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 生态系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 生态系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18 18:16:47

文档简介

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 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推进深远海养殖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养殖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属于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因此,养殖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简单,熟记即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为分解者。
2.(2024·河南)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
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不符合题意;
B、该链状结构正确表示生产者草和消费者昆虫、食虫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符合题意;
C、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3.(2023·贵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年春天,在稻田、池塘或溪沟内,常常会见到蝌蚪,而到了夏天,一只只青蛙就会在农田中忙于捕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B.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相似
C.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强
D.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增多
【答案】A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水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A正确;
B、青蛙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幼体蝌蚪与成体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差异都很大,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弱,C错误;
D、青蛙捕食害虫,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弱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例如,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4.(2024·湖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5.(2024·陕西)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贵。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的环境
D.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全部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说法错误。
B、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B说法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说法错误。
D、生物圈包括大气层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熟记: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层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6.(2024·常州)被重金属污染的池塘中,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黑鱼 B.虾 C.剑水蚤 D.浮萍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力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进入生物体内后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高,选项中,A黑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它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富集现象,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
7.(2024·陕西)“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关于“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稻→鸭
③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农业
【解析】【解答】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因为生态系统中的鱼、鸭等会控制杂草和害虫的数量,粪便能被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减少了对化肥的利用,题干说法正确。
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应该为:植物→鱼→稻→鸭,说法错误。
③鱼、鸭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而不是消费者,题干所述错误。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说法正确。
可见,①④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知:
(1)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这种模式下,动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2)食物链是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二氧化碳和水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2024·菏泽)我国积极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A说法正确。
B、能量是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共同顺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C说法正确。
D、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物质循环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记:(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是储存在有机物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是进行,不可分割;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9.(2024·无锡)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鼠→鹰 B.草→鼠→蛇→鹰
C.蝗虫→青蛙→蛇→鹰 D.草→蝗虫→青蛙→细菌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A说法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起点为生产者,B说法正确。
C、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而蝗虫为消费者,C说法错误。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不能出现分解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写法,为基础题,熟记: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10.(2024·无锡)某同学为制作生态瓶准备了玻璃瓶、池塘水、螺蛳、小鱼、小虾,他还必须补充的材料是(  )
A.金鱼藻 B.泥鳅 C.河沙 D.增氧泵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题干中,小生态瓶内的小鱼、小虾属于消费者,螺狮可以起到分解者的作用,水等为非生物成分,缺少了生产者,所以应该补充绿色植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此题考查生态瓶的制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封闭的小生态瓶,不能从外界获得物质,所以,小生态瓶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瓶内的非生物的物质之间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回路,要把装置放在光下。
11.(2024·陇南)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水稻→麻雀→鹰 B.水草→鲫鱼→野鸭→细菌
C.青草→蝗虫→青蛙→蛇 D.土壤→青草→绵羊→狼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形成的联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说法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B说法错误。
C、“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青草属于生产者,蛇为最高级消费者,C说法正确。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土壤是非生物成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写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
12.(2024·长春) 水族箱是小型生态系统,其组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非生物部分
B.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②包含细菌和真菌
D.其中存在食物链:阳光→植物→动物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可以看出,①非生物部分,A说法正确。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B说法正确。
C、②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一般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C说法正确。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上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般是指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组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不能出现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13.(2024·齐齐哈尔)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森林中的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特点。
14.(2024·湖南)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等,这些是无生命的自然因素。茶树作为有生命的植物,不属于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茶树正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它属于生产者,符合题意;
C、消费者是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5.(2024·福建)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苜蓿,一只鹰从天而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野兔→鹰 B.苜蓿→野兔→鹰
C.野兔→鹰→细菌 D.苜蓿→野兔→细菌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苜蓿与消费者野兔、鹰它们之间的关系, 符合题意;
C、起始点不是生产者;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不符合题意;
D、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16.(2024·新疆)某同学制作了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生态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鱼
B.水草为生产者,鱼为消费者
C.水中的细菌可以分解鱼的粪便
D.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A、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无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中:阳光→水草→小鱼,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符合题意;
B、该生态瓶中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小鱼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属于消费者,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细菌作为分解者,将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水草所利用,不符合题意;
D、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故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7.(2024·陕西)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简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共有10条食物链
B.“草→食草昆虫”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C.能量沿将食物链(网)传逆并逐级递增
D.若受到重金属污染,鹰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草→鼠→鹰,草→兔→鹰,草→兔→蛇→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鹰,一共有5条,A说法错误。
B、该食物链中食草昆虫不是最高级消费者,B说法错误。
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说法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在该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食物链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记: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与生物之间因为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终点为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食物链中位置越靠后营养级别越高因而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就会增加。
18.(2024·乐山)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19.(2024·云南)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下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①②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因此,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由题图可知,丙是水稻、乙是稻螟虫、甲是青蛙、丁是蛇,③正确,④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0.(2024·连云港)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斑马鱼和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A.消费者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分解者生产者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对于斑马鱼和金鱼藻在神舟十八号在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1. 斑马鱼作为动物,通过摄取食物(如金鱼藻或其他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因此属于消费者。
2. 金鱼藻作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结合以上分析,斑马鱼在该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金鱼藻是生产者。分析得知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主要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分解者则主要是一些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
21.(2024·聊城)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增加非生物部分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包含4条食物链
C.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鹰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所有生物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
B、此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狐;草→鼠→狐,B错误;
C、此食物网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C错误;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
22.(2024·四川)从2023年8月24日开始,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对,多次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 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反射性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积累,且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越多,即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3.(2024·宜宾)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B.“自然”是指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濒危物种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不符合题意;
B、“自然’是指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不符合题意;
C、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都会对生物圈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符合题意;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
24.(2024·宜宾)下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害虫→小龙虾;②水稻→害虫→青蛙→蛇; ③水稻→害虫→鸟类→蛇;④水稻→鸟类→蛇,共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箭头连接表示有捕食关系,鸟类与害虫还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也有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符合题意;
C、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D、水稻作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2024·苏州)如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水雉
C.鱼与鳖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中共5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鱼→扬子鳄,绿色植物→鱼→鳖→扬子鳄,绿色植物→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水雉→扬子鳄,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扬子鳄,B不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鳖以鱼为食,二者之间有捕食关系,鳖和鱼都吃绿色植物,二者之间还有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食物链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二、判断题
26.(2024·无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在食物链、食物网中进行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题干所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是都是沿着食物链流行的,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三、填空题
27.(2024·乐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   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其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因此自动调节能力   (填“大于”或“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草原;小于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更简单,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更少,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分析】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8.(2024·巴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圈;森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森林生态系统: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誉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最能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故答案为:生物圈;森林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读图理解题
29.(2024·枣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⑥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d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除图中所示外,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的物质是   (答出一种)。
(2)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包括图中的   (填序号)。
(3)若图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包括   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   。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则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   。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的具体调控措施是   (答出一点),农田生态系统较森林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原因是   。
【答案】(1)分解者;无机盐,水
(2)呼吸作用;①③④⑤⑥
(3)4;肉食性动物1;0.01~0.04
(4)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生物的遗体、粪便等经过甲的作用返回无机环境,所以,可以推测甲为分解者,分解者一般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的物质是无机盐和水。
(2)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图中表示碳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有:①③④⑤⑥。
(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建立的联系,在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若图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食物链为: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一共有4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1,由食物链“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可以看出,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则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0.01~0.04。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的具体调控措施是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以控制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故答案为:(1)分解者、无机盐、水;(2)呼吸作用、①③④⑤⑥;(3)4、肉食性动物1、0.01-0.04;(4)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能量流动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难度一般,比较简单,熟记即可,(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维持生态平衡;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吸收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而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30.(2024·菏泽)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   ,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上分析,除图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包括   。
(3)仅考虑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若麻雀获得1千焦能量,其中4/5来自玉米,1/5来自蝗虫,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   千焦。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能力较弱。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   。
【答案】(1)玉米、大豆;6
(2)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3)9
(4)自我调节;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生产往往是指绿色植物,所以,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玉米和大豆,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玉米→蝗虫→青蛙→蛇;玉米→蝗虫→麻雀→蛇,玉米→麻雀→蛇;大豆→蝗虫→青蛙→蛇;大豆→蝗虫→麻雀→蛇;大豆→麻雀→蛇,一共有6条食物链。
(2)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把为植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和分解者(由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组成,该图中有植物、动物,所以,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上分析,除图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并且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存在两条食物链:玉米→麻雀,玉米→蝗虫→麻雀,根据题意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1x4/5÷20% =4,1x1/5÷20%÷20% =5,所以,一共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4+5=9千焦。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简单,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1)玉米、大豆;(2)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3)9;(4)自我调节、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为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以下几点: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一般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分解者往往是指应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2)食物链是指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练习,即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进行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与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与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1.(2024·无锡)下图是无锡市某果农实现立体种养的部分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图中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生物有   。
(3)图中消费者有   ,其中具有捕食关系的是   (写出一组即可)
(4)在果园中放养蜜蜂,可以获取蜂蜜,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蜜蜂在自然界还具有   的作用。
【答案】(1)能
(2)草或果树
(3)食草昆虫、鸡、蜜蜂、食虫鸟;食草昆虫和食虫鸟
(4)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或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图中有阳光、动物、植物、蘑菇、土壤等,包括了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有机物中的能量是太阳转化来的,所以,图中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生物是绿色植物即图中的草或果树。
(3)消费者一般是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的动物,所以,图中的消费者有食草昆虫、鸡、蜜蜂、食虫草,其中存在捕食关系的是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鸡和食草昆虫。
(4)蜜蜂属于昆虫,蜜蜂以蜂蜜为食物,而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还能帮助植物完成传粉、传播种子等。
故答案为:(1)能;(2)草或果树;(3)食草昆虫、鸡、蜜蜂、食虫鸟、食草昆虫和食虫鸟;(4)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一般为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液春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能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32.(2024·青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在问天实验舱内,4条斑马鱼(图1)、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了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图2)。科学家将研究空间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生态系统运行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实现中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方面的突破。请分析作答:
(1)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小型水生生态系统的   部分。
(2)在问天舱中,金鱼藻通过   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鱼呼出的   被藻类吸收利用。斑马鱼产生的粪便由   分解,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小型水生生态系统模拟制作了如图3的两个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几天后,发现B瓶中的小鱼比A瓶中的小鱼活跃。请你分析A瓶中的小鱼不活跃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生物
(2)光合;二氧化碳;分解者(“微生物”或“细菌和真菌”)
(3)A瓶中缺少绿色植物(“缺少生产者”、“没有水草”或“氧气不足”)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题干中,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都是生物,所以,它们组成小型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2)金鱼藻属于绿色植物,体内有叶绿体,在光下,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该过程为光合作用,鱼类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被藻类植物吸收利用,斑马鱼产生的粪便由微生物分解,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
(3)有图3可以看出,A图中,缺少绿色植物,无法为小鱼持续提供氧气,B瓶中,有植物、小鱼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满足小鱼对氧气的需要,所以,A瓶中的小鱼不活跃的原因可能是A瓶中缺少绿色植物。
故答案为:(1)生物;(2)光合、二氧化碳、分解者;(3)A瓶中缺少绿色植物。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33.(2024·巴中)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部分,a、b、c表示生物种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植树造林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面,因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机物中的碳通过生物体   (填生理过程)、化石燃料的燃烧回到大气中,实现物质循环,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生物体代谢,如果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二中   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2)图一中蛇与猫头鹰存在   的关系。
(3)图一食物网若需要补充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填“甲”、“乙”或“丙”)。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且a是恒温动物,则a可以代表图一中的   。
【答案】(1)呼吸作用;b
(2)捕食和竞争
(3)甲;食虫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吸进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有机物中的碳通过生物体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回到大气中,实现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图二中的食物链为:乙→c→a→b,重金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生物体代谢,如果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一中b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2)图一中猫头鹰以蛇为食,它们是捕食关系,蛇与猫头鹰都以鼠为食,它们是竞争关系。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图二中甲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图一食物网若需要补充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甲分解者。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食物链为:乙→c→a→b,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乙→食草昆虫→a食虫鸟→b猫头鹰,且a是恒温动物,则a可以代表图一中的食虫鸟。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34.(2024·达州)达州市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80%以上,是观景和避暑圣地。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图1为该景区内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部分外,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   。
(2)若图2对应的是图1中含食草昆虫的一条食物链,则图2中的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   。
(3)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
(4)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图2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填图2中标号)
【答案】(1)非生物成分
(2)食虫鸟
(3)竞争和捕食
(4)猫头鹰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生态系统中,由植物和各种动物,要构成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在含食虫鸟的食物链中: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与图2柱状图相对应,即丙→乙→甲→丁,所以,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丙,与甲相对应你的是食虫鸟。
(3)在该食物网中可以看出,猫头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都有共同的食物——鼠,即猫头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猫头鹰与蛇的关系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所以,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图2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2)食虫鸟;(3)竞争和捕食;(4)猫头鹰。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能存在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低,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5.(2024·连云港)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江苏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东方白鹳(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其中主要保护动物之一。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结合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东方白鹤的迁徙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后天性”)。
(2)东方白鹤飞行耗氧量高,与此相适应的呼吸方式是   。
(3)请根据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该生态系统可以依靠   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该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答案】(1)先天性
(2)用肺呼吸,以气囊辅助呼吸
(3)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
(4)自我调节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动物行为从获得过程上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东方白鹤的迁徙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鸟类的主要特征包括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多数能够飞翔,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东方白鹤飞行时耗氧量高,为了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其呼吸系统较为特殊,具有气囊辅助呼吸的特点。这使得它们即使在飞行时也能充分获取氧气。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给出的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其承受范围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因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使其得以和谐共生。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6.(2024·烟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烟台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为全市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某校同学调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绘制了食物网(如图)。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中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
(2)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   ,其中脊椎动物有   ,这些脊椎动物可以依据   再分为两类。
(3)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若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会   。
(4)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   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2)消费者;脊柱;体温是否恒定(卵生与胎生)
(3)农作物→鼠→蛇;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
(4)自动(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农田生态系统中,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2)消费者指各种动物,根据食性的不同分为肉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动物根据脊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有脊柱的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根据生殖特点的不同脊椎动物分为两大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生殖特点都是卵生,哺乳类生殖特点是胎生。
(3)右图中共有四条食物链,农作物→蝗虫→食虫鸟→蛇、农作物→蚜虫→食虫鸟→蛇、农作物→蚜虫→瓢虫→食虫鸟→蛇、农作物→鼠→蛇。营养级越少的食物链“农作物→鼠→蛇”,鹰获得的能量越多。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鼠和蛇是捕食关系,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
(4)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强,反之,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弱,所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弱;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37.(2024·滨州)为确定某湖泊中几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研究者分析了动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结果如表所示;如图是整个湖泊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生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内填字母):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成分
水蚤 小球藻、硅藻
脊尾白虾 水蚤
鳙鱼 水蚤、脊尾白虾
(1)甲中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中,   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含有甲列出的部分外,还包括乙中的[   ]   。乙中的成分A包含甲中的   。
(2)碳以   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序号)。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若此湖泊受到废旧电池污染;则5种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   ;如果污染严重,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   ,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答案】(1)鳙鱼和脊尾白虾;D;分解者;小球藻、硅藻
(2)有机物;②③④⑤;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鳙鱼;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分析图表可知鳙鱼以脊尾白虾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水蚤是镛鱼和脊尾白虾共同的食物,二者争夺食物存在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甲表中列出水蚤、脊尾白虾、鳙鱼属于消费者,小球藻、硅藻属于生产者(乙图中A),还应包括乙图中的D分解者。
(2)碳元素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的形式为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和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即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②③④⑤。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单向的,只有约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甲表中包含的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脊尾白虾→鳙鱼、小球藻→水蚤→鳙鱼、硅藻→水蚤→脊尾白虾→鳙鱼、硅藻→水蚤→鳙鱼。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即生物富集,所以5种生物,鳙鱼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严重,超出自我调节限度,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越不容易受到破坏。
38.(2024·广安)渠江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是广安的重要水源之一。图展示了渠江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有   。
(2)图中“蟹”位于第   营养级。
(3)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广安市人民政府对渠江设置了禁渔期,其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限度,过度捕捞容易引起生态失调。
【答案】(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二、三
(3)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
(4)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图所示,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存在蟹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可见蟹位于第二、三营养级。
(3)图中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 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可见,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
(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因素超出了这个限度,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广安市人民政府对渠江设置了禁渔期,其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捕捞容易引起生态失调。
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2)二、三;(3)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4)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五、资料分析题
39.(2024·临沂)阅读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DDT是一种杀虫剂。对多中昆虫具有很大毒性,正常使用时,对鸟类、哺乳动物的毒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性质稳定的DDT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残留的DDT含量会随着食物链一路飙升。
在对某草原部分生物体内DD量检测时发现,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DDT被富集了近百万倍,大量的DDT富集导致一些鸟类产下的卵皆是软壳的,因无法孵化而濒临灭绝,还会在动物脂肪细胞中积存,伤害其中枢神经和肝脏。此时,美国人体内脂肪组织和血液中检出DDT的比例接近100%。甚至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DDT。1972年6月,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宣告全面禁用DDT。图1示该草原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材料二2000年,世界著名杂志(Nature)药物学分册发表了一篇文章,有近3亿患者在遭受疟疾的折磨,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疟疾主要是由按蚊传播。采用“室内滞留喷洒”DDT可以杀死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从而达到预防疟疾的目的,并且不会对环境有大的危害(室内滞留喷洒,把长效杀虫剂喷洒在室内的墙壁、天花板和大型家具顶上,蚊虫停留在其表面即被杀死)。2006年,在全世界逐渐停止使用DDT30年后,世卫组织呼吁重新提倡使用DDT抗击疟疾。科研专家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
(1)材料一中,从草原到南极等不同地方均检测到DDT,这一现象说明   .图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   .
(2)材料一中,DDT含量随食物链一路飙升,富集到鹰体内的食物链有   条.
(3)材料二中,疟疾的病原体是   ,喷洒DDT杀灭按蚊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4)通过科普短文,谈谈你对DDT使用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答案】(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
(3)疟原虫;切断传播途径
(4)应该禁用DDT,因为DDT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会对白头鹰等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对人造成危害/应该合理使用DDT,因为DDT可以杀死蚊虫,减少疟疾,挽救生命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1)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其他洲施用的DDT,出现在南极的企鹅体内,这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一 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该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鼠→狐,草→鼠→鹰,草→兔→狐,草→兔→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鹰,共5条。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材料一中,DDT含量随食物链一路飙升,富集到鹰体内的食物链有3条。
(3)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分析材料二,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喷洒DDT杀灭按蚊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
(4)通过科普短文,认为应该禁用DDT,因为DDT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会对鸟类等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对人造成危害。或者应该合理使用DDT;因为DDT可以杀死蚊虫,减少疟疾,挽救生命。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0.(2024·长沙)“月宫一号”(如下图所示)是我国第一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已有8名志愿者分两组轮流驻留了370天,为人类将来在月球上建立研究基地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月宫一号”有两个植物舱和一个综合舱,构建了由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综合舱包括四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植物舱中分四个种植室种植了35种作物,包括粮食、蔬菜和水果。分析回答:
(1)在“月宫一号”中,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参与物质循环;此外志愿者和动物也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   ,促进物质循环。
(2)种植的植物除了为志愿者提供   和氧气,还能通过   作用实现密闭系统内水净化,为志愿者补充纯净的水。
(3)在“月宫一号”植物舱进行分区种植的目的是   。
【答案】(1)分解者;二氧化碳
(2)有机物(营养物质);蒸腾
(3)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不同,分区便于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在太空舱中的非生物部分有光照、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35种作物)消费者(志愿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通过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水、氧化碳和无机盐并重新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参与物质循环;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物质循环。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营养物质)和氧气,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促进该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3)不同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不同,根据作物对光照和水分的喜好程度分区种种植能够提高作物产量。
【分析】(1)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士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六、综合应用题
41.(2024·常州)常州市为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开展禽畜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下图是常州市某农村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属于   。除图中所示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人属于   或   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
(4)本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能力较弱,因为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   。
(5)每年农田中有大量的秸秆需要处理,请从生态角度提出一种合理的处理措施:   。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3;第三;第二
(3)绿色植物;逐级递减
(4)自动调节;简单
(5)利用农业秸秆制成沼气池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所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除图中所示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
(2)图中的食物链有: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农作物→猪→人,一共3条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属于一个营养级,人属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3)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所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往往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5)农田中的秸秆要合理利用,即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秸秆中的能量向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把玉米、高粱等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做成饲料;利用秸秆制成沼气池,沼气可以洗衣做饭,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故答案为:(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2)3、第三、第二;(3)绿色植物、逐级递减;(4)自动调节、简单;(5)利用农业秸秆制成沼气池。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内容,考查点较多。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般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大多是动物)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有大有小,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自我调节能力越弱,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2.(2024·湖南)美洲牛蛙、尼罗罗非鱼曾经作为水产类经济动物引入某些地区,却造成当地原有生物种类数量下降,成为两大典型入侵动物。美洲牛蛙是杂食性的,可捕食体型小于其口宽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尼罗罗非鱼不耐寒,在北方无法过冬,却能在长江以南大量繁殖。请回答问题:
(1)美洲牛蛙属于题干画波浪线部分中的   类,它和尼罗罗非鱼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属于脊椎动物。
(2)造成尼罗罗非鱼在我国南北分布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3)从题干中找出美洲牛蛙成为典型入侵动物的一个自身原因   。当美洲牛蛙入侵农田生态系统后,可形成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其中美洲牛蛙与本土青蛙的关系有   。
(4)生物入侵往往会危害本土生物,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   ,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   能力减弱。
(5)调查发现,随意放生外来生物是水体受到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针对随意放生现象,写出你的两点做法   。
【答案】(1)两栖;脊柱
(2)温度
(3)美国牛蛙是杂食性,可捕食体型小于其口宽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多种动物;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4)减少;自动调节
(5)树立警告牌标语告知“随意放生会破坏生态”、宣传随意放生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案例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 (1)美洲牛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属于两栖类,它和尼罗罗非鱼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从题干可以看出:尼罗罗非鱼不耐寒,在北方无法过冬,却能在长江以南大量繁殖,可知,造成尼罗罗非鱼在我国南北分布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3)从题干中找出美洲牛蛙成为典型入侵动物的一个自身原因美洲牛蛙杂食性的,可捕食体型小于其口宽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美洲牛蛙与本土青蛙都以昆虫为食,它们是竞争关系,美洲牛蛙以本土青蛙为食,它们是捕食关系。
(4)生物入侵由于缺少天敌,环境适宜,往往疯狂生长,会危害本土生物,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5)调查发现,随意放生外来生物是水体受到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针对随意放生现象,应该树立警告牌标语告知“随意放生会破坏生态”、宣传随意放生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案例等等。
【分析】(1)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2024年全国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 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推进深远海养殖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养殖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2.(2024·河南)郑州市西流湖公园已建设成为集生态文明、休闲游憩、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园内生物种类众多,形成了多条食物链。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昆虫→青蛙→蛇 B.草→昆虫→食虫鸟
C.鲫鱼→水蚤→藻类 D.阳光→藻类→鲢鱼
3.(2023·贵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年春天,在稻田、池塘或溪沟内,常常会见到蝌蚪,而到了夏天,一只只青蛙就会在农田中忙于捕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B.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相似
C.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强
D.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增多
4.(2024·湖南)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5.(2024·陕西)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贵。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的环境
D.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全部
6.(2024·常州)被重金属污染的池塘中,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黑鱼 B.虾 C.剑水蚤 D.浮萍
7.(2024·陕西)“稻—鱼—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种稻模式下,利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可为稻田除草、治虫,其粪便也能肥田。以下关于“生态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
②食物链是:鱼→稻→鸭
③鱼、鸭粪便被消费者分解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2024·菏泽)我国积极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9.(2024·无锡)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鼠→鹰 B.草→鼠→蛇→鹰
C.蝗虫→青蛙→蛇→鹰 D.草→蝗虫→青蛙→细菌
10.(2024·无锡)某同学为制作生态瓶准备了玻璃瓶、池塘水、螺蛳、小鱼、小虾,他还必须补充的材料是(  )
A.金鱼藻 B.泥鳅 C.河沙 D.增氧泵
11.(2024·陇南)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阳光→水稻→麻雀→鹰 B.水草→鲫鱼→野鸭→细菌
C.青草→蝗虫→青蛙→蛇 D.土壤→青草→绵羊→狼
12.(2024·长春) 水族箱是小型生态系统,其组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非生物部分
B.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②包含细菌和真菌
D.其中存在食物链:阳光→植物→动物
13.(2024·齐齐哈尔)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14.(2024·湖南)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15.(2024·福建)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苜蓿,一只鹰从天而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野兔→鹰 B.苜蓿→野兔→鹰
C.野兔→鹰→细菌 D.苜蓿→野兔→细菌
16.(2024·新疆)某同学制作了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生态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鱼
B.水草为生产者,鱼为消费者
C.水中的细菌可以分解鱼的粪便
D.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17.(2024·陕西)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简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共有10条食物链
B.“草→食草昆虫”是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C.能量沿将食物链(网)传逆并逐级递增
D.若受到重金属污染,鹰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多
18.(2024·乐山)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19.(2024·云南)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下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24·连云港)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斑马鱼和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A.消费者生产者 B.生产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 D.分解者生产者
21.(2024·聊城)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增加非生物部分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中包含4条食物链
C.物质和能量在此食物网中都是循环流动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图中重金属积累最多的是鹰
22.(2024·四川)从2023年8月24日开始,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反对,多次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食物链中,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草食鱼 C.肉食鱼 D.鲨鱼
23.(2024·宜宾)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B.“自然”是指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濒危物种
24.(2024·宜宾)下图为“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增多
C.若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和青蛙数量会减少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主要是作为生产者的水稻
25.(2024·苏州)如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水雉
C.鱼与鳖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二、判断题
26.(2024·无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  )
三、填空题
27.(2024·乐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   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其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因此自动调节能力   (填“大于”或“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28.(2024·巴中)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生态系统。
四、读图理解题
29.(2024·枣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⑥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d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   ,除图中所示外,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的物质是   (答出一种)。
(2)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包括图中的   (填序号)。
(3)若图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包括   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   。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则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   。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的具体调控措施是   (答出一点),农田生态系统较森林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原因是   。
30.(2024·菏泽)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   ,共有   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上分析,除图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包括   。
(3)仅考虑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若麻雀获得1千焦能量,其中4/5来自玉米,1/5来自蝗虫,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   千焦。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能力较弱。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   。
31.(2024·无锡)下图是无锡市某果农实现立体种养的部分生物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图中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生物有   。
(3)图中消费者有   ,其中具有捕食关系的是   (写出一组即可)
(4)在果园中放养蜜蜂,可以获取蜂蜜,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蜜蜂在自然界还具有   的作用。
32.(2024·青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在问天实验舱内,4条斑马鱼(图1)、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了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图2)。科学家将研究空间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生态系统运行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实现中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方面的突破。请分析作答:
(1)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小型水生生态系统的   部分。
(2)在问天舱中,金鱼藻通过   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鱼呼出的   被藻类吸收利用。斑马鱼产生的粪便由   分解,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小型水生生态系统模拟制作了如图3的两个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几天后,发现B瓶中的小鱼比A瓶中的小鱼活跃。请你分析A瓶中的小鱼不活跃的原因可能是   。
33.(2024·巴中)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部分,a、b、c表示生物种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植树造林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面,因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机物中的碳通过生物体   (填生理过程)、化石燃料的燃烧回到大气中,实现物质循环,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生物体代谢,如果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二中   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2)图一中蛇与猫头鹰存在   的关系。
(3)图一食物网若需要补充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填“甲”、“乙”或“丙”)。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且a是恒温动物,则a可以代表图一中的   。
34.(2024·达州)达州市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80%以上,是观景和避暑圣地。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图1为该景区内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1中所示的生物部分外,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   。
(2)若图2对应的是图1中含食草昆虫的一条食物链,则图2中的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   。
(3)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   。
(4)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图2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填图2中标号)
35.(2024·连云港)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江苏连云港临洪河口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东方白鹳(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其中主要保护动物之一。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结合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东方白鹤的迁徙属于   行为(填“先天性”或“后天性”)。
(2)东方白鹤飞行耗氧量高,与此相适应的呼吸方式是   。
(3)请根据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该生态系统可以依靠   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该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6.(2024·烟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烟台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为全市人民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某校同学调查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绘制了食物网(如图)。
(1)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中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   。
(2)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   ,其中脊椎动物有   ,这些脊椎动物可以依据   再分为两类。
(3)食物网中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若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会   。
(4)疏于管理的麦田很快长满杂草,小麦会大量减产。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   弱,很容易演变成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大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7.(2024·滨州)为确定某湖泊中几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研究者分析了动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结果如表所示;如图是整个湖泊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①~⑤表示有关生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内填字母):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成分
水蚤 小球藻、硅藻
脊尾白虾 水蚤
鳙鱼 水蚤、脊尾白虾
(1)甲中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中,   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含有甲列出的部分外,还包括乙中的[   ]   。乙中的成分A包含甲中的   。
(2)碳以   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序号)。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若此湖泊受到废旧电池污染;则5种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   ;如果污染严重,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   ,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38.(2024·广安)渠江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是广安的重要水源之一。图展示了渠江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有   。
(2)图中“蟹”位于第   营养级。
(3)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广安市人民政府对渠江设置了禁渔期,其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限度,过度捕捞容易引起生态失调。
五、资料分析题
39.(2024·临沂)阅读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DDT是一种杀虫剂。对多中昆虫具有很大毒性,正常使用时,对鸟类、哺乳动物的毒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性质稳定的DDT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残留的DDT含量会随着食物链一路飙升。
在对某草原部分生物体内DD量检测时发现,从生产者到最高级消费者,DDT被富集了近百万倍,大量的DDT富集导致一些鸟类产下的卵皆是软壳的,因无法孵化而濒临灭绝,还会在动物脂肪细胞中积存,伤害其中枢神经和肝脏。此时,美国人体内脂肪组织和血液中检出DDT的比例接近100%。甚至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DDT。1972年6月,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宣告全面禁用DDT。图1示该草原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材料二2000年,世界著名杂志(Nature)药物学分册发表了一篇文章,有近3亿患者在遭受疟疾的折磨,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疟疾主要是由按蚊传播。采用“室内滞留喷洒”DDT可以杀死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从而达到预防疟疾的目的,并且不会对环境有大的危害(室内滞留喷洒,把长效杀虫剂喷洒在室内的墙壁、天花板和大型家具顶上,蚊虫停留在其表面即被杀死)。2006年,在全世界逐渐停止使用DDT30年后,世卫组织呼吁重新提倡使用DDT抗击疟疾。科研专家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
(1)材料一中,从草原到南极等不同地方均检测到DDT,这一现象说明   .图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   .
(2)材料一中,DDT含量随食物链一路飙升,富集到鹰体内的食物链有   条.
(3)材料二中,疟疾的病原体是   ,喷洒DDT杀灭按蚊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4)通过科普短文,谈谈你对DDT使用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40.(2024·长沙)“月宫一号”(如下图所示)是我国第一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已有8名志愿者分两组轮流驻留了370天,为人类将来在月球上建立研究基地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月宫一号”有两个植物舱和一个综合舱,构建了由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综合舱包括四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植物舱中分四个种植室种植了35种作物,包括粮食、蔬菜和水果。分析回答:
(1)在“月宫一号”中,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参与物质循环;此外志愿者和动物也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   ,促进物质循环。
(2)种植的植物除了为志愿者提供   和氧气,还能通过   作用实现密闭系统内水净化,为志愿者补充纯净的水。
(3)在“月宫一号”植物舱进行分区种植的目的是   。
六、综合应用题
41.(2024·常州)常州市为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开展禽畜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下图是常州市某农村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属于   。除图中所示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人属于   或   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
(4)本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能力较弱,因为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   。
(5)每年农田中有大量的秸秆需要处理,请从生态角度提出一种合理的处理措施:   。
42.(2024·湖南)美洲牛蛙、尼罗罗非鱼曾经作为水产类经济动物引入某些地区,却造成当地原有生物种类数量下降,成为两大典型入侵动物。美洲牛蛙是杂食性的,可捕食体型小于其口宽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尼罗罗非鱼不耐寒,在北方无法过冬,却能在长江以南大量繁殖。请回答问题:
(1)美洲牛蛙属于题干画波浪线部分中的   类,它和尼罗罗非鱼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属于脊椎动物。
(2)造成尼罗罗非鱼在我国南北分布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3)从题干中找出美洲牛蛙成为典型入侵动物的一个自身原因   。当美洲牛蛙入侵农田生态系统后,可形成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其中美洲牛蛙与本土青蛙的关系有   。
(4)生物入侵往往会危害本土生物,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   ,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   能力减弱。
(5)调查发现,随意放生外来生物是水体受到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针对随意放生现象,写出你的两点做法   。
43.(2024·遂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用中国的粮仓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一块块农田就是我们的粮仓。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缺乏的成分是   (答两点)。
(2)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有   (答两点)。
(3)太阳能通过水稻的   作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食草昆虫等动物通过摄食食物链中上一环节生物体内的   (填物质)获得能量,从而推动能量的流动。食物网中能让青蛙间接从水稻获得更多能量的食物链是   。
(4)防虫害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辅助措施之一,请结合图中食物网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提出合理的防虫害建议:   。
44.(2024·重庆市)光伏发电是一种减速气候变化,实现“双重”目标的重要措施,增加减原来是风沙健康的半年硬化地区,如今已建设全球最大的要求中认,成为人与自然和通顺让的典例。
(1)丰荒漠化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生态系统的   调节能力弱,影响该地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2)安装光伏后,清洁光伏板的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壤,杂草开始肆意生长,影响光伏发电。于是工作人员引羊入站,代替人工除草,在这一创新生态模式中生长的羊被称为光伏羊。羊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排出的粪便会被   分解成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利用。
(3)为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____。
A.分时段放牧
B.持续投放更多的羊
C.分区域放牧
D.调整光伏板高度以适合羊的活动
45.(2024·成都)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科学家在空间站搭建了一个含有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的密闭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空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图甲是中央电视台相关报道的画面。图乙是地面模拟实验的部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   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斑马鱼的生命活动会受到   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该水生生态系统中。斑马鱼呼吸作用产生的   可为金鱼药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斑马鱼的排泄物会被分那者分解成   ,被金鱼藻利用。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又可为斑马鱼提供_   等物质、因此斑马鱼和金鱼菜在物质上可形成互相利用的循环。
(3)拟报道。我园科学家未来将在空间站搭建成分更复杂、功能更完善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含有的总能量一定比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少得多、原因是   。除能量流动外、生态系统还具有的重要功能是   。
(4)请简述在空间站内搭建并研究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
七、实践探究题
46.(2024·山西)生态瓶的制作与探究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制作与分析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下图),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   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   ,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   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评价与改进
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 优点:   
(3)实验与探究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下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结论是   。
(4)【探究二】水温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下表是小华组的实验结果。
组别 小鱼数量(条) 水温(℃) 呼吸频率(次/分钟)
第一次平均值 第二次平均值 第三次平均值 平均值
1 3 15 32 32 32 32
2 3 20 61 60 59 60
3 3 25 118 113 116 116
4 3 301 921 851 841 87
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本实验的结论是   。
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   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求真永无止境,探究仍将继续……
47.(2024·江西)某班同学看到“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在我国空间站进行多项实验”这一报道,对其中的太空养鱼充满好奇。随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带瓶塞的无色透明玻璃瓶、塘泥、池塘水、小鱼、金鱼藻等材料,开展生态瓶养鱼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太空养鱼”在一个1升大小的密闭水族箱内进行,该水族箱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2)制作生态瓶所用的塘泥含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鱼类排泄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瓶中扮演的角色是   。
(3)实践过程中,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所示。根据下表“生物部分组成成分”一栏判断,该生态瓶评价等级为   ,理由是   。
生态瓶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
A B C
科学性 生物部分组成成分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成分 缺少两种成分或更多
光照条件 光线良好 阳光直射 没有光照
美观性 …
环保性 …
(4)上图作品经过完善后,根据上表“光照条件”一栏判断,该生态瓶最好放置在   的环境中。
(5)同学们发现完善后的生态瓶仍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属于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因此,养殖的鱼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简单,熟记即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为分解者。
2.【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不符合题意;
B、该链状结构正确表示生产者草和消费者昆虫、食虫鸟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符合题意;
C、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不符合题意;
D、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3.【答案】A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水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A正确;
B、青蛙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幼体蝌蚪与成体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差异都很大,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故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弱,C错误;
D、青蛙捕食害虫,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弱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例如,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说法错误。
B、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B说法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说法错误。
D、生物圈包括大气层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熟记:生物圈既包括了生物圈这个环境,又包括了生物圈里面所有的生物,它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层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6.【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力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进入生物体内后难以分解、无法排出,所以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高,选项中,A黑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它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富集现象,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
7.【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农业
【解析】【解答】①能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保护自然资源,因为生态系统中的鱼、鸭等会控制杂草和害虫的数量,粪便能被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减少了对化肥的利用,题干说法正确。
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所以,食物链应该为:植物→鱼→稻→鸭,说法错误。
③鱼、鸭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而不是消费者,题干所述错误。
④可为城市提供农、渔、禽产品,说法正确。
可见,①④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知:
(1)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在同一块地上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这种模式下,动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2)食物链是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二氧化碳和水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A说法正确。
B、能量是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共同顺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说法错误。
C、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C说法正确。
D、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物质循环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记:(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是储存在有机物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是进行,不可分割;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9.【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A说法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起点为生产者,B说法正确。
C、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而蝗虫为消费者,C说法错误。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不能出现分解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写法,为基础题,熟记: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1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题干中,小生态瓶内的小鱼、小虾属于消费者,螺狮可以起到分解者的作用,水等为非生物成分,缺少了生产者,所以应该补充绿色植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此题考查生态瓶的制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封闭的小生态瓶,不能从外界获得物质,所以,小生态瓶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瓶内的非生物的物质之间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回路,要把装置放在光下。
11.【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形成的联系,不包括非生物部分,A说法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B说法错误。
C、“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青草属于生产者,蛇为最高级消费者,C说法正确。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土壤是非生物成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的写法,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
1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可以看出,①非生物部分,A说法正确。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B说法正确。
C、②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一般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C说法正确。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上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般是指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组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不能出现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1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森林中的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特点。
1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等,这些是无生命的自然因素。茶树作为有生命的植物,不属于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茶树正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它属于生产者,符合题意;
C、消费者是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5.【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而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不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苜蓿与消费者野兔、鹰它们之间的关系, 符合题意;
C、起始点不是生产者;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不符合题意;
D、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
①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作一条食物链;
②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③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联系;
④肉食动物(属于第三环节),终点是营养级最高的肉食动物。
16.【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 A、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无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中:阳光→水草→小鱼,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符合题意;
B、该生态瓶中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小鱼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属于消费者,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细菌作为分解者,将鱼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水草所利用,不符合题意;
D、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故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7.【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草→鼠→鹰,草→兔→鹰,草→兔→蛇→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鹰,一共有5条,A说法错误。
B、该食物链中食草昆虫不是最高级消费者,B说法错误。
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说法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在该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所以,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食物链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熟记: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与生物之间因为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条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终点为最高级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不能出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食物链中位置越靠后营养级别越高因而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就会增加。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19.【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①②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因此,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由题图可知,丙是水稻、乙是稻螟虫、甲是青蛙、丁是蛇,③正确,④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对于斑马鱼和金鱼藻在神舟十八号在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1. 斑马鱼作为动物,通过摄取食物(如金鱼藻或其他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因此属于消费者。
2. 金鱼藻作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结合以上分析,斑马鱼在该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金鱼藻是生产者。分析得知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主要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分解者则主要是一些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
2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图中所有生物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
B、此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即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兔→狐;草→鼠→狐,B错误;
C、此食物网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C错误;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
22.【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 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反射性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藻类→草食鱼→肉食鱼→鲨鱼”积累,且所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越多,即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鲨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3.【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不符合题意;
B、“自然’是指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不符合题意;
C、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都会对生物圈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符合题意;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
2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题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害虫→小龙虾;②水稻→害虫→青蛙→蛇; ③水稻→害虫→鸟类→蛇;④水稻→鸟类→蛇,共4条食物链。鸟类与害虫有箭头连接表示有捕食关系,鸟类与害虫还有共同的食物,因此也有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
B、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会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渐减少,符合题意;
C、若食物网中小龙虾过度繁殖,害虫会因大量的天敌而减少,但害虫减少以后,以害虫为食的青蛙的数量也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D、水稻作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该食物网中共5条食物链:绿色植物→鱼→扬子鳄,绿色植物→鱼→鳖→扬子鳄,绿色植物→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鳖→扬子鳄,绿色植物→蚊→蜻蜓→水雉→扬子鳄,A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扬子鳄,B不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鳖以鱼为食,二者之间有捕食关系,鳖和鱼都吃绿色植物,二者之间还有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食物链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就在食物链、食物网中进行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题干所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和能量是都是沿着食物链流行的,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27.【答案】草原;小于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如画风景。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更简单,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更少,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相对较弱。
【分析】生态系统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8.【答案】生物圈;森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森林生态系统: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誉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最能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故答案为:生物圈;森林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9.【答案】(1)分解者;无机盐,水
(2)呼吸作用;①③④⑤⑥
(3)4;肉食性动物1;0.01~0.04
(4)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由图可以看出,生物的遗体、粪便等经过甲的作用返回无机环境,所以,可以推测甲为分解者,分解者一般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的物质是无机盐和水。
(2)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图中表示碳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有:①③④⑤⑥。
(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建立的联系,在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若图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食物链为: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一共有4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是肉食性动物1,由食物链“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可以看出,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则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0.01~0.04。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的具体调控措施是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以控制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故答案为:(1)分解者、无机盐、水;(2)呼吸作用、①③④⑤⑥;(3)4、肉食性动物1、0.01-0.04;(4)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能量流动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难度一般,比较简单,熟记即可,(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维持生态平衡;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吸收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不断循环的;而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最终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相反,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30.【答案】(1)玉米、大豆;6
(2)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3)9
(4)自我调节;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生产往往是指绿色植物,所以,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玉米和大豆,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玉米→蝗虫→青蛙→蛇;玉米→蝗虫→麻雀→蛇,玉米→麻雀→蛇;大豆→蝗虫→青蛙→蛇;大豆→蝗虫→麻雀→蛇;大豆→麻雀→蛇,一共有6条食物链。
(2)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把为植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和分解者(由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组成,该图中有植物、动物,所以,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上分析,除图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并且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存在两条食物链:玉米→麻雀,玉米→蝗虫→麻雀,根据题意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1x4/5÷20% =4,1x1/5÷20%÷20% =5,所以,一共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4+5=9千焦。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简单,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1)玉米、大豆;(2)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3)9;(4)自我调节、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为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以下几点: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一般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分解者往往是指应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2)食物链是指生物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练习,即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一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进行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与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与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1.【答案】(1)能
(2)草或果树
(3)食草昆虫、鸡、蜜蜂、食虫鸟;食草昆虫和食虫鸟
(4)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或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图中有阳光、动物、植物、蘑菇、土壤等,包括了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有机物中的能量是太阳转化来的,所以,图中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生物是绿色植物即图中的草或果树。
(3)消费者一般是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物的动物,所以,图中的消费者有食草昆虫、鸡、蜜蜂、食虫草,其中存在捕食关系的是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鸡和食草昆虫。
(4)蜜蜂属于昆虫,蜜蜂以蜂蜜为食物,而蜜蜂在采集花蜜的同时,还能帮助植物完成传粉、传播种子等。
故答案为:(1)能;(2)草或果树;(3)食草昆虫、鸡、蜜蜂、食虫鸟、食草昆虫和食虫鸟;(4)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一般为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为分解者;(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液春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能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32.【答案】(1)生物
(2)光合;二氧化碳;分解者(“微生物”或“细菌和真菌”)
(3)A瓶中缺少绿色植物(“缺少生产者”、“没有水草”或“氧气不足”)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题干中,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都是生物,所以,它们组成小型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2)金鱼藻属于绿色植物,体内有叶绿体,在光下,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该过程为光合作用,鱼类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被藻类植物吸收利用,斑马鱼产生的粪便由微生物分解,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
(3)有图3可以看出,A图中,缺少绿色植物,无法为小鱼持续提供氧气,B瓶中,有植物、小鱼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满足小鱼对氧气的需要,所以,A瓶中的小鱼不活跃的原因可能是A瓶中缺少绿色植物。
故答案为:(1)生物;(2)光合、二氧化碳、分解者;(3)A瓶中缺少绿色植物。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33.【答案】(1)呼吸作用;b
(2)捕食和竞争
(3)甲;食虫鸟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解析】【解答】(1)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吸进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有机物中的碳通过生物体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回到大气中,实现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图二中的食物链为:乙→c→a→b,重金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生物体代谢,如果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一中b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2)图一中猫头鹰以蛇为食,它们是捕食关系,蛇与猫头鹰都以鼠为食,它们是竞争关系。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图二中甲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图一食物网若需要补充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甲分解者。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食物链为:乙→c→a→b,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乙→食草昆虫→a食虫鸟→b猫头鹰,且a是恒温动物,则a可以代表图一中的食虫鸟。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34.【答案】(1)非生物成分
(2)食虫鸟
(3)竞争和捕食
(4)猫头鹰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该生态系统中,由植物和各种动物,要构成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食物网中个体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在含食虫鸟的食物链中: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与图2柱状图相对应,即丙→乙→甲→丁,所以,数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丙,与甲相对应你的是食虫鸟。
(3)在该食物网中可以看出,猫头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猫头鹰和蛇都有共同的食物——鼠,即猫头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猫头鹰与蛇的关系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所以,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图2中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2)食虫鸟;(3)竞争和捕食;(4)猫头鹰。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能存在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低,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5.【答案】(1)先天性
(2)用肺呼吸,以气囊辅助呼吸
(3)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
(4)自我调节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动物行为从获得过程上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东方白鹤的迁徙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2)鸟类的主要特征包括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多数能够飞翔,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东方白鹤飞行时耗氧量高,为了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其呼吸系统较为特殊,具有气囊辅助呼吸的特点。这使得它们即使在飞行时也能充分获取氧气。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给出的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蝗虫→蛙→蛇→东方白鹳。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其承受范围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因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使其得以和谐共生。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6.【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2)消费者;脊柱;体温是否恒定(卵生与胎生)
(3)农作物→鼠→蛇;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
(4)自动(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组成,农田生态系统中,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外,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2)消费者指各种动物,根据食性的不同分为肉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食物网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农作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动物根据脊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有脊柱的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根据生殖特点的不同脊椎动物分为两大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生殖特点都是卵生,哺乳类生殖特点是胎生。
(3)右图中共有四条食物链,农作物→蝗虫→食虫鸟→蛇、农作物→蚜虫→食虫鸟→蛇、农作物→蚜虫→瓢虫→食虫鸟→蛇、农作物→鼠→蛇。营养级越少的食物链“农作物→鼠→蛇”,鹰获得的能量越多。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鼠和蛇是捕食关系,蛇的数量增加,则鼠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
(4)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强,反之,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弱,所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弱;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37.【答案】(1)鳙鱼和脊尾白虾;D;分解者;小球藻、硅藻
(2)有机物;②③④⑤;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鳙鱼;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分析图表可知鳙鱼以脊尾白虾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水蚤是镛鱼和脊尾白虾共同的食物,二者争夺食物存在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主要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动物)、分解者(主要细菌、真菌)。甲表中列出水蚤、脊尾白虾、鳙鱼属于消费者,小球藻、硅藻属于生产者(乙图中A),还应包括乙图中的D分解者。
(2)碳元素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的形式为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和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即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②③④⑤。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单向的,只有约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甲表中包含的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脊尾白虾→鳙鱼、小球藻→水蚤→鳙鱼、硅藻→水蚤→脊尾白虾→鳙鱼、硅藻→水蚤→鳙鱼。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即生物富集,所以5种生物,鳙鱼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严重,超出自我调节限度,会造成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中的生物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越不容易受到破坏。
38.【答案】(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二、三
(3)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
(4)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如图所示,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图中,存在蟹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可见蟹位于第二、三营养级。
(3)图中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白鹭,水生植物→蟹→白鹭,水生植物→鱼→白鹭, 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可见,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
(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生态系统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因素超出了这个限度,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广安市人民政府对渠江设置了禁渔期,其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捕捞容易引起生态失调。
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2)二、三;(3)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4)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9.【答案】(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
(3)疟原虫;切断传播途径
(4)应该禁用DDT,因为DDT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会对白头鹰等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对人造成危害/应该合理使用DDT,因为DDT可以杀死蚊虫,减少疟疾,挽救生命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1)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其他洲施用的DDT,出现在南极的企鹅体内,这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一 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该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鼠→狐,草→鼠→鹰,草→兔→狐,草→兔→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鹰,共5条。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材料一中,DDT含量随食物链一路飙升,富集到鹰体内的食物链有3条。
(3)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分析材料二,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喷洒DDT杀灭按蚊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
(4)通过科普短文,认为应该禁用DDT,因为DDT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会对鸟类等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对人造成危害。或者应该合理使用DDT;因为DDT可以杀死蚊虫,减少疟疾,挽救生命。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0.【答案】(1)分解者;二氧化碳
(2)有机物(营养物质);蒸腾
(3)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不同,分区便于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在太空舱中的非生物部分有光照、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35种作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