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1: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近代史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时空观念: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时间、地点及过程,了解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及划分势力范围图示。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客观、辩证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原因;知道美国“门户开放”的本质。
02
家国情怀:体会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03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22年课程标准
2020年9月17日,考古队在山东威海打捞起了一块重18.7吨的铁块。这锈迹斑斑的铁块不是别的,正是北洋海军定远舰的防护甲!定远舰耗资140万两白银,当时的人称之为“亚洲第一巨舰”,也被人誉为“永不沉没的战舰”。遗憾的是,1895年2月10日,“定远舰”受到了日军炮火重创,不堪重负自爆,因此沉到了海中。直到2019年,考古队才逐渐打捞出了定远舰的残片。
史料实证
视频导入:没有炮弹恰恰见证了定远舰最后的荣光
目录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01
02
03
背景:
①日本:觊觎朝鲜已久,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②中国:多次对外战争失利;
③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出兵。
时间:
1894—1895年
双方:
日本 VS 中国清政府
04
战争经过:
(1)
丰岛海战-标志战争开始
(2)
平壤战役-清军将领左宝
贵牺牲,平壤陷落。
1894年7月25日在朝鲜半岛附近丰岛海域,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清朝北洋水师运兵船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开始。
左宝贵 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将领,在清朝末年的动荡局势中,他坚守民族大义,率领军队英勇抗敌,被誉为"清末第一抗日名将"。
(3)
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
邓世昌像
时空观念
教学视频:甲午黄海海战过程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专长为测量、驾驶。后调入北洋舰队,先后任多艘军舰的管带,曾随丁汝昌到英国接新购军舰回国。1882年率舰护送清军赴朝鲜仁川,平定兵变。1888 年,升任总兵。1894 年黄海海战中,率领致远舰将士奋勇作战。其后弹药用尽,他下令加速猛撞日舰“吉野号”。致远舰被炮弹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家国情怀
邓世昌语录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邓世昌
勇往直前、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从邓世昌身上你能感受到这些爱国官兵的什么精神?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4)
辽东战役-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5)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材料:“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美国纽约《世界报》
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丁汝昌,清朝晚期著名海军将领,曾任北洋水师提督。在甲午战争中,他率领舰队英勇作战,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尽管北洋水师最终战败,但丁汝昌的英勇事迹仍然被人们铭记。
家国情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01
02
03
签订时间:
1895年春
签订地点:
日本马关
双方代表:
李鸿章、伊藤博文
04
内容与危害:
主要内容 重大危害
割地
赔款
通商
设厂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近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一次分离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增加了人民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财富,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教学视频:台湾人民的抗战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抗日武装斗争:
台湾人民在爱国人士的组织之下,留台清军与民兵配合,坚决的抵抗日本侵略,时间长达近半年之久,日军的死伤多达3万多人。 半年后,因只有台湾一隅之地和没有后援,台湾保卫战才最终失败。
家国情怀
课堂探究:中国被日本打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战争期间,清国陆军兵源数合计962463人,开战时日军诸部队总动员220580人。(但在战争时),清军实际参战部队只有十余万人。(日军)作战实际用兵数超过总动员数,合计240616人。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中方 日方
速射炮 无 共有11舰装备
航速16节以上的战舰 2 10
项目 中方 日方
参战舰艇(艘) 10 12
火炮(门) 191 272
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避战求和;
③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
④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列强对日本默许支持。
美国
日本可协助其侵略
朝鲜和中国
英国
利用日本牵制
俄国的远东发展
法国
德国
俄国
未完成侵略准备
不干涉战争
欲坐收渔翁之利 获得更大利益
清朝寄希望于列强从中调停,避免战争爆发,但列强支持默许,不加干涉。
西方反映甲午战争的漫画
05
影响:
(1)对中国: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中国民
族危机加剧;
②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③先进中国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
康有为:1895年联名请愿,要求变法。
梁启超: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孙中山:1895年领导了其革命生涯中第一次反清起义。
家国情怀
(2)对列强:
①刺激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
②日本利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发展教育和军事等,使其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熊代表沙皇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虎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哈蟆代表法国
肠代表德国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01
02
契机:
三国干涉还辽
内容:
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03
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提出
→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门户开放”内容: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课后练习
1.在茫茫洋面上,“致远”舰攻敌而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舰突进途中为敌舰环攻,管带林永升以下270人殉国。这反映了( )
A.爱国官兵英勇抵抗 B.北洋水师军备落后
C.清朝海军不习水战 D.海军衙门软弱无能
【答案】A 【详解】根据“‘致远’舰攻敌而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舰突进途中为敌舰环攻,管带林永升以下270人殉国。”可知,材料反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林永升等官兵英勇抵抗敌军,不怕牺牲,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反映北洋水师军备状况如何,排除B项;材料反映爱国官兵英勇奋战,不能说明清朝海军不习水战,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海军衙门软弱无能,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后练习
2.一场战争便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这场战争使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地程度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一场战争便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场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C项正确;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后练习
3.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实业救国热潮掀起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 D.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加大对华资本输出,C项正确;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实业救国热潮掀起,与“外资在华设厂”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后练习
4.历史漫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这幅19世纪末出现的漫画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消失
B.中国领土主权完全丧失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统治被推翻
《肢解中国龙》
【答案】C 【详解】根据“《肢解中国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张法国明信片《肢解中国龙》上多名西方士兵正在撕扯着代表中国的中国龙,这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冲突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中国领土主权并没有完全丧失,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是在20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