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则“有为”,穷则“无为”
——《子路、—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连读
增强文化自信是一部关注《论语》《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古代著作的课程。通过阅读增强文化自信,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论语》《孟子》《庄子》等古代著作的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体验它们所蕴藏的人文思想。通过深入阅读这一课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主旨和深层次的含义,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启示和现代视角。
【教学目标】1.结合教材,探究古代先哲处世态度。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儒道文化“有为与无为”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3.领会儒道文化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结合教材,探究古代先哲处世态度。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儒道文化“有为与无为”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创设
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高一8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这两篇课文后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像庄子那样,遵循自然的规律,顺从它,以便在复杂的矛盾环境中保持平衡。有同学反驳,认为儒家的“心怀天下”更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应该提倡“有为”,要有所作为。那么你应该如何劝说他们呢?(引出“有为”与“无为”)
预习反馈:1.什么是“有为”与“无为”
2.“无为”与“有为”只能对立吗?
3.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如何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课中活动
活动一:结合《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庖丁解牛》,探究“有为”与“无为”思想
1.分角色朗读《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回顾四弟子和孔子之志。
子路之志——让百姓有勇知方(军事)
冉有之志——使民足(经济)
公西华之志——原为小相(外交,文化)
曾皙之志——春游图(大同社会,民生)
孔子之志——吾与点也
<合作交流>2.请同学们结合四弟子和孔子的志向,谈谈你对“有为”思想的理解。(小组讨论5分钟)
有为:有所作为,将个人之志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积极寻求能为世所用的机会。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更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人。无论职业是什么,只要能积极做事,不怕困难都可以叫有为。
3.全班齐读《庖丁解牛》第三段,回顾庖丁解牛逐步升级了几个阶段?
从不懂规律到认识规律,再到运用规律,从无到有,从不懂规律到游刃有余,这就是规律的真谛。
<合作交流>4.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小组讨论5分钟)
无为而治:人处在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应该顺其自然,顺应规律,避开矛盾,走更好的路。
活动二: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故事,思考“有为”与“无为”之间的联系?
在东汉永平年间,刘睦是北海靖王刘兴之子,他年轻时就拥有超凡的学识和智慧,而且他以仁慈、随和而著称,令光武帝十分喜爱。刘睦还热衷于结交朋友,因此天下各地的才子都纷纷前来拜访,使得刘睦的名声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刘睦还有见地,能屈能伸。当他被封为北海敬王后,他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免招致皇帝的猜忌。作为藩王,他必须谨慎行事,避免超越君主的权威,否则将面临各种危险。因此,他决定摒弃过去的习俗,不再与社会名流交往,也不再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能。每天沉浸在酒色中,放纵自己,令人感到他的平凡和无能。以减少皇帝的疑心。刘睦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生命和继位。
结论:有为和无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课堂总结
在如今的社会,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今天的课程将为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 拥有孔子般的胸襟、庄子般的宁静、达则与众不同、贫困时也要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
四、情境再现(课堂练习)
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 高一8班的同学们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这两篇课文后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些人认为,我们应当像庄子那样,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且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如地生存下去。有同学反驳,认为儒家的“心怀天下”更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应该提倡“有为”,要有所作为。那么你应该如何劝说他们呢?(引出“有为”与“无为”)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去劝说他们,化解高一8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字数100字左右,完成时间5到7分钟,落实在作业本上)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略)
板书设计
有为(个人与国家) 转化促进 无为(顺其自然,顺应规律)
六、教学反思
儒道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止今天所讲。通过本节课的准备,我自己在对待教学育人的问题上,也有了新的认识,用“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遵循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把知识细化,点对点落实教学任务,在“细”和“慢”中陪着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