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内蒙古呼伦贝尔嘎仙洞
嘎仙洞,即著名的鲜卑石室,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的祖庙。从这里走出的拓跋部曾经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在此之前,苻坚带领的前秦王朝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但一次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提供了崛起的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了什么后果?
第十九课:北朝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九原岗北朝墓壁画》描述的是一个什么场景?为什么会有这个场景?
十六国
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一、淝水之战(背景)
①前秦崛起,统一北方
氐人苻氏重用汉人(王猛),学习汉文化的先进文明,通过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其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一、淝水之战(背景)
②国家初定,挥师南下
公元383年,苻坚决意南侵东晋,遭劝阻时,苻坚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
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一、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双方
结果
影响
公元383年
淝水
前秦、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从嘎仙洞走出,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①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定都平城,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必须改革
北魏建立后,逐步由放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改革过程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改革① 迁都洛阳
改革② 改说汉语
改革③ 改穿汉服
改革④ 改用汉姓
改革⑤ 互通婚姻
加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推动了汉化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拉拢汉族地主,扩大了统治基础
意义:改革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
1.北魏分裂:北魏六个军镇兵变的打击,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2.北周灭齐: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北周。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1.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2、具体表现:
北魏经典碑拓
①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2、具体表现:
②经济方面: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 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 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2、具体表现: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胡床
椅子
方凳
③生活方面:
汉族人民还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道具等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
2、具体表现: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④文化上:各族在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意义)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课堂小结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措施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式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随堂训练
1.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
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A.实现了全国统一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激化了民族矛盾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C
A
随堂训练
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4.下列朝代或历史阶段排列中,其关系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
A.西周、东周 B.西汉、东汉 C.西晋、东晋 D.南朝、北朝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