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
第1课时
作者:吴敬梓
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回忆去年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由以上对联中可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意味着一步登天,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个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喜故事。
01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02
学习运用对比、夸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03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深刻揭露。
学习目标
作家作品
PART-01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学习讽刺小说的文体常识,对全文内容有所了解。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此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今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
作者经历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
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
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文体知识
古典讽刺小说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
一种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
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写实性讽刺小说。它用夸张的手法和嘲讽的态度,揭露、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时弊,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有很大局限性。
代表作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1)童子试
合格者为生员,就是秀才,考中也就“进学”,国家每月供给一些米,但是要经常受教育部门考核,不合格则勒令退学。
(2)乡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中举者一般就属于后备官员队伍,即可以做官,第一名称解元。
文化常识
(3)会试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也称为“春闱”。考中后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该考试考三场,每场三天,是四个等级考试中最辛苦的考试。
(4)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相当于对贡生的复试,只考一天。名次写在黄纸上,称“金榜”。合格者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又称三甲。第一甲进士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第一名称“玉殿传胪”。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外史》大约成书于1750年,即吴敬梓50岁左右时,它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步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以设博学宏词科为诱饵,用考八股、开科举笼络士人,提倡以理学为统治思想,这些都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制度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憎恶士人们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他把这些不满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作品介绍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全书的中心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本文背景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他的遭遇非常相似,于是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得了第一名,取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
整体感知
PART-02
阅读全文,标注生字词,积累词语,划分本文节选部分的层次结构,了解全文内容。
明确读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xūn)
啐(cuì) 腆(tiǎn)着 吩咐(fēn fù) 嗑(hē)
瞒(mán) 劈(pī)手 簇(cù)拥 掼(guàn)
报帖(tiě) 踹(chuài) 商酌(zhuó) 噫(yī)
绾(wǎn) 兀(wù)自 懊(ào)恼 磕(kē)头
桑梓(zǐ) 侥(jiǎo)幸 锭(dìng)子 瘟(wēn)
词语积累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带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拙病:___________
(3)桑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商酌:__________
(5)狗血喷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省人事:___________________
(7)唯唯连声:___________
(8)万贯家私: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难治的病。
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商量斟酌。
形容骂得很凶,像在对方头上喷了狗血一样。
人昏迷,失去知觉。
连声答应。
家产很多,非常富有。
梳理结构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情节发展思路。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3~9):写范进中举后“发疯”和胡屠户“治疯”的过程。
第三部分(10-11):范进中举后,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整体感知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1)主要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
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整体感知
3.结合中心事件,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划分小说故事的情节,并用章回体小说式的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
中秀才,屠户贺喜(1)
借盘缠,范进挨骂(2)
断炊烟,范进卖鸡(3-4)
中举人,范进发疯(5)
打嘴巴,屠户治疯(6-9)
送贺礼,乡绅拜会(10-11)
谢屠户,范进赠银(12)
中心事件:范进中举
中举前
中举后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对比
科举害人
世态炎凉
整体感知
4.结合情节的梳理,请概括出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三种身份。
中秀才,屠户贺喜
借盘缠,范进挨骂
断炊烟,范进卖鸡
中举人,范进发疯
打嘴巴,屠户治疯
送贺礼,乡绅拜会
谢屠户,范进赠银
中举前
中举后
穷秀才
疯举人
范老爷
中举时
探究文本
PART-03
再读课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人的态度有何转变,反映了什么当时什么问题?
探究文本
一、探究“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1.范进
(1)范进中举前后,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填写下面的表格。
中举前 中举后
经济状况
①住:茅草屋
②穿:破烂衣服
③吃:小菜饭;不知猪油味;像是饿了两三天,饿得两眼看不见
①邻居:有拿鸡蛋送白酒的;有背斗米捉两只鸡的;有搬桌拿凳的
②胡屠户:送肉送钱
③张乡绅:送银赠房
探究文本
社会地位
性格
这些变化说明
①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
②邻居:家里饿了两三天,邻人无人理会
①邻居:口口声声称“范老爷”
②胡屠户:称“文曲星”“贤婿老爷”
③报录人:献计治疯
④张乡绅:拜会称兄联谊
醉心功名,猥琐懦弱,老实可欺,逆来顺受。
圆滑世故,对张奉迎自如,对胡势利虚伪。
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探究文本
(2)范进为什么会喜极而疯?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的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它使得因为死读书丧失许多谋生能力,屡试屡败,心灵脆弱的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其心理压力不言而喻。
②社会环境的压力: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社会原因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痴情的追求,内心脆弱的范进于大喜大悲之中神经受不了刺激,喜极而疯是有其必然性的。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个人原因
探究文本
2.胡屠户
(1)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前后,对其称呼、态度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中举前 中举后
称呼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离开范家时的动作
现世宝、癞蛤蟆
贤婿老爷、文曲星
尖嘴猴腮
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
不是你的文章好,是宗师舍与你的
才学又高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
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连斟两碗,壮胆,手早颤起来。一路低着头,扯了几十回。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缩了回去,往腰里揣,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探究文本
所带的礼品
嫁女
能否考中
对亲家的称呼
说话态度
一副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倒运
有些福气
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老太太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中举前 中举后
(2)从胡屠户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凶横粗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
探究文本
3.其他人物
(1)乡邻们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情节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①在范进应考期间,他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了也没有人接济;而“新贵人”中举发了疯还拿来米、酒,甚至抱来了鸡,并为之热情地跑前忙后招待报录人,甚至帮范进找鞋并帮他穿上。
②嫌贫攀富、趋炎附势的世风。
探究文本
(2)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老爷”?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趋炎附势。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中举前:麻木、尖酸
中举后:谄媚
布置作业
课下作业:
1.找出文中刻画范进中举后疯态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2.找出文中体现“讽刺”的句子,赏析写作手法。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
第2课时
作者:吴敬梓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回忆:
1.本文选自《 》,这是一本
( )小说。
2.本文主要角色有:
儒林外史
讽刺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老太太等
上节课对以上角色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探究范进中举的“疯病”吧!
01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02
学习运用对比、夸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03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深刻揭露。
学习目标
探究文本
PART-01
分组讨论文中如何体现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
探究文本
1.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第三层写跌倒
探究文本
2.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动作、语言描写,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好”字,点睛之笔,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噫!好了!我中了!”
第一层写昏厥
探究文本
“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
第二层写疯跑
动作描写,写足了疯劲。
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第三层写跌倒
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探究文本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2.除了直接描绘,还有体现了范进疯状的语句吗?
众人
老太太的慌
报录人、邻居吓了一跳
众人拉不住
侧面描写
夸张——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探究文本
3.找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再赏人物
中举前
中举后
唯唯诺诺
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
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作者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丧魂落魄的丑态、狂态。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总结范进的形象:
文化常识
4.研读课文,结合资料,综合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
举人:汉代取士,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科举时代,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考试--“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殿试”,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甲三元,状元、榜眼、探花。
秀才是一种身份,举人有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官,但可通过“大挑”进入官场,进士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状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边当官了。
文化常识
有研究表明,中国明清时期有一半的举人最终入仕为官,另外一半留在乡间,转化为了乡绅阶层。他们在乡间拥有四大方面的特权,或者说四项保障他们比较优越生活的权利。
第一、政治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拥有遇官不拜、对话不名的特权,和官员可以平等相待。官府遇到地方问题,通常也要通报举人或者征询意见,甚至请举人们走到前台处理。
第二、司法特权。举人涉及司法案件,不受拘押,更不能受刑。
第三、经济特权。举人可以逃避徭役,甚至是几个家属的徭役。即使田赋税收,他们也可以有各种手段逃避税赋。
第四个特权,举人是中国乡绅阶层的主力。他们凭借着种种特权以及在教育、文化方面获得的优势,进行基层社会治理,赋予了举人及其家庭特殊而优越的地位。
文化常识
范进在中举后继续了他的开挂人生。
乡试放榜后没过多久,范进参加会试,又中了贡士,但范进的老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消息竟喜极而死,而范进也为母亲守孝了三年。
守孝完之后,范进去参加殿试,又成绩合格,连中进士。
之后,范进踏踏实实做事,政绩也被皇帝看在眼中,很快受到赏识,仅仅用了五年就从进士一路高升,做到山东学道,掌管一省的学习政令和统揽当地的考试。
最后又升官成为通政使司的通政使,成了直达御前的正三品官员。
探究文本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受科举制度毒害,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个人原因:范进深受科举思想毒害,痴迷追求功名富贵。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心理严重失衡。
讨论:范进“发疯”的原因
探究文本
5.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本文通过对范进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说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摧残,有力地批判了科举制度。
6.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说出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痰涌上来,迷了心窍”指封建科举让读书人迷失了思想,“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报录人的经验表明中举喜极发疯的现象不是个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
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 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
探究文本
7.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 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对两个人物的描写是有必要的。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的目的——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
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出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探究文本
7.有人给胡屠户戴上了一顶帽子:“市侩。”你同意吗?
(1)胡屠户有一双欺贫爱富的“势利眼”。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称范进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骂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称之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
观点一:同意
(2)胡屠户是一个欺民怕官的“可怜虫”。他歧视“平头百姓”,也瞧不起考中秀才的女婿,对他随意训斥;范进中举后,他便立刻敬畏起来,为治疯病,狠心打了“举人老爷”一个嘴巴,害怕起来,懊恼不已。当张乡绅的轿子到了范家门口时,更是“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所以,胡屠户就是一个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市侩”。
探究文本
7.有人给胡屠户戴上了一顶帽子:“市侩。”你同意吗?
(1)胡屠户面冷心慈,尖酸刻薄的奚落是恨铁不成钢的苦劝。范进应考三十余年,年过半百中了秀才,生活状况却一贫如洗。胡屠户劝女婿面对现实,先挣钱养家,话虽然尖酸刻薄,却句句戳到痛处,完全在理,是出自对范进的关心,毫无恶意。
观点二:不同意
(2)勤劳善良、直率淳朴是胡屠户的本色。胡屠户自己生活也挺艰辛,偌大年纪还“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直到范进喜疯以后“还不曾回来”,“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因此,尽管胡屠户身上有世故圆滑、粗野鄙俗、势利虚伪等品性,但也具有优秀的品质,不能随便给他贴上“市侩”的标签。
探究文本
8.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①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范进一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②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当时人们趋炎附势的嘴脸;③范进最终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①范进20岁开始应考,54岁才中秀才,把一生都浪费在了科举考场上,这是他人生的悲剧;②科举考试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扼杀了范进这类人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这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探究文本
9.小说通过哪些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痴迷追求功名的原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讽刺了整个社会追逐功名富贵、趋炎附势的现实,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探究文本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夸张地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疯颠、狼狈的丑态,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夸张
探究文本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一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就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动作、心理的细节,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也揭露了封建等级思想对下层人民的毒害。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屠户)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横披”的不仅是衣服,更是在穷鬼女婿面前的高高在上,蛮横自大;
“腆”字刻画出胡屠户酒足饭饱、满腹横肉、趾高气昂的的市侩形象。
“千恩万谢”的是揣进腰间的六两多银子;“低着头”是对贤婿老爷的奴颜婢膝。“笑眯眯”是对获得六两多银子的欣喜,是对自己日后也能享受到贤婿老爷荣华富贵的兴奋和奢望。
归纳总结
PART-02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总结写作特色、文章主旨,并完成当堂检测。
归纳总结
1.小说是如何突出讽刺艺术的?
(1)运用夸张手法,虚构范进喜极而疯的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讽刺效果。例如,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嘴脸,范进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说辞。
(3)生动的细节描写,描摹人物言行,展示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讽刺效果。例如,作者把范进发疯时的言行描摹得活灵活现,虽无一贬词,但让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封建科举的罪恶。
写作特色
1.情节典型,细节生动
典型化的情节和细节的选取,使作品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义深刻。例如,作者通过范进向胡屠户借钱挨骂、插草标卖鸡等情节,极力刻画了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的可怜之态,表现了世态的炎凉;通过张乡绅来访的情节,写出了范进地位的变化,暗中揭示了官场的腐败。邻居帮范进穿鞋、胡屠户替范进扯衣襟的细节,则体现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不正之风。
2.夸张对比,讽刺绝妙
本文的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发疯,挨了巴掌才清醒的情节,就是一种夸张的描写。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具有极强的讽
刺意义。对胡屠户形象的刻画也有一些夸张,但主要方法是对比。作者通过描写胡屠户对待同一个人先后截然相反的态度,露出两副不同的面孔,揭示了其虚伪的本质,加强了讽刺效果。
3.语言描写,富有个性
本文的人物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极富个性。胡屠户语言中有大量的俗语,或说,或骂,或训斥,或夸口恭维,生动地勾勒出他市侩的形象;范进得知自己中举时的自言自语,音节短促,时有反复,表现了他狂喜的心态;张乡绅和范进的对话中则充满着文言和套语,言辞隐晦、曲折,表现了其虚伪的形象。
写作特色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刻画了其可怜、可悲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乡试年——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省级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或监生去应试。轮到的这一年就叫“乡试年”。
B.文曲星——旧时迷信的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
C.解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D.讳——就是“忌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忌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解析:忌讳:避开不吉利的内容。如称人“死了”为“去了”“老了”。避讳:表达敬意。如过去百姓起名要避开皇帝的名字,现在晚辈不与长辈重名。选项中的内容属于“避讳”。
D
当堂检测
2.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中举前后的范进饱含同情,但又看不起他的卑微懦弱、逆来顺受,嘲笑他热衷功名利禄以至麻木不仁。
B.作者刻画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
C.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更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D.从“张乡绅拜会范进”可以看出张乡绅为人热诚、友好、大方的特点。
解析:从“张乡绅拜会范进”可以看出张乡绅趋炎附势的特点。
D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