚕豆种子进行 作用,会消耗甲瓶中的 ,释放 。
(2)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 (选填“增强”或“减弱”),原因是 。
(3)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 ,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了 作用,水蒸气由叶片上的 散失。
【答案】(1)呼吸;氧气;二氧化碳
(2)增强;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3)变蓝色;淀粉
(4)蒸腾;气孔
【知识点】呼吸作用的实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萌发的菜豆种子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甲瓶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一段时间后,打开阀门,蚕豆苗的光合作用会增强,因为蚕豆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由导管运送到玻璃箱,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3)在光下,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所以,光照5个小时后,取下一片蚕豆叶,脱色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4)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植物同进行了蒸腾作用,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是由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
故答案为:(1)呼吸、氧气、二氧化碳;(2)增强、玻璃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3)变蓝色、淀粉;(4)蒸腾、气孔。
【分析】此题考查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1)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两个相对立的过程,也是相互依存的。(2)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13.(2024·青海)豆芽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上述记载判断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于是选取30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进行探究。
请分析作答:
(1)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请你改变乙组条件让绿豆种子萌发。
(2)几天后,同学们观察到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大多数都萌发了,并统计得出两组的发芽率相近,由此判断绿豆种子萌发与 无关。少量种子未萌发的自身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 。
(4)除以上因素外,你还可以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答一条即可)
【答案】(1)甲和乙(或甲、乙);将干棉絮换成湿棉絮(“加水”或“补充水分”)
(2)光(或光照);存储时间过长胚已经死亡;处于休眠期;胚是不完整的;被虫子咬坏的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温度:空气:无机盐:酸碱度等
【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甲和乙温度都为25℃、放入100粒种子,棉絮不同,甲为湿棉絮,乙为干棉絮,所以,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甲和乙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所以,应把乙组中的干棉絮改为湿棉絮。
(2)由甲和丙相比较,甲放置于光下,丙放置于无光条件下,甲和丙都萌发了,可以看出,光并不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即绿豆种子萌发与光照无关,种子萌发除了满足外界条件外,还需要自身条件也满足,即种子可能是不完整的、种子的胚是失活的、种子在休眠期等。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种子萌发除了需要适量的水分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所以,我们还可以探究温温度、空气等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故答案为:(1)甲和乙、将干棉絮换成湿棉絮;(2)光、胚是不完整的;(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4)温度、空气等。
【分析】(1)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避免偶然性,提高可信度,不能用1粒种子,要用多粒种子如10粒,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2)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14.(2024·眉山)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 (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 ,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 。
【答案】(1)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慢;缺乏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快;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
(3)黑暗;呼吸作用;淀粉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一个缺乏二氧化碳,一个有二氧化碳,所以,本实验要探究的是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慢,B装置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导致装置中缺乏二氧化碳,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快,因为根据题干所述,A装置不密封,C装置是密封的,相比于C装置,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植物生长的更快。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依次来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如果再有淀粉那就是在实验中缸产生的,以排除干扰。
故答案为:(1) 探究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慢、缺乏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快、A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植物光合作用更强;(3)黑暗、呼吸作用、淀粉。
【分析】(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和水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和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15.(2024·齐齐哈尔)下面是探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甲装置瓶中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和丙装置中A瓶内都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内都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1)甲装置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
(2)乙装置中A瓶内的温度计示数升高,B瓶内的温度计示数不变。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 。
(3)丙装置中A瓶中燃烧的蜡烛立刻熄灭,B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A瓶中 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能量(或热量)
(3)氧(或氧气、O2)
【知识点】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 (1)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甲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乙装置中A是萌发的活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萌发时呼吸作用加强,所以,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3)丙装置A瓶中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 量,除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以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如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与运输、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16.(2024·遂宁)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利用课后服务实践活动时间,开展了“利用光合作用绘制小熊画”的趣味实验,部分操作如图所示。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 。
(2)操作③暗处理的作用是 ;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酒精作 处理。
(3)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小熊画,则其同时也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 、光是光合作用的 条件。
(4)操作④染色后,叶片部分区域呈浅色,构建出小熊轮廓,完成小熊画绘制,这些浅色区域出现的原因是 。
【答案】(1)③②④
(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脱色
(3)淀粉;必备
(4)缺少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利用光合作用绘制小熊画”的趣味实验,即利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原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的实验步骤为:③暗处理→②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④漂洗加碘→观察颜色。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③②④。
(2)把植物放到黑暗处数小时,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或消耗殆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酒精作脱色处理,即使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可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3)(4)用黑色不透明的卡纸剪成的小熊卡片是不透光的,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叶片部分区域呈浅色,构建出小熊轮廓,完成小熊画绘制,这些浅色区域出现的原因是缺少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7.(2024·聊城)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如图装置开展探究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①距离60W的灯泡30cm、20cm、10cm处,分别安放一个相同的装置(如图一),并标记A组、B组、C组。
②向三组装置内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和清水。
③晚上,打开灯泡的开关,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绘制成柱形图(如图二)。
(1)实验中气泡内气体是 ,产生的气泡数目越多,表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5)根据实验分析,遇到阴天时可通过适当 以保产增产。
(6)若继续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兴趣小组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D组,你认为D组应该如何设置?
【答案】(1)氧气;强
(2)光照强度
(3)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减小实验误差
(5)增加光照强度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金鱼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氧气。这些氧气以气泡的形式从金鱼藻的叶片或茎部释放出来。光照强度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也会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2)ABC组实验装置与灯泡的距离不同,相当于三个实验装置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同,则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
(3)结合题图二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也会增加,表现为产生更多的氧气气泡。
(4)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需要对实验设置重复组,或进行多次实验,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可见,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数据重复三次并求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5)当遇到阴雨天时,由于光照强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导致其生长速度减缓,产量降低。为了保产增产,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来弥补自然光照的不足。
(6)将D组的金鱼藻置于完全无光的环境中,可以使用遮光材料(如黑色布料、遮光罩等)完全遮挡住光源,确保金鱼藻无法接受到任何光照。除了光照条件外,D组的其他实验条件(如水温、水质、金鱼藻的 初始状态等)应与原实验保持一致,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18.(2024·达州)番茄又名西红柿,鲜嫩多汁、酸甜可口,深受同学们喜欢。达州市某校生物学社团的同学在劳动实践基地采用大棚种植番茄,在种植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番茄叶片在上午9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填字母)
(2)为探究影响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因素,该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选择甲乙进行对照,可探究 这一因素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经过暗处理、光照几小时后摘叶、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等操作,发现只有 (填图中所示标号)中的叶片会变蓝。
(3)社团的同学在大棚种植番茄的过程中,为提高产量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____
A.白天适当升高大棚内温度
B.合理密植
C.晚上适当降低大棚内温度
D.在温室大棚中安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
(4)如图3为24小时内番茄叶片释放或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经分析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 (填“>”、“<”或“=”)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
【答案】(1)ABC
(2)二氧化碳;甲
(3)C
(4)>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蒸腾作用及其意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A为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为呼吸作用,B为植物向外散发水分的过程,为蒸腾作用,C为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为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光,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不需要光,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在图1中,番茄叶片在上午9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有A、B、C。
(2)由图2可以看出,甲和乙相比较,变量是二氧化碳,所以,该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选择甲乙进行对照,可探究二氧化碳这一因素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经过暗处理、光照几小时后摘叶、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等操作,发现只有甲中的叶片会变蓝,因为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中缺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装置中缺乏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淀粉没有产生,所以,乙装置中叶片不会变蓝,甲中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滴加碘液会变蓝。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效率越高,作物产量越高,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选项中,ABC都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C夜晚适当的降低大棚内温度,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这是利用了呼吸作用的原理,C符合题意。
(4)图3中,CDEF段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可以推断,此阶段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
故答案为:(1)ABC;(2)二氧化碳、甲;(3)C;(4)>。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在,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丙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如:
①充分利用光照:合理密植,进行套种;②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呼吸作用是植物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晚上降低温度,可以减弱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能提高产量。
19.(2024·烟台)你种过花生吗?5月上旬,生物社团的同学在学校的种植园里种了几畦花生.并开展了相关的探究实践。
(1)花生种子萌发时,图1中[ ] 发育成茎和叶,幼苗形成后,[ ] 逐渐萎缩直至消失。
(2)花生幼苗期管理很重要。若出现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的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 。缺苗要补苗,通常在阴天或傍晚移栽幼苗是为了 ,提高成活率。
(3)花生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社团同学将一株生长旺盛的花生用不透光的塑料袋遮光一昼夜,选取长势相同的叶片A和B,用黑纸片将叶片A上下两面遮盖,叶片B不作处理,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进行图2所示的处理。甲步骤中酒精的作用是 ,丙步骤的现象是 ,该实验的结论是 。
(4)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由图3可知花的主要结构是 。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基部伸长把子房推入土中,发育成 ,这就是“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答案】(1)3;胚芽;2;子叶
(2)多施含氮的无机盐;降低蒸腾作用
(3)溶解叶绿素,便于观察;叶片A不变蓝,叶片B变蓝色;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花生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
(4)花蕊(雄蕊和雌蕊);果实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1)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吸水,把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运给胚根、胚轴、胚芽;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3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花生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贮存在两片肥厚的2子叶中,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幼苗形成后,2子叶逐渐萎缩直至消失。
(2)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因此,幼苗生长期出现了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的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追施氮肥。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
(3)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果不进行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在甲步骤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以达到脱色的目的。黑纸片将叶片A上下两面遮盖,叶片B不作处理,则A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淀粉。叶片B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淀粉具有遇淀变蓝的特性,故A不变蓝,B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花生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4)雌蕊和雄蕊与结出果实和种子有直接关系,因此,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
【分析】1、图1中:1种皮、2子叶、3胚芽、4胚轴、5胚根。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种子的胚能发育成幼苗,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组成。
4、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5、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步骤:A暗处理B部分遮光后光照→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冲掉碘液,观察叶色。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