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分析】
关于“认识立体图形”,新教材共呈现2个活动,第1个活动“分一分”,图片呈现学习小伙伴与老师一起将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按形状分,可分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旨在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认识各名称;配以“练一练:连一连”,旨在让学生巩固新知,能根据实物特征匹配相应的立体图形;第2个活动“搭一搭”,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等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几何之美,配以“练一练:猜一猜”,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该内容呈现在学生刚入学后一周开展教学,因此安排2课时完成。本节课是该内容的第1课时,主要通过第1个活动“分一分”以及练一练:“连一连”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能初步感知从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过程,知道立体图形的名称。
通过比较、交流等活动,能辨认并准确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名称与特征。
2.在猜一猜、连一连等活动中规范正确使用学具的操作习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游戏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几何之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描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展台、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实物(牙膏盒、药盒、魔方、骰子、薯片罐、可乐罐、网球、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出示:物品图片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物品。 你看到了什么?能将这些物品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过渡:今天,我们先按“物体的形状”来分一分。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我采用开门见山,与课本呈现的例题相似,通过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提问“你准备怎么分?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分一分的分类标准。)
二、新知探究 (一)分一分,认识立体图形 1.小组合作:按形状分类 (1)思考:哪些物品分在一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学生分类,反馈交流 (3)摸一摸,说一说:感受各类形状的特征 2.认识“立体图形”名称及特点 (1)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就是正方体。 (2)像这样长长方方的形状,就是长方体。 (3)像这样有两个面圆圆的,上下一样粗的形状,就是圆柱。 (4)像乒乓球这样圆圆的形状,就是球。 揭示课题: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图形在数学上都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分类、观察、交流等活动,认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立体图形。在“分类”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小组合作形式,在思维碰撞、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从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到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并能正确识别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在“交流”活动中,通过引导,规范语言表述,发展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1)看图说名称 (2)连一连(课本P4练一练) (2)说一说: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旨在通过让学生看图说名称,借助不同类型的长方体和圆柱认识,丰富学生对形状的认识,让学生在“看、说”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动二”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内化所学。“活动三”作为本节课的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几何之美。
四、课堂总结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你觉得今天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谁的表现好? (设计意图:回顾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反思】
围绕教材内容、习题设计、文字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思,对教材是否要相关调整提出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图形”,主要分为“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两部分。相比原有教材,有两大变化:(1)内容前置:由第四单元更改到第二单元。(2)内容删减与增加:教材编排上在“认识立体图形”中删除了“能否滚动”的分类环节,增加了“搭一搭”“猜一猜”等操作环节;在“认识平面图形”中,更加规范了四种基本图形的名称及特征的认识,增加了“剪一剪、拼一拼、印一印”等操作环节。
教材将次内容安排在第二单元,其实小学生才刚进入小学阶段1周左右的时间。我们认为,操作环节较多,比如“搭一搭”“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印一印”等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且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动手操作环节,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接触“数学”学科之初感到趣味性,但过多的操作活动对于教师课堂的组织来说,有较大挑战。建议可将“搭一搭”“印一印”这两部分设置成“数学好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教材第7页,题目要求中文字偏多,对于0基础的学生来说,识读存在困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