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顾茅庐 教学课件(共59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三顾茅庐 教学课件(共59张PPT)-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2 10:2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1课时
三顾茅庐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罗贯中
这些图片你熟悉吗?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三顾茅庐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三国演义》
学习目标
3
1
2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重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重点)
作家作品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学习古典白话小说的文体常识,对选文背景有所了解。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该书记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其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素来重视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文体常识
古典白话小说: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后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到明代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明清时期,古典白话小说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如:
文体常识
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写作背景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探寻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标注生字词,积累词语,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全文内容。
明确字音
拜谒   侥幸   拱立 半晌
纶巾 鹤氅 末胄 愧赧
谬举 迄无所就 箪食壶浆
倾颓 存恤 殆尽 疏懒
鄙贱 如雷贯耳   顿开茅塞
(yè)
(jiǎo)
(ɡǒnɡ)
(shǎnɡ)
(ɡuān)
(chǎnɡ)
(zhòu)
(nǎn)
(miù)
(qì)
(dān)
(tuí)
(xù)
(dài)
(lǎn)
(bǐ)
(guàn)
(sè)
积累词语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拜谒:_______
(2)愧赧:______________
(3)疏懒: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世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贤如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雷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箪食壶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顿开茅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拜见。
因羞惭而脸红。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疏通文意
结合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勾画读不懂的字词句,小组质疑问难。
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回答。
翻译:诸葛亮说:“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一起起兵,曹操的势力比不上袁绍,但是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最终
战胜
不仅
谋划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
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一起
而且
知识链接
曹操趁热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见官渡之战)。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参见乌巢之战)。 袁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
官渡之战
疏通文意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争强、争胜
挟持、控制
确实
表并列
归附
作为
表转折,但是
谋取
翻译: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疏通文意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翻译: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收益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连通巴郡、蜀郡,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
收益
全部取得
大概
用来
资助、供给
是否
疏通文意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险要的地方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式险固的地方

凭借
昏庸懦弱
富庶
爱惜、体恤
表转折、却
翻译: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疏通文意
翻译: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在天下闻名,广为延揽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向西和各族和好,向南安抚各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后代

广为延揽
贤能的人
占据
形势险要的地方
向西
和好
安抚
对外
对内
整治
政治
疏通文意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翻译:等到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向中原一带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率领

亲自
用箪盛
用壶装


疏通文意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翻译: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这就是我为将军谋划的策略,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
如果

这样
复兴
那么
希望
考虑
整体感知
力排非议,三顾茅庐
孔明高卧,侍立敬候
终见孔明,隆中献策
真诚恳请,出山相助
一波三折
1.请同学们先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了解故事的大体内容,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并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疏通文意
2.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


听说诸葛亮在家
诸葛亮
①______
翻身将起
又睡去
②_____
刘备请教
③_________
又去更衣
推说“年幼才疏”
隆中对策,刘备请其出山
不能奉命
愿效犬马之劳
小结:作者设计的刘备求贤之路悬念迭起,为诸葛亮的出场做足了铺垫,突出了刘备求贤之诚心,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可读性。
昼寝
醒来
救国之道
复述故事

请任选一个角色,从他的角度复述整个故事。可以适当加入心理揣摩和想象。
整体感知
请你任选一个角色,从他的角度复述整个故事。
(提示:可以适当加入心理揣摩和想象。)
刘备视角
上次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我明白了,若想成大事,诸葛先生必不可少。前两次的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先生,心里是懊悔不已。今天虽然大雪飘飘,我还是决定早早下马步行去拜访诸葛先生。我二弟关羽觉得先生其礼太过,三弟更是口出狂言,要将先生用麻绳缚将来,唉,二人都不明晓我心意啊!等了许久,腿脚已经麻了,风雪更是将我们兄弟三人的衣衫打湿,可一想到一会就能跟先生论天下事,我的内心就激动万分,火热十足。
不知过了多久,先生终于醒了,我连忙整理衣衫,前去相见。先生果然妙语连珠,隆中对策,一字一句深得我心,剖析天下,有理有据。我斗胆询问先生:“先生可否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先生却因乐耕锄而拒绝于我。我不禁泪流满面,衣襟尽湿,再次恳请先生思虑天下苍生,出山相助。先生终于答应下来,我实在是感激万分,果真不虚此行啊!
关羽视角
我大哥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过了一些时候,大哥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我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三弟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大哥把三弟责备了一顿,又带我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大哥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门外等。三弟张飞是个急脾气,要去屋后放火,我一边劝说、一边使劲拉住不放,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先吟诗后大哥才与他坐下谈话。最终请他出山。
张飞视角
我听说大哥说还要去拜访那诸葛亮,当时我就来气了,你说说他一个穷种地的,整天不在家,我兄弟三个大冷天地跑来跑去,他怎么就这么大个架子!什么贤人不贤人,我看就是一个草包!
他小子今天要是不从俺大哥,我给他来个五花大绑,不来也得来!叫俺们跑了这么多次,草鞋都跑坏了好几双!我这刚要出动,又被大哥给挡下了,还讲什么周文王,姜子牙,我管他周文王姜子牙,有种让他试试俺的拳头,我打得他满地找牙!不过还是得听大哥的,谁叫俺是弟弟呢!
俺们兄弟三个快到他那个草屋的时候遇见了他弟弟。你说他这个弟弟,年纪也不小了吧,一句话没说完就自己走了,一点礼貌都没有!要不是有大哥在,我今天非揍他不可!他弟弟没礼貌也就罢了,俺们到了他“府上”,他到是挺悠闲,还睡大觉哩!大哥让在门外等着,没法,那就等呗!
我们这等来等去,眼看就中午了,他这厮还没起来!就这样的懒人也能治理好国家哩?我真是急得不行了,俺大哥在这站了这么久,他个劳什子,睡得还挺安稳!我非把他这茅草房子烧上一烧,看他还睡不睡!可俺二哥硬是不叫俺去,真郁闷!不知道又过了多久,诸葛亮这厮才爬起来。你说起就起吧,还一边起一边念叨,装啥神人哩!哎呦,不过这下好了,俺可得进去好好歇息歇息去!
大哥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大哥有志替百姓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大哥出谋划策。
第2课时
三顾茅庐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罗贯中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以及创作《三国演义》的背景,并对课文选段进行了学习,梳理了文章结构。那么读过《三顾茅庐》后,同学们能不能各用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
诚、敬
诸葛亮
智、淡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本文,探究主要角色的形象特点,学习写作方法吧!
学习目标
3
1
2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重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重点)
合作探究

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推选一名代表回答。
1.文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呢?
2.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张飞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又为他谋划了怎样的“国策”,“隆中对策”的内容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
自主默读课文,在能够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的地方进行圈画批注。
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可以将所圈画的词语归类整合,形成小组成果。
各小组整合完成后,推选小组代表,润色语言,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1.一个“诚”字概括了刘备此行,请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呢?
动作描写
(1)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2)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5)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4)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3)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礼贤下士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答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仁心爱人
等待时间长
语言描写
批评之语
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
当张飞莽撞时
谦敬之语
当刘备得知诸葛亮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时
吩咐童子“且休通报”
当诸葛亮醒来后
童子欲报,又说:“且勿惊动。”
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已书贱名于文几。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开备愚鲁而赐教。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合作探究
侧面描写
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三顾茅庐
又立了一个时辰
鲁莽暴躁
礼贤下士
衬 托
张飞
刘备
2.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张飞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求贤若渴
刘备为见到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礼贤下士
仁心爱人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答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待人宽和有耐心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远大的
政治抱负
粗犷豪放
莽莽撞撞
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话中可以看出来。
先欣赏情境课文,后根据课下注释,通译理解“隆重对策”这一部分的内容。
自主理解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注意找到相关原文作为佐证,或根据原文概括理由。)
小组指派一名同学进行记录,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3.欣赏情境课文,反复阅读这一部分,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又为他谋划了怎样的“国策”,“隆中对策”的内容有何作用?
诚不可与争锋
论曹操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原因
论孙权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原因
可争可图,作为根据地
论荆州、益州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原因
论刘备
应成霸业,兴汉室
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
原因
荆州:
物产丰富
战略地位重要
刘表无能
暗示刘备,荆州可取,勿失良机。
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取。
益州:
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天然粮仓
条件优越
政权动摇
民思良主
有机可乘,可将益州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最后等“天下有变”再相机而动,一举成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然后透辟地分析当时的曹操、孙权、荆州等不同形势,提出要顺应形势发展,先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准备条件。
诸葛亮
先肯定了“得人”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隆中对策
为刘备构造了夺取天下的蓝图:
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逐渐形成了蜀汉政权
4.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雄才大略
深谋远虑
解答刘备之问时,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并从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充分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他为刘备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备再次以“苍生”为请,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答应出山,可见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不得已答应出山,他又嘱咐弟弟躬耕,且说“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都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孔明尽管孤高,却不恃才放旷,他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待与刘备见面后,从言谈到举止,都很谦虚;他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可见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心系苍生
孤高淡泊
谦虚谨慎
不事张扬
技法赏析

分析本文描写主要角色的技法,赏析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段落有何作用。
1.请分析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
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
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正面描写
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 作用
张飞的粗率、急躁
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
关羽、张飞的质疑
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诸葛均的“飘然自去”
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
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栩栩如生的
人物形象
衬托
本文中,作者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关羽、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衬托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及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借用于写作之中,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2.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有如下几种:
单刀直入
开篇就让人物出场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先声夺人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故乡》杨二嫂
铺垫渲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
《故乡》闰土
杨二嫂
闰土
各小组在课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圈画事关出诸葛亮的出场的语句。
结合文章的整体架构,根据以上小说常见的出场方式判断诸葛亮的出场方式。
小组合作,探讨一下这样的出场方式的好处,并形成小组成果,在班级内分享。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
路遇诸葛均;
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
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千呼万唤始出来
铺垫渲染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有什么好处?
(1)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
刘备出场前先写刘、关、张的不同意见,再写阶下侍立等情节,通过渲染,增强了故事的张力,表现刘备爱贤之诚,烘托诸葛亮大贤形象。
(2)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请同学们讨论,“铺垫手法”还有哪几种类型?
伏笔铺垫
悬念铺垫
衬托铺垫
铺陈铺垫
归纳总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总结文章主旨,并完成当堂检测。
示例:是金子总会发光,终老山林也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孔明学富五车,其他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也许躲在山里写写文章、谱谱曲子,也能够光芒万丈。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会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探究。
归纳总结
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卓绝的智慧,以及他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当堂检测
1.对文章《三顾茅庐》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重点写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
D.本文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张飞脾气暴躁的特点,可以通过第一段中张飞的话“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看出。
解析:B项表述有误,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论述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故选B。
B
当堂检测
2.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其中不含谦敬语气的一项是( )
A.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B.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C.玄德曰:“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D.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3.下列谚语哪一项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无关( )
A.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B.红关公、白刘备,无人请,自己来。
C.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解析:A.这句话是刘备对结义弟弟张飞说的话,嘱咐他见到诸葛亮不可失礼。B.“南阳野人”是谦辞。C.句中“鄙贱”是谦辞,“曲赐教诲”是敬语。D.句中“年幼才疏”和“有误下问”是谦辞。
A
解析:A.与《水浒传》有关。B.与《三国演义》有关。C.故事出自西汉前期,与四大名著无关。D.与《三国演义》有关。
C
感谢观看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