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5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5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7:09:16

文档简介

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5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一、选择题
1.(2024·常州)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改变视野亮度的操作是(  )
A.更换物镜 B.移动玻片
C.翻转反光镜 D.调节光圈大小
2.(2024·陕西)显微镜配置的物镜放大倍数为10×、40×。下图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通过光线越多,视野越亮。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多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2024·宁夏)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较暗,应该调节(  )
A.粗准焦螺旋 B.反光镜 C.细准焦螺旋 D.物镜
4.(2024·广东)如图是显微镜下的番茄果肉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起保护作用
B.②中存在遗传物质
C.物镜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多
D.要观察左下方细胞,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5.(2024·乐山)显微镜已经成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光线不足时,用小光圈对光 B.—边注视目镜,一边下降镜筒
C.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D.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6.(2024·连云港)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天竺葵叶横切片的视野。欲将物像①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7.(2024·苏州)下图视野中有一个成功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若要将它移到视野正中央,玻片应移向(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8.(2023七上·永年期中)人类对细胞的认识,离不开显微镜。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和
C.从显微镜的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
9.(2024·遂宁)小张同学在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看到了图乙和图丙两个视野。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B.调节图中的⑦,可使视野乙变成视野丙
C.向上方移动玻片,可将a细胞移到中央
D.当视野较暗时,应该把⑤调节为平面镜
10.(2024·枣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好生物学尤为重要。下列实验操作不科学的是(  )
A.观察到物像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然后转换高倍物镜
B.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
C.边滴加果蔬提取液边震荡,可准确记录果蔬提取液的用量
D.制作酸奶时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可形成无氧环境
11.(2024·菏泽)斑马鱼早期幼鱼很小且通体透明。某小组利用2mm斑马鱼幼鱼制成临时装片(见图甲),用显微镜观察其全身血管和血流情况,并绘制血液流动示意图(见图乙),①②③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斑马鱼早期幼鱼做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体型很小且通体透明,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B.低倍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更清晰
C.视野中血管内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①③②
D.视野中③内血液从右向左流动,实际血流方向也是从右向左
12.(2024·达州)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清楚的生物体及其细微结构。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要将图1中的甲细胞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B.要想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是图2中的②③
C.图1中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所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D.若视野中出现一黑色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13.(2024·新疆)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要使物像由图甲转为图乙(如下图)。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调节遮光器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 D.移动玻片标本
14.(2024·江西)虹膜通过改变瞳孔大小控制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强弱。下列显微镜操作中,能起类似作用的是(  )
A.旋转目镜 B.移动玻片 C.调遮光器 D.升降镜筒
15.(2024·苏州)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永久横切片时,视野一片黑暗。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物镜没有正对通光孔 B.遮光器上的光圈太小
C.没有使用凹面反光镜 D.实验室内的光线太暗
16.(2024·泸州)下图甲、乙分别为人体软骨细胞和洋葱根尖细胞制成的装片在显微镜下的视野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增大物镜放大倍数,两视野中的细胞数均会减少
B.甲、乙中细胞分别参与构成结缔组织和分生组织
C.与乙中细胞相比,甲中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
D.将乙图装片向下移动,可将a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
17.(2024·云南)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同一目镜下,观察到清晰物像时,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
A. B.
C. D.
二、判断题
18.(2024·无锡)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
三、读图理解题
19.(2024·聊城)显微镜是生物学常用的观察工具。图一为显微镜下某种人体组织的物像,图二为显微镜下某种霉菌的物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使用   (填“高倍”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对光成功的标志是形成明亮的圆形视野、在观察过程中,某同学发现视野左上方有一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都不动,由此判断污点最可能在   上,应用   将其擦拭干净。
(2)图一是人体的   组织,判断的理由是   。
(3)观察霉菌时,取一块发霉的橘子皮放在白纸上,先用   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白色绒毛,这是   。然后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图二中成串的孢子排列呈   状,孢子的颜色是   。
四、实验探究题
20.(2024·长春) 在“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实验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草履虫、衣藻和酵母菌三种培养液。图甲为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部分操作步骤,图乙为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图丙为三种单细胞生物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操作步骤,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2)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   层吸取一滴液体,放在载玻片上进行观察。
(3)要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图乙中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填字母)。
(4)在显微镜下,看到图丙中三种生物都有细胞核,因此它们都属于   生物。三者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壁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也越暗,相反,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小,数量越多,视野越亮,所以,更换物镜可以改变视野亮度,A 不符合题意。
B、移动玻片可以改变物像的位置,但是不能改变视野亮度,B符合题意。
C、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凹面镜能够汇集较多的光线,可以改变视野亮度,平面镜能反射光线,会使视野变暗,C不符合题意。
D、遮光器上有大光圈和小光圈,大光圈能够使较多的光线进入,所以,调节光圈大小可以改变视野亮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与遮光器和反光镜有关,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但是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聚集,视野的亮度增强。
2.【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要使细胞数量最多,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该最小,所以,应该选择①目镜,根据题干所述,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通过光线越多,视野越亮,所以应该选择④,视野最亮,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以下几个结论是关键: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形态越大,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亮度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
3.【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粗准焦螺旋可以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不能调节光线强弱,A不符合题意。
B、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凹面镜具有聚集光线的作用,光线弱应该用凹面镜,B符合题意。
C、细准焦螺旋可以调节视野的清晰度,微调细准焦螺旋能把物像调节更加清晰,C不符合题意。
D、物镜具有放大物像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一些比较简单的结论是关键,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要使视野中光线变强,应该用凹面镜,凹面镜可以聚集光线,使更多的光线进入;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要使视野中光线变强,应该用大光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见的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变得越亮,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4.【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①是细胞壁,起保护作用,A说法正确。
B、②是细胞核,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B说法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C说法错误。
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为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要观察左下方细胞,玻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移向中央,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结构、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的信息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向右移动玻片,物像就会向左移动,所以,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这样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的同一部位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就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就越多,视野越亮。
5.【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在光线不足时,应该使用大光圈对光,以增加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使视野更明亮。小光圈会减少进入的光线,不利于观察,A错误。
B、当下降镜筒时,我们应一边注视物镜,一边下降镜筒,以防物镜压碎玻片标本。如果注视目镜,我们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物镜与玻片标本的接触,从而损坏标本或镜头,B错误。
C、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细准焦螺旋用于微调焦距,使观察到的图像更加清晰。在观察到模糊的物像后,应进一步转动细准焦螺旋,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C正确。
D、清洁显微镜时,应使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而不是使用洁净的纱布。擦镜纸专门设计用于擦拭精密光学元件,避免产生划痕和损伤。纱布的质地较粗,可能会划伤镜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收纳。
6.【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视野中的物像偏右上方,为了使物像能出现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分析得知C正确。
故答案为: C
【分析】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可根据图中像位置,结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像,从而可以确定装片的移动方向。
7.【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视野中成功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下方时,实验材料实际上是位于偏左上方,若要将像移到视野中央,则需要往右下方移动玻片。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放大物像,标本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移动方向相反。
8.【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A说法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而不是和,B说法错误。
C、从显微镜的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是大小颠倒、左右也颠倒的像,C说法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显微镜是放大物像的精密仪器,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其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体积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的体积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9.【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甲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A、以植物为材料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A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能调节物像清晰度。调节图甲中的⑦细准焦螺旋,可使乙图模糊的视野变成丙图清晰的
视野。B符合题意;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的a细胞移
到中央,需向右下方移动玻片。C不符合题意;
D、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个面,凹面镜反射的光线比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强。当视野较暗时,换用⑤反
光镜的凹面镜,可使视野变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动植物细胞吸水的失水原理: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失水,如用糖或盐淹黄瓜,会淹出很多水;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吸水,如将萎蔫的黄瓜浸入水中,黄瓜会吸水。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0.9%的生理盐水。
2、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所以玻片标本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如要将视野右上方的图像移到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将物像移动视野中央的规律是,物像偏哪里就向哪里移动玻片。
3、显微镜中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有升降镜筒的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小。细准焦螺仅在调节物像清晰度时使用。
4、显微镜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平面镜仅有反光作用,凹面镜有反光和聚光作用。当外界光线较强时,就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就选用小光圈和凹面镜。
10.【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酵技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观察到物像后,使用细准焦螺旋,把物像清晰,不需要先上升镜筒,可以直接转动转换器,A说法错误。
B、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隔水加热以免发生危险,B说法正确。
C、边滴加果蔬提取液边震荡,是液滴与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混合,可准确记录果蔬提取液的用量,C说法正确。
D、乳酸菌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制作酸奶时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可形成无氧环境,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操作基本实验,(1)使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然后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由于高倍镜下视野变暗,并且物像模糊,再需要调细准焦螺旋及反光镜,直至物像清晰为止;(2)“验证光合作用在光下合成有机物的实验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一般采用把酒精放在小烧杯内隔水加热的方法,直到叶片变成变成黄白色,酒精变为绿色;(3)乳酸菌发酵和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中,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11.【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血管
【解析】【解答】A、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斑马鱼早期幼鱼做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体型很小且通体透明,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A说法正确。
B、低倍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能较小幅度的调节镜筒升降,所以,找到物象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更清晰,B说法正确。
C、图乙中,①血管由主干流向分支为动脉血管,②为毛细血管,③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为静脉,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为:①、③、②,C说法正确。
D、在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所以他在视野中看到血液由右向左流动,其实际的流动方向是由左向右,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特点,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1)显微镜观察生物材料时,利用光线经过反光镜,透过材料,经过物镜和目镜,达到放大的目的,因此,对生物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的,若材料太厚,光线无法透过,则无法观察;(2)显微镜的焦螺旋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可以调节镜筒,粗准焦螺旋使镜筒较大幅度地上升或下降,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3)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内血流速度慢,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
12.【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在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图中甲细胞偏向视野的右上方,所以,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标本,A说法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即最小目镜和物镜组合,应该选用短的物镜,长的目镜,应选择③号物镜和②号目镜,B说法正确。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说法错误。
D、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所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越多;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在装片上,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则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13.【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 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不符合题意;
C、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多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镜头,不符合题意;
D、细胞物像在视野甲中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变成视野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放大的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看到的图形。
14.【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 显微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光线比较强时小光圈,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光线比较弱时用大光圈。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实验台
15.【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成像的原理是反光镜反射的光线穿过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到达目镜,在目镜中形成物像,物镜没有正对通光孔,则光线穿过玻片后无法穿过物镜再经镜筒在目镜内形成物像,A符合题意;
BCD、反光镜的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光线比较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光线比较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实验台
16.【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但数目越少,所以,增大物镜放大倍数,两视野中的细胞数均会减少,A说法正确。
B、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经过分化形成组织,洋葱根尖细胞分裂速度快,甲、乙中细胞分别参与构成结缔组织和分生组织,B说法正确。
C、甲为动物细胞,与乙根尖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液泡,C说法正确。
D、显微镜下观察大物象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所以,看到的与实际的恰好相反,要将视野中偏下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向下移动玻片,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比较简单,熟记: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有的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17.【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无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中D选项中的物镜最短,放大倍数最小,观察的视野范围最大,因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所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使光线能够透过被观察的标本,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就无法观察到物像,故题干所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把观察材料要处理好,使材料薄而透明,厚薄均匀,让光线顺利穿过。
19.【答案】(1)低倍;物镜;擦镜纸
(2)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具有突起
(3)放大镜;菌丝;扫帚状;青绿色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物体的基本组织;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解析】【解答】(1)在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选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此时说明对光成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需要用擦镜纸把物镜擦净。
(2)图一细胞有突起,因此图一是人体的神经组织。
(3)导致橘子皮发霉的微生物是青霉菌,在观察青霉时首先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青绿色的孢子囊。
【分析】1、显微镜的对光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反光镜,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2、观察青霉:
①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②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能够观察到青霉呈扫帚状的结构上具有呈青绿色的成熟孢子。
20.【答案】(1)①→③→②
(2)表
(3)A
(4)真核;草履虫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观察草履虫并探究其趋性
【解析】【解答】(1)图甲中,①是滴加清水,②是染色并吸引,③是盖盖玻片,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③→②。
(2)草履虫是好氧型生物,培养液的表层氧气多,并且表层水温比底层高,表层水中含氧量多,光照充足,表层食物多,适于草履虫生活,所以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为了吸取草履虫,应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取一滴液体,放在载玻片上进行观察。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故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即图乙中的A。
(4)在显微镜下,看到图丙中三种生物都有细胞核,因此它们都属于真核生物,图丙中,草履虫属于动物,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衣藻属于单细胞植物,有细胞壁,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的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
故答案为:(1)①→③→②;(2)表;(3)A;(4)真核、草履虫。
【分析】此题考查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实验,为基础题,临时装片制作方法步骤如下:
1、把盖、载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合适的器材取材料;
4、把取的材料放到载玻片的液滴中用镊子展平;
5、先用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平;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再另一侧用吸水纸吸,使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最大的区别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 / 1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5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一、选择题
1.(2024·常州)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改变视野亮度的操作是(  )
A.更换物镜 B.移动玻片
C.翻转反光镜 D.调节光圈大小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也越暗,相反,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小,数量越多,视野越亮,所以,更换物镜可以改变视野亮度,A 不符合题意。
B、移动玻片可以改变物像的位置,但是不能改变视野亮度,B符合题意。
C、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凹面镜能够汇集较多的光线,可以改变视野亮度,平面镜能反射光线,会使视野变暗,C不符合题意。
D、遮光器上有大光圈和小光圈,大光圈能够使较多的光线进入,所以,调节光圈大小可以改变视野亮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与遮光器和反光镜有关,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但是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聚集,视野的亮度增强。
2.(2024·陕西)显微镜配置的物镜放大倍数为10×、40×。下图①②是目镜,③④是物镜,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通过光线越多,视野越亮。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多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要使细胞数量最多,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该最小,所以,应该选择①目镜,根据题干所述,物镜镜头上⑤的直径越大,通过光线越多,视野越亮,所以应该选择④,视野最亮,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以下几个结论是关键: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形态越大,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亮度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
3.(2024·宁夏)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较暗,应该调节(  )
A.粗准焦螺旋 B.反光镜 C.细准焦螺旋 D.物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粗准焦螺旋可以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不能调节光线强弱,A不符合题意。
B、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凹面镜具有聚集光线的作用,光线弱应该用凹面镜,B符合题意。
C、细准焦螺旋可以调节视野的清晰度,微调细准焦螺旋能把物像调节更加清晰,C不符合题意。
D、物镜具有放大物像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一些比较简单的结论是关键,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够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要使视野中光线变强,应该用凹面镜,凹面镜可以聚集光线,使更多的光线进入;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要使视野中光线变强,应该用大光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见的细胞体积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变得越亮,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4.(2024·广东)如图是显微镜下的番茄果肉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起保护作用
B.②中存在遗传物质
C.物镜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多
D.要观察左下方细胞,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核的功能
【解析】【解答】A、①是细胞壁,起保护作用,A说法正确。
B、②是细胞核,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B说法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C说法错误。
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为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要观察左下方细胞,玻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移向中央,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细胞结构、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遗传的信息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向右移动玻片,物像就会向左移动,所以,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这样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的同一部位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就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就越多,视野越亮。
5.(2024·乐山)显微镜已经成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在光线不足时,用小光圈对光 B.—边注视目镜,一边下降镜筒
C.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D.用洁净的纱布擦拭目镜和物镜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在光线不足时,应该使用大光圈对光,以增加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使视野更明亮。小光圈会减少进入的光线,不利于观察,A错误。
B、当下降镜筒时,我们应一边注视物镜,一边下降镜筒,以防物镜压碎玻片标本。如果注视目镜,我们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物镜与玻片标本的接触,从而损坏标本或镜头,B错误。
C、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细准焦螺旋用于微调焦距,使观察到的图像更加清晰。在观察到模糊的物像后,应进一步转动细准焦螺旋,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C正确。
D、清洁显微镜时,应使用擦镜纸擦拭目镜和物镜,而不是使用洁净的纱布。擦镜纸专门设计用于擦拭精密光学元件,避免产生划痕和损伤。纱布的质地较粗,可能会划伤镜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收纳。
6.(2024·连云港)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天竺葵叶横切片的视野。欲将物像①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视野中的物像偏右上方,为了使物像能出现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分析得知C正确。
故答案为: C
【分析】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可根据图中像位置,结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像,从而可以确定装片的移动方向。
7.(2024·苏州)下图视野中有一个成功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若要将它移到视野正中央,玻片应移向(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视野中成功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下方时,实验材料实际上是位于偏左上方,若要将像移到视野中央,则需要往右下方移动玻片。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放大物像,标本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像移动方向相反。
8.(2023七上·永年期中)人类对细胞的认识,离不开显微镜。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和
C.从显微镜的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A说法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而不是和,B说法错误。
C、从显微镜的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是大小颠倒、左右也颠倒的像,C说法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即可,显微镜是放大物像的精密仪器,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其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体积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的体积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9.(2024·遂宁)小张同学在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看到了图乙和图丙两个视野。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B.调节图中的⑦,可使视野乙变成视野丙
C.向上方移动玻片,可将a细胞移到中央
D.当视野较暗时,应该把⑤调节为平面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甲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A、以植物为材料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A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能调节物像清晰度。调节图甲中的⑦细准焦螺旋,可使乙图模糊的视野变成丙图清晰的
视野。B符合题意;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的a细胞移
到中央,需向右下方移动玻片。C不符合题意;
D、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个面,凹面镜反射的光线比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强。当视野较暗时,换用⑤反
光镜的凹面镜,可使视野变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动植物细胞吸水的失水原理: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失水,如用糖或盐淹黄瓜,会淹出很多水;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吸水,如将萎蔫的黄瓜浸入水中,黄瓜会吸水。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0.9%的生理盐水。
2、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所以玻片标本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如要将视野右上方的图像移到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将物像移动视野中央的规律是,物像偏哪里就向哪里移动玻片。
3、显微镜中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有升降镜筒的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小。细准焦螺仅在调节物像清晰度时使用。
4、显微镜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平面镜仅有反光作用,凹面镜有反光和聚光作用。当外界光线较强时,就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就选用小光圈和凹面镜。
10.(2024·枣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好生物学尤为重要。下列实验操作不科学的是(  )
A.观察到物像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然后转换高倍物镜
B.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
C.边滴加果蔬提取液边震荡,可准确记录果蔬提取液的用量
D.制作酸奶时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可形成无氧环境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酵技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观察到物像后,使用细准焦螺旋,把物像清晰,不需要先上升镜筒,可以直接转动转换器,A说法错误。
B、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隔水加热以免发生危险,B说法正确。
C、边滴加果蔬提取液边震荡,是液滴与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混合,可准确记录果蔬提取液的用量,C说法正确。
D、乳酸菌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制作酸奶时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可形成无氧环境,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练操作基本实验,(1)使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首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然后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由于高倍镜下视野变暗,并且物像模糊,再需要调细准焦螺旋及反光镜,直至物像清晰为止;(2)“验证光合作用在光下合成有机物的实验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一般采用把酒精放在小烧杯内隔水加热的方法,直到叶片变成变成黄白色,酒精变为绿色;(3)乳酸菌发酵和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过程中,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
11.(2024·菏泽)斑马鱼早期幼鱼很小且通体透明。某小组利用2mm斑马鱼幼鱼制成临时装片(见图甲),用显微镜观察其全身血管和血流情况,并绘制血液流动示意图(见图乙),①②③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斑马鱼早期幼鱼做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体型很小且通体透明,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B.低倍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更清晰
C.视野中血管内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①③②
D.视野中③内血液从右向左流动,实际血流方向也是从右向左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血管
【解析】【解答】A、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斑马鱼早期幼鱼做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体型很小且通体透明,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A说法正确。
B、低倍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能较小幅度的调节镜筒升降,所以,找到物象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更清晰,B说法正确。
C、图乙中,①血管由主干流向分支为动脉血管,②为毛细血管,③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为静脉,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为:①、③、②,C说法正确。
D、在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所以他在视野中看到血液由右向左流动,其实际的流动方向是由左向右,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特点,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1)显微镜观察生物材料时,利用光线经过反光镜,透过材料,经过物镜和目镜,达到放大的目的,因此,对生物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的,若材料太厚,光线无法透过,则无法观察;(2)显微镜的焦螺旋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可以调节镜筒,粗准焦螺旋使镜筒较大幅度地上升或下降,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3)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内血流速度慢,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
12.(2024·达州)显微镜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清楚的生物体及其细微结构。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要将图1中的甲细胞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B.要想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是图2中的②③
C.图1中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所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D.若视野中出现一黑色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在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图中甲细胞偏向视野的右上方,所以,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标本,A说法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即最小目镜和物镜组合,应该选用短的物镜,长的目镜,应选择③号物镜和②号目镜,B说法正确。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C说法错误。
D、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所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越多;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在装片上,不动就不在装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则不在目镜;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13.(2024·新疆)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要使物像由图甲转为图乙(如下图)。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调节遮光器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 D.移动玻片标本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 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不符合题意;
C、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多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镜头,不符合题意;
D、细胞物像在视野甲中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会向左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变成视野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放大的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看到的图形。
14.(2024·江西)虹膜通过改变瞳孔大小控制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强弱。下列显微镜操作中,能起类似作用的是(  )
A.旋转目镜 B.移动玻片 C.调遮光器 D.升降镜筒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 显微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光线比较强时小光圈,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光线比较弱时用大光圈。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实验台
15.(2024·苏州)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永久横切片时,视野一片黑暗。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物镜没有正对通光孔 B.遮光器上的光圈太小
C.没有使用凹面反光镜 D.实验室内的光线太暗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A、显微镜成像的原理是反光镜反射的光线穿过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到达目镜,在目镜中形成物像,物镜没有正对通光孔,则光线穿过玻片后无法穿过物镜再经镜筒在目镜内形成物像,A符合题意;
BCD、反光镜的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光线比较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光线比较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微镜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实验台
16.(2024·泸州)下图甲、乙分别为人体软骨细胞和洋葱根尖细胞制成的装片在显微镜下的视野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增大物镜放大倍数,两视野中的细胞数均会减少
B.甲、乙中细胞分别参与构成结缔组织和分生组织
C.与乙中细胞相比,甲中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
D.将乙图装片向下移动,可将a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但数目越少,所以,增大物镜放大倍数,两视野中的细胞数均会减少,A说法正确。
B、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经过分化形成组织,洋葱根尖细胞分裂速度快,甲、乙中细胞分别参与构成结缔组织和分生组织,B说法正确。
C、甲为动物细胞,与乙根尖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液泡,C说法正确。
D、显微镜下观察大物象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所以,看到的与实际的恰好相反,要将视野中偏下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向下移动玻片,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比较简单,熟记: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有的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17.(2024·云南)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同一目镜下,观察到清晰物像时,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无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中D选项中的物镜最短,放大倍数最小,观察的视野范围最大,因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二、判断题
18.(2024·无锡)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解答】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所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使光线能够透过被观察的标本,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就无法观察到物像,故题干所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成像的,把观察材料要处理好,使材料薄而透明,厚薄均匀,让光线顺利穿过。
三、读图理解题
19.(2024·聊城)显微镜是生物学常用的观察工具。图一为显微镜下某种人体组织的物像,图二为显微镜下某种霉菌的物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使用   (填“高倍”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对光成功的标志是形成明亮的圆形视野、在观察过程中,某同学发现视野左上方有一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都不动,由此判断污点最可能在   上,应用   将其擦拭干净。
(2)图一是人体的   组织,判断的理由是   。
(3)观察霉菌时,取一块发霉的橘子皮放在白纸上,先用   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白色绒毛,这是   。然后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图二中成串的孢子排列呈   状,孢子的颜色是   。
【答案】(1)低倍;物镜;擦镜纸
(2)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具有突起
(3)放大镜;菌丝;扫帚状;青绿色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动物体的基本组织;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解析】【解答】(1)在使用显微镜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选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此时说明对光成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需要用擦镜纸把物镜擦净。
(2)图一细胞有突起,因此图一是人体的神经组织。
(3)导致橘子皮发霉的微生物是青霉菌,在观察青霉时首先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青绿色的孢子囊。
【分析】1、显微镜的对光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反光镜,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2、观察青霉:
①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②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能够观察到青霉呈扫帚状的结构上具有呈青绿色的成熟孢子。
四、实验探究题
20.(2024·长春) 在“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实验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草履虫、衣藻和酵母菌三种培养液。图甲为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部分操作步骤,图乙为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图丙为三种单细胞生物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操作步骤,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2)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   层吸取一滴液体,放在载玻片上进行观察。
(3)要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图乙中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填字母)。
(4)在显微镜下,看到图丙中三种生物都有细胞核,因此它们都属于   生物。三者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壁的是   。
【答案】(1)①→③→②
(2)表
(3)A
(4)真核;草履虫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观察草履虫并探究其趋性
【解析】【解答】(1)图甲中,①是滴加清水,②是染色并吸引,③是盖盖玻片,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③→②。
(2)草履虫是好氧型生物,培养液的表层氧气多,并且表层水温比底层高,表层水中含氧量多,光照充足,表层食物多,适于草履虫生活,所以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为了吸取草履虫,应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取一滴液体,放在载玻片上进行观察。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故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即图乙中的A。
(4)在显微镜下,看到图丙中三种生物都有细胞核,因此它们都属于真核生物,图丙中,草履虫属于动物,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衣藻属于单细胞植物,有细胞壁,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的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
故答案为:(1)①→③→②;(2)表;(3)A;(4)真核、草履虫。
【分析】此题考查观察单细胞生物的实验,为基础题,临时装片制作方法步骤如下:
1、把盖、载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合适的器材取材料;
4、把取的材料放到载玻片的液滴中用镊子展平;
5、先用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平;
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再另一侧用吸水纸吸,使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最大的区别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