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沁园春·长沙
激扬青春的豪壮篇章
学习目标
1. 赏析诗歌的关键字词及写景手法
2. 感受诗人的青春壮志和革命情怀
3. 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词牌名。词,又称为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长沙,题目。
常识积累·词牌名
沁
园
春
长
沙
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2—1976.9),字润之,湖南省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创造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思考:“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本诗的人物形象和柳宗元是否相同?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在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限遐思……
眼中之景 意象 意象特征(哪个字用的好) 画面 画面 状态 观察 角度 画面的特征
请你梳理诗人所看之景
所看之景
眼中之景 意象 意象特征(哪个字用的好) 画面 画面 状态 观察 角度 画面的特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山、林 万--山多 遍--辽远 层--密,有层次感 染--浸润、动态美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静 远看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江、船 透--澄澈 争--千帆竟发,生机活力 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静 动 近看 鹰击长空 鹰 击--向上飞,逆风搏击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 动 仰视 鱼翔潜底 鱼 翔--轻快 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 动 俯视
①字意
②句意
③字的手法
④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的...特征;描绘了...的画面
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炼字总结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手法?
写景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想象......
观察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高低结合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你猜测作者在写诗时的境遇?
意
象
客观物象
作者情感
意 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越是艰难,越是能激发出他生命的激情。
引申讨论:为什么在如此境遇下作者还能写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如何理解“怅”?
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怅”原指失意,这里更像是人在情境下的自然情绪,但却并意味着惆怅失意。
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
确
上阕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忆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度过了)(稠)许多峥嵘岁月。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4)峥嵘岁月有何含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思考: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峥嵘岁月有何含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同学少年: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
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好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
主要革命活动有:
与何叔衡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忆
“峥嵘岁月”,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01
02
03
年青
有朝气
有才华
有抱负
有热情
有力量
关心评论国家大事
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视军阀如粪士
蔑视反动统治者
身无半亩
心系天下
—左宗棠
讨论:我们从文字中看到了一群怎样的
革命青年形象?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考:
作者说“曾记否”他是对谁说的呢?他又为什么要回忆中流击水这个场景呢?这个场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是对那些在各个战线上奋战的革命同志们说的,中流击水这个场景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同学们在江中奋勇进击,劈波斩浪,浪花溅起阻住了飞舟的宏伟场面。
表现出革命者们非同凡响的气魄。
这表现了诗人的劝勉之意,希望革命同志们不忘却当年的激情岁月,保持纯粹的初心,希望和他们一起改造旧世界,为了民族兴旺而奋斗。同时也以当年的岁月激励自己和战友。
反问的句式加强了诗人的语气和情感。
讨论: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
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肩负着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
确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讨论: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实结合,既写毛泽东当时眼前的实景,又暗含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你怎么看?
观点一:实景。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在湘江的橘子洲上,不可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而且全国各地秋景也不同。
观点二:虚实结合。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写实,更多的是想象和联想,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不同的内容。词中所写既是湘江之景,也是祖国大地之景;既指自然景,也暗含社会形势。“万类”则包含了所有种种。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总结全诗
拓展补充:诗人是用生命力量克服现实困境的伟人,越是困难,就越是迸发出激烈的人生智慧与豪情。
境遇· 诗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
1929年主张被否决,身患疟疾,面临敌人追捕 一年一度秋风今,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3、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4、明白典故,知晓修辞
5、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领悟鉴赏诗词的方法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