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学】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1: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国近代史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时空观念: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事实。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反帝斗争性和落后性;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认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02
家国情怀:感受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了解八国联军野蛮残暴,认识落后就要挨打道理。
03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022年课程标准
视频导入:晚清高光时刻-向西方列强十一国宣战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载湉继大统,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再度训政。戊戌变法失败后,由于列强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梁等变法主力逃往国外,强烈反对慈禧幽禁光绪于瀛台以便废黜,滋长了列强与慈禧之间的矛盾。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向列国宣战?
目录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的签订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01
02
03
04
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发展:
兴起于山东直隶→发展至京津地区
性质:
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清政府态度:
剿灭→招抚(合法)
教学视频:刀枪不入扶清灭洋的义和团
史料实证
义和团活动区域
时空观念
义和团张贴文告揭露列强罪行
毁教堂、拆铁道、砍电线
家国情怀
05
口号:
扶清灭洋
(1)
“扶清”: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2)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迷信色彩。
进步性:
局限性:
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杀。
戴西洋眼镜的,杀。
穿西装的,杀。
会说英语的,杀。
留过学的,杀。
和外国人做朋友的,杀。
家里有外国书籍的,杀。
娶或者嫁外国人的,杀。
他们甚至抵制一切和洋人有关的东西如:洋楼,拆。铁路,扒。电线,剪。
电灯,砸。钟表,扔。火车,烧。
思考:阅读材料和课文,想一想义和团有哪些落后因素?这和它的最终命运有什么联系?
盲目排外和迷信色彩
最终导致其被中外联合反动势力剿杀!
唯物史观

抗击八国联军

抗击八国联军
01
02
03
04
背景: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
爆发:
1900.6 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抗击:
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壮烈殉国)等
结果:
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时空观念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大沽口炮台的守军
清军炮阵地
史料实证
义和团廊坊阻击战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一场重要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义和团成员和清军联手,共同抵御八国联军的侵略。尽管双方力量悬殊,但义和团和清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战术,成功阻挡了八国联军的进攻,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作出了重大贡献。
家国情怀
聂士成,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安徽合肥人,早年投身军旅,屡立战功,被誉为“淮军后起三名将”之一。在抗击外敌的战争中,聂士成率领部队英勇作战,英勇无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然而,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聂士成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成为近代史上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家国情怀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紫禁城
被联军轰毁的北京民房和城门
战争后满目废墟的北京
美军抢劫的白银
法军抢来的耕牛
坐在龙椅上的侵略者
史料实证
相关事实:1900年9月接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后来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八国联军烧杀淫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累累暴行。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残垣断壁,尸骸枕藉。
05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的签订
01
02
签订时间:
1901年9月
签订国家:
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03
内容与危害:
主要内容 重大危害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人民,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中国在军事上失去自主权。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外交近代化,但又深深打上屈辱烙印。
问题思考: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滑政府由此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各国可以更方便地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时空观念
04
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教学视频:清末新政-清政府给自己掘墓
课后练习
1.这一口号是义和团朴素爱国意识的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形势下,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这一“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扶清灭洋”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这一口号是义和团朴素爱国意识的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形势下,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而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C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是发展民族经济以挽救中国危亡,排除B项;五四运动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后练习
2.“经过四次的御前会议,慈禧太后乃于五月二十五日向各国同时宣战。到七月二十日,几万义和团战士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如意钩、火牌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材料旨在强调( )
A.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正式宣战B.义和团战士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
C.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D.当时只有德国公使进驻东交民巷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几万义和团战士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如意钩、火牌及其他法宝,仅杀了一个德国公使,连东交民巷的公使馆都攻不破”可知,爆发于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人们受迷信思想的影响,用较为落后的手段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B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义和团战士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推断出当时只有德国公使进驻东交民巷,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后练习
3.《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该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条款是( )
A.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
课后练习
3.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充分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但并不是最能体现的一项,排除B项;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不是最能体现的一项,排除C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但不是最能体现的一项,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后练习
4.一位老先生出生在19世纪30年代,他经历了大清帝国像“一只羊羔”一样,被列强任意宰割的过程,他的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他对四个儿子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老大到北京去考试,参加了给光绪帝上书,请求和变法的大事
B.老二参加了海军,在山东与日本人打仗,为国捐躯
C.老三在重庆日本开设的工厂里工作
D.20世纪初,老四在北京东效民巷买了新房居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老四在北京东效民巷买了新房居住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选择D项;A项符合戊戌变法是史实,B项符合甲午战争的史实,C项符合《马关条约》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