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练习】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节 化学真奇妙 分层练习 (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版练习】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节 化学真奇妙 分层练习 (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03 15:16:18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必将助力龙江走向美好前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活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C.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产量
2.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的设立旨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下列不符合环保理念的做法是
A.增加排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 B.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空气污染
C.保障电力供应,推广火力发电 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资源
3.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处理,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大扫除时,小赵整理出的家里的废旧报纸属于
A. B. C. D.
4.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C.化学变化在常温下都可以发生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化学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密度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6.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纸、制火药、烧制陶瓷是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B.古代的炼丹术违背了自然科学,对化学发展毫无贡献
C.俄国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D.纳米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列古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从变化的角度认识世界。下列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丝线织锦
C.钢铁冶炼 D.光合作用
9.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 B.甲烷具有可燃性
C.氯化钠是白色固体 D.酒精具有挥发性
10.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发电 D.风力发电
1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以下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合理做法是
A.将废旧电池就地掩埋 B.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C.大量使用化肥促进粮食增产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12.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面对小明和他的同学收集到的以下几种物品进行探究。

(1)图中物品在制作或形成过程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填序号,下同)。
(2)图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物品是 。
(3)图中可以食用或服用的是 。
(4)从亲身(或家庭)经历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例1:
例2:
13. 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
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
14. 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用序号回答)。
1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①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小,③甲烷具有可燃性,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⑤甲烷可用作燃料,⑥是制造氢气、炭黑等物质的原料,⑦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甲烷由气态变为液态。
(1)用序号填空: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描述甲烷用途的是 。
(2)该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 能转化为 能、 能。
(3)甲烷可以做燃料,是利用了甲烷 性,由此可知,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 。
1.下列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技艺,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海南椰雕 B.黎锦编织 C.海盐晒制 D.陶瓷烧制
A.A B.B C.C D.D
2.遂宁大英为千年卓筒井采盐遗址保护区,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成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是用直立粗大的竹筒汲卤的盐井,这里的“卤”为地下开采的卤水,含有氯化钠、水、泥沙等物质,下列制盐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铁锥钻井 B.竹筒取卤
C.滤缸滤卤 D.制盐烧煤
3.下列与乐山有关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沐川船伐漂流 B.夹江烧制瓷砖
C.峨眉山冰雪融化D.马边采摘绿茶
4. 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下列火箭发射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吊装上塔 B.瞄准定位
C.关闭舱门 D.点火发射
5.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7.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植物生长 B.冰变成水
C.火箭发射 D.粮食酿酒
8.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光合作用 B. 火箭发射
C. 钢铁冶炼 D. 冰块融化
9.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 B.铁钉生锈 C.品红在水中扩散 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A.A B.B C.C D.D
10. 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 宋代许道宁用墨(主要成分为单质碳)所画的《关山密雪图》保存至今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A.化学性质不活泼 B.硬度高
C.导电性能好 D.吸附能力强
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钨用于造灯泡中的灯丝 B.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
C.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D.碳素墨水用于书写档案
13. 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14. 碳元素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形成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基本元素。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石燃料仍然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常用的燃料。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很硬而石墨却很软,造成它们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2)古代书画家用墨汁(由炭黑制成)绘制的水墨画经久不变色,原因是 。
1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氨气(NH3)是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用途广泛。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可有效地降低食品中黄曲霉的毒性。为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实验人员将花生粉末包裹密封并注入氨气,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图1是在相同熏蒸时间、氨气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素的影响。
氨气也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图2为工业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时,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85%,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的物理性质有 (写一条),它在生产中可用于 。
(2)氨气熏蒸法中,氨气与食品中的水结合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依据图1回答:
①在3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素的降解率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②当温度为40℃和50℃时,测得降解率分别为84.34%和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 。
(4)氨水在喷雾塔中以雾状形式喷出,“雾状”的作用是 。
(5)下列关于氨水吸收二氧化碳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不定项)。
A.吸收过程中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有影响
B.温度低于40℃时,喷洒浓度较高的氨水,有助于提升二氧化碳的脱除率C.反应产物可以做氮肥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必将助力龙江走向美好前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活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C.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D.大量使用化肥,增加产量
【答案】D
【解析】A、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活,正确;
B、利用化学合成药物,能预防或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正确;
C、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正确;
D、大量使用化肥,会污染环境,则应合理使用,错误。
2.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的设立旨在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下列不符合环保理念的做法是
A.增加排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 B.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空气污染
C.保障电力供应,推广火力发电 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节约资源
【答案】C
【解析】A、增加排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有助于环境保护,正确;
B、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可以节约能源,防止环境污染,正确;
C、加强火力发电就需要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空气污染,错误;
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正确。
3.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处理,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大扫除时,小赵整理出的家里的废旧报纸属于
A. B. C. D.
【答案】D
【解析】生活中的废旧报纸、书刊可以回收利用,属于可回收物。
4.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C.化学变化在常温下都可以发生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答案】C
【解析】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
B、 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C、有些化学变化在常温下可以发生,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错误;
D、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蓝色沉淀,正确。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化学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密度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解析】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错误;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错误;
C、密度上不同的物质也可能是同一种物质,如冰和水,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正确;
6.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造纸、制火药、烧制陶瓷是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
B.古代的炼丹术违背了自然科学,对化学发展毫无贡献
C.俄国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D.纳米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答案】B
【详解】A、我国古代著名的化学工艺成就有: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正确;
B、中国古代化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上,揭示了物质可分、运动、守恒的规律在化学实验上,炼丹家们掌握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制法和鉴定方法在化学工艺和技术上发明了火药、金属的冶炼和造纸术等,错误;
C、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正确;
D、纳米技术为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正确。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列古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答案】D
【解析】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只要功夫深,铁柱磨成针,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8.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从变化的角度认识世界。下列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丝线织锦
C.钢铁冶炼 D.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A、燃放烟花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丝线织锦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C、钢铁冶炼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9.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 B.甲烷具有可燃性
C.氯化钠是白色固体 D.酒精具有挥发性
【答案】B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腐蚀性等。
A、金刚石硬度大,属于物质的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B、甲烷具有可燃性,是通过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表现出来的可燃性,所以甲烷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C、氯化钠是白色固体,属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D、酒精具有挥发性,是由液态变为气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错误。
10.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力发电
C.太阳能发电 D.风力发电
【答案】A
【解析】A、发射航天飞机时需要燃料燃烧来提供能量,燃料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太阳能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风能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11.“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要求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以下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合理做法是
A.将废旧电池就地掩埋 B.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C.大量使用化肥促进粮食增产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B
【解析】A、将废旧电池就地掩埋,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错误;
B、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正确;
C、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错误;
D、目前的能源结构主要是化石燃料,不能禁止使用,应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错误。
12.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面对小明和他的同学收集到的以下几种物品进行探究。

(1)图中物品在制作或形成过程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填序号,下同)。
(2)图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物品是 。
(3)图中可以食用或服用的是 。
(4)从亲身(或家庭)经历举两例说明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例1:
例2: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 (2)①④⑤ (3)②⑥ (4)适量使用味精可使食品更鲜美 用合成纤维做衣服
【解析】(1)①水泥是一种硅酸盐产品,制作过程中与化学有关; ②该药品是经过化学方法生成的,制作过程中与化学有关;③腈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制作过程中与化学有关;④煤炭是由古代动植物的遗体埋藏在地壳深处,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形成过程与化学有关;⑤汽油机油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石油是由古代动植物的遗体埋藏在地壳深处,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形成过程与化学有关;⑥食醋是由粮食发酵酿造的,制作过程中与化学有关,故在制作或形成过程中与化学有关的是①②③④⑤⑥;
(2)水泥用于建筑,煤炭用于取暖,汽油用作汽车燃料,所以图中与人类住、行有关的物品是水泥、煤炭、汽油机油,故选①④⑤;
(3)图中可以食用或服用的是药品、食醋,故选②⑥;
(4)适量使用味精可使食品更鲜美;用合成纤维做衣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13. 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
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
【答案】分解
【解析】分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熔化、蒸发和升华过程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4. 下列是对氯气性质的描述:①黄绿色;②有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发生反应;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用序号回答)。
【答案】①②④
【解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黄绿色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
②有刺激性气味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物理性质;
③能与水发生反应要发生化学变化,化学性质;
④常温下是一种气体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
⑤能与强碱溶液发生反应,发生化学变化,化学性质;
⑥能与金属发生反应,发生化学变化,化学性质;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④。
1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①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小,③甲烷具有可燃性,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⑤甲烷可用作燃料,⑥是制造氢气、炭黑等物质的原料,⑦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甲烷由气态变为液态。
(1)用序号填空: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描述甲烷用途的是 。
(2)该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 能转化为 能、 能。
(3)甲烷可以做燃料,是利用了甲烷 性,由此可知,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 。
【答案】(1)①② ③ ⑦ ④ ⑤⑥ (2)化学 热 光 (3)可燃 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解析】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的性质
(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①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小;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甲烷具有可燃性;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⑦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甲烷由气态变为液态;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④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描述甲烷用途的是⑤甲烷可用作燃料,⑥是制造氢气、炭黑等物质的原料;
(2)甲烷燃烧发光、放热,能量转化关系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3)甲烷可以做燃料,是利用了甲烷可燃性,由此可知,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1.下列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技艺,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海南椰雕 B.黎锦编织 C.海盐晒制 D.陶瓷烧制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椰雕制作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黎锦编织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海盐晒制过程中只是水分蒸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陶瓷烧制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2.遂宁大英为千年卓筒井采盐遗址保护区,卓筒井井盐汲制技艺成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是用直立粗大的竹筒汲卤的盐井,这里的“卤”为地下开采的卤水,含有氯化钠、水、泥沙等物质,下列制盐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铁锥钻井 B.竹筒取卤
C.滤缸滤卤 D.制盐烧煤
【答案】D
【解析】A、铁锥钻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竹筒取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滤缸滤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制盐烧煤过程中,煤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3.下列与乐山有关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沐川船伐漂流 B.夹江烧制瓷砖
C.峨眉山冰雪融化D.马边采摘绿茶
【答案】B
【解析】A、沐川船伐漂流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夹江烧制瓷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峨眉山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马边采摘绿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4. 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下列火箭发射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吊装上塔 B.瞄准定位
C.关闭舱门 D.点火发射
【答案】D
【解析】A、吊装上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瞄准定位也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关闭舱门只是舱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点火发射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5.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A
【解析】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煅烧石灰石,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结冰、下雪,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狂风怒号,卷走茅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6.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答案】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D、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7.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植物生长 B.冰变成水
C.火箭发射 D.粮食酿酒
【答案】B
【解析】A、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是化学变化,错误;
B、冰融化变成水,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C、火箭发射,有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经过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所以这一过程是化学变化,错误。
8.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光合作用 B. 火箭发射
C. 钢铁冶炼 D. 冰块融化
【答案】D
【解析】A、光合作用,有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火箭发射,包含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钢铁冶炼,有铁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冰块融化,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9.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 B.铁钉生锈 C.品红在水中扩散 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电解水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铁钉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品红在水中扩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D、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所用物质是红磷,红磷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10. 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错误;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性质,正确;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错误。
11. 宋代许道宁用墨(主要成分为单质碳)所画的《关山密雪图》保存至今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A.化学性质不活泼 B.硬度高
C.导电性能好 D.吸附能力强
【答案】A
【解析】A、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发生反应,所以所画的画能保存至今,正确;
B、碳可作为墨,硬度较小,错误;
C、用碳画的画保存至今与导电性无关,错误;
D、用碳画的画保存至今与吸附能力无关,错误。
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钨用于造灯泡中的灯丝
B.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
C.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D.碳素墨水用于书写档案
【答案】D
【解析】A、钨用于造灯泡中的灯丝,是利用钨熔点高的物理性质,错误;
B、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的物理性质,错误;
C、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氢气密度小的物理性质,错误;
D、碳素墨水用于书写档案,是利用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学性质,正确。
13. 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答案】B
【解析】A、玻璃透光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错误;
B、钛合金耐腐蚀是说钛合金不易与氧气、酸、碱等反应,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正确;
C、不锈钢硬度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错误;
D、橡胶弹性良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错误。
14. 碳元素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形成地球上生命现象的基本元素。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石燃料仍然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常用的燃料。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很硬而石墨却很软,造成它们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 。
(2)古代书画家用墨汁(由炭黑制成)绘制的水墨画经久不变色,原因是 。
【答案】(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很硬而石墨却很软,造成它们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所以用墨汁(由炭黑制成)绘制的水墨画经久不变色。
1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氨气(NH3)是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用途广泛。氨气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可有效地降低食品中黄曲霉的毒性。为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实验人员将花生粉末包裹密封并注入氨气,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图1是在相同熏蒸时间、氨气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素的影响。
氨气也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图2为工业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时,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85%,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1)氨气的物理性质有 (写一条),它在生产中可用于 。
(2)氨气熏蒸法中,氨气与食品中的水结合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依据图1回答:
①在3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素的降解率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②当温度为40℃和50℃时,测得降解率分别为84.34%和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 。
(4)氨水在喷雾塔中以雾状形式喷出,“雾状”的作用是 。
(5)下列关于氨水吸收二氧化碳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不定项)。
A.吸收过程中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有影响
B.温度低于40℃时,喷洒浓度较高的氨水,有助于提升二氧化碳的脱除率
C.反应产物可以做氮肥
【答案】(1)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合理即可) 吸收二氧化碳(合理即可) (2)化学变化 (3)增大 40℃ (4)增大氨水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5)ABC
【解析】(1)由题中信息知氨气的物理性质有: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等;它在生产中可用于降低黄曲霉的毒性,也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2)氨气与水结合生成水合氨,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①由图中信息可知,在2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逐渐增大;
②当温度为40℃和45℃时,降解率分别为84.34%和84.35%,降解率差别不大,但温度相差较大,升高温度需要消耗能源,从而耗费资金,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择的最佳熏蒸温度是40℃;
(4)喷雾塔中利用氨水吸收CO2,氨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
(5)A、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时,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温度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有影响,正确;
B、题中信息“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时,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85%”,正确;
C、氨气也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碳酸铵或碳酸氢铵,碳酸铵、碳酸氢铵都属于氮肥,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