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整体练习教学 习题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整体练习教学 习题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10:58:43

文档简介

(共7张PPT)
第二单元
革命岁月
5t律。长征

基础任务练
,写同實字。
ya
》门
《蚜)
天(涯)海角
d心
温(度
(镀)金
远(渡

下面对《七律·长征》一诗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
A.三军:三个军队。
B.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C.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D.等闲:平常,寻常。
四诗中“万水”和“千山”的代表都有哪些?(B
)
A.越城岭、云崖、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B.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C.乌蒙山、云崖、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D.骑田岭、五岭、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五下列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两场典型的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B.诗中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而且表达了红军战士当时的心理感受。
C.“暖”字有温馨、喜悦之意,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寒”字有冷峻、严酷之意,
表现出战斗的惊心动魄。
D.诗人将“暖”“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一喜一
悲的心理感受。
六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
B.诗中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C.这首诗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得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D.这首诗赞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七朗读并背诵《七律·长征》,再完成练习。
1.这首诗是围绕着“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来写的。
2.诗中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的诗
句:五岭逶迄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查阅相关资料,选择自己最感动的一幅
画面进行简要描绘。
示例:选择“巧渡金沙江”一画。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招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
溅起层层浪花。红军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就靠7只小船从容渡过金沙江,无一伤亡。
Qy阅读拓展练
八阅读《忆秦娥·娄山关》,回答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②,长空 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④,喇叭声咽⑤。
雄关漫道⑤真如铁,而
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⑦,苍山如海,残阳⑧如血。(共11张PPT)

基础任务练
极射荟,读拼背写字。
1.六月的天就是一ù(副》孩子的脸,才还是雨如bG0zi雹子)般重向大追,han ;ian
山涧)流水数起信ing《
沸鹰)浪花,这会儿义是嗜空万三,太阳高X(悬)。
2。进晋察要很据跑riKòu(日寇
》菠五十引上了狼牙山顶峰aidn《棋盘)陀,五
十与数人进行了DùGUK不强)的部争。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
A.抡起(lún)
绷着脸(beng)
B.崎岖(q)
喷不完(pen)
C.沉着(zhu)
晋察冀(j)
D.拧开(ning)
嗖的一声(SoU)
三“绝”字从字形上看,是以刀断丝,本义是“断绝”。下列词语中的“绝”使用的是本义的一项是
B)
A.引上绝路
B.连绵不绝
C.绝地求生
D.书画双绝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待篇。
B.战士们横七竖八地冲向敌人的阵地,奋勇杀敌。
C.我军居高临下,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D.期中考试将要来临,我全神贯注地复习功课。
五“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下列
对这个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B.“砸”这个动作体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雹子”比作“石头”。
D.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六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课文是按照“接受任务一引上绝路一痛击敌人一顶峰歼敌一英勇跳崖”的顺序写的。
B.课文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这种,点面结合的
写法,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
C.课文对五壮士的描写各有侧重,有些是抓住动作,有些则侧重神态。
D.五壮士舍“生”取“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面对死
亡无所畏惧,这是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阅读拓展练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飞夺泸定桥
①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
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②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
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
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
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③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了大雨,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
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共12张PPT)
基础任务练
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盛大的yue bing(
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鲜艳的ai(旗帜)在广场上
空飘扬,当穿着Zhìfú(制服)的解放军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城楼时,全场bàofā
(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之后是tǎnkè(坦克)部队,战车发出I6ngI6ng(隆隆)
的巨响。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擎起(qing)
榴弹(Iiú)》
B.首都(dū)
三更半夜(geng)
C.电钮(niǚ)
瞻仰(zān)
D.姓聂(niè)
日臻完善(Zhen)

与“排山倒海”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C)
A.人山人海
B.一步登天
C.如获至宝
D.惊天动地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直奔”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人们的什么心
情?(D
A.焦急、喜悦
B.急切、喜悦
C.喜悦、激动
D.急切、激动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三十万人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B.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C,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和报纸抛上天去。
D.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六对“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表现了游行队伍声势的浩大。
B.“流去”写出了队伍游行的样子,与前面的“红流”相呼应,用词恰当。
C.“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既指灯笼、火把和礼花把北京城照亮了,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D.“流”字表现了游行队伍行进的速度非常快,体现了群众激动的心情。

将下面的内容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一项是(B)
①宣布成立②升旗鸣炮
③阅兵盛况④群众游行⑤宣读公告
A.①⑤③②④
B.①②⑤③④
C.①③⑤②④
D.①②④⑤③
阅读拓展练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开国大典
段树滋郑振虎
1949年10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几十年来,经过的节日数不胜
数,然而众多的节日,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大,都淡淡地从记忆中飘去,难独“开国大典”使
我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1949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让我们部队参加阅兵仪式。这是代表全国的人民解放军受阅,
任务很光荣,我们很高兴,但训练也很艰苦。七、八、九这3个月,天气很热,炎炎烈日下,进行正
规的、严格的分列式训练,战士们累得汗流浃背,但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大家拼命地练,写决心
书,一定要好好练,练习好。一共12个方队,每个方队由144名指战员组成,动作必须整齐划一。
10000名人员中挑选2000名,条件必须是党员,身材和动作过硬。通过刻苦训练我被选上了,
当时我高兴得真无法形容。9月30日晚上,参加受阅的战士睡不着觉,把钢盔和“三八大盖”擦得
铮(zheng)亮铮亮。(共5张PPT)
根据意思,写同音字。
man
弥(漫)
傲(慢)
(蔓)草
身姿(曼)妙
huT
指(挥)
国(徽)
(辉)煌
落日余(晖)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歼灭(qian)
憧憬(chong)
B.豫皖苏(Wdn)
暴露(Iù)
C.电钮(niǔ)
璀璨(càn)
D.黑魆魆(qU)
牺牲(x)

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D)
A.宏伟的建筑
微弱的火光
B.漆黑的夜空
茂密的树林
C.璀璨的华灯
黑魃魃的围墙
D.热烈的阻击
千钧一发的时刻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B.郝副营长自言自语地对我说:“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C.郝副营长望着漆黑的夜空,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D.在华灯的照耀下,广场上的景色格外美丽。
五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郝副营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照亮战士们前进的路。
B.倘若郝副营长没有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那场围歼战的结果便难以预料。
C.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举动,表明了他不但是伟人,而且是普通的群众。
D.革命前辈虽然身在敌人的魔掌之中,但是心中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六本文以《灯光》为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以《灯光》为题,表明了正是千千万万个“郝副营长”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之光,才最终,点
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B.郝副营长为了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不惜栖牲自己的性命换来胜利,这灯光是生命之光、
胜利之光,所以以《灯光》为题。
C.灯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革命先烈对光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D.本文以《灯光》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赞美。
七联系课文,完成练习。
1.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作者想起了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又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
长,无比钦佩革命先烈为下一代幸福勇于献身的精神。
2.读了本文后,看到灯光时你又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千千万万个像郝副营长一样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共4张PPT)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A.山坳(yòu)警戒(jiè)
B.伪装(wěi)呻吟(yin)
C.蜷腿(juǎn)熄灭()
D.潜伏(qian)千涸(g心)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A.战士们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B.我们约好星期六去游乐园痛痛快快地玩一天。
C.小雨滴打在树叶上响起了毕毕剥剥的声音。
D.任他怎么用力,那颗铁钉依然是纹丝不动。

下面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B)
(1)我们全靠身上的伪装()自己。
(2)消费者协会的任务是(
)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3)每个同学都应该以实际行动(
)班级荣誉。
(4)人民子弟兵深受人民群众的(
)和爱戴。
A.保护爱护拥护掩护
B.掩护保护
爱护拥护
C.保护
拥护爱护
掩护
D.掩护爱护保护
拥护

下列各个句子朗读时采用的语气有误的一项是(D)
A.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都几乎找不到他。(肯定)
B.哎呀!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了!(担心)
C.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难过)
D.“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悲伤)

对“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
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B.“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不忍心看到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是因为盼
望有什么奇迹出现。
C.这句话表现了“我”当时痛苦、矛盾的心理。
D.这句话通过“我”复杂的心理活动烘托邱少云在烈火中难以忍受的痛苦,从侧面反映出邱
少云的顽强精神。
六写颁奖词。
邱少云牺牲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的称号。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
要为他颁发“国际英雄”奖,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多少英雄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留在祖
国的史册上。邱少云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奋勇前进。(共4张PPT)
习作指导二多彩的活动
【审题目】选一选,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1.这篇习作属于(B)的文章。
A.写人
B.记事
C.状物
D.写景
2.本次习作需要你选择一次你参加过的校内外活动写下来,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和你在
活动中的体会。
3.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运用本单元学过的点面结合
的写法,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部分加以描述。
【选内容】下面的材料,哪些可以作为本次习作的主题素材?在合适的材料后面打“/”。
1.星期三下午,六(2)班和六(3)班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
2.周末,我们班和少先队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敬老院慰问老人。
(
3.端午节快到了,我观看了一场龙舟赛。
4.星期天,我和爸爸拿起鱼竿去河边钓鱼。
【列提纲】根据自己所选的活动写提纲。
我要写的活动是跳绳北赛
。根据所写的活动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活动前:踊跃报名、
活动中:
场面热烈,
活动后:感受到团结
训练。
比赛激烈。
力量大。
MMMMMMMW
MMMMMMMMMMMM
面:
大家比赛的场
点:自己和另一位同

学比赛时的场景。
AAAAAAAAAAAA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好词语】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挥汗如(雨)
络绎不(绝)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神采(奕)(奕)
(座)无(虚)席接(踵)而至
人声(喧)闹
沸沸(扬)(扬)手(疾)眼快
载歌载(舞)
欣喜若(狂)一(鼓)作气
奋起直(追)
眉飞(色)舞
【摹句段】读读下面精彩的句段,并学着写一写。
1.拔河比赛开始了,同学们个个气势如牛,憋足了劲儿拉着绳子往后退。可绳子就像故意捣蛋似
的,直挺挺地一动不动。虽然大家的汗珠不断地往下滴,但没有一个人放弃。(对“面”的描写)
2.听见哨响,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大步向前迈去。小军和小飞尤其卖力,但还没到终点,他俩就摔
倒在地,引得大伙儿哈哈大笑。(点面结合,描写场面)
我也能运用上面的描写方法写一写同学的表现。
示例:下午,同学们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大家的积极性可高啦!看!丽丽在认真地帮一
位奶奶擦脸;小飞在几个爷爷面前卖力地表演舞路,逗得爷爷们哈哈大笑。(共4张PPT)
语文园地二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再完成练习。
1.描写场面时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如《狼牙山五壮土》描写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
人的场面时,既从整体写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场景,是“面”的描写,又具体描写了每一位
战士的表现,是“点”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2.请你运用这种写法把清晨公园里人们锻炼的场面描写补充完整。
晨光中的公园,鸟语花香,歌声悠扬,到处是人们锻炼的身影,赵大爷优雅地打着太
校拳,张大妈和她的舞伴跟着音乐带动地跳着广场舞。
二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完成练习。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第②句中加点词反复运用有哪些好处?(ABC)(多选)
①三十万人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②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A.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B.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感情。
C.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
D.增加语言的丰富性。
2。
期察翅舟十八亏航天员的摄的这组照片,仿照例句,圳点的阅并写句子。
列:那翼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变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深,使我燕懇高歌一时,表达我满心的嘴快。
太空是那么深沉,地球是那么迷人,我多想赞美这神秋的
三写人物说话时,可以用跟“说”有关的词语代替。(所填词语不能重复)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天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忍不住(赞叹):“真美啊!”突然,我一不
小心踩到了一位爷爷的脚,“对不起!”我连忙(道款)。爷爷摇了摇头,微笑着(回答):“没
关系,你也不是故意的,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天色渐暗,小伙伴约我去他家吃饭,我怕妈妈
担心,便(谢绝)了他的邀请。

根据情境,用名言警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1.郝副营长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我们
可以用三国时期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来缅怀他。
2.老祖宗留下的大好河山,怎能轻易让给别人?准敢侵占一尺一寸,我们就要跟他死战到底。这
就是“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3.诗人陆游一直心怀天下,即使自己官位低微,也在心里忧国忧民,希望在有机会时一展心中抱
负。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共11张PPT)
阅读素养提升二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红军战士血染百丈岩
①1936年10月的一天,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120余人,
从连江、罗源一带山区转战宁德,来到宁德虎贝乡东源村。
②这里山高林密、群峰环抱,中间低凹如碗,错落几十座低矮的土屋,居住着40多户贫苦农
家。部队抵达这个根据地小山村时,正值中午时分,寂静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村民们奔走相
告,欢呼雀跃地迎接红军的到来,并热情帮助部队生火做饭。
③突然间,“啪!啪!”几声刺耳的枪声划破山谷的宁静。哨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国民党
保安队已从桥头方向悄悄向我驻地进袭!”“敌情不明,不打无把握之战,撤!”阮英平下达了命令。
部队迅速地从东源村后门山一条通往霍童镇桃花溪的小路撤退。部队刚抵山岔路口,又冒出一
股敌人。原来,敌人在探明我部队驻地后,立即派出保安团3个连的兵力,分别从桥头、桃花溪、
林口三个方向包抄过来,企图把红军部队一网打尽。
④激烈的战斗打响了。从桃花溪方向来的敌人刚和红军交火,来自桥头的敌人也向我方猛
烈开枪射击,密集的子弹从头顶飞掠而过,发出一串串清脆响声。敌军在机枪的掩护下,一次又
一次疯狂地向红军发起进攻。尽管红军战士骁勇善战,但敌人太多了,这样面对面作战,只会造
成更大的伤亡。阮英平果断地下令:“撤!快向后山撤!”战士们向百丈岩方向且战且退,寻找突
围机会。当红军撤到第二个小山包时,敌人再次蜂拥而上,来势异常凶猛。危急关头,阮英平立
刻作出决定:分出小股兵力突击抢占东源村百丈岩制高点,居高临下吸引敌人火力,掩护主力部
队突围。于是二支队队长阮吴润率领20多名战士奋勇突进。战士们像猛虎似的向崖顶冲去,在
靠近百丈岩时,岩顶上突然泻下了密集的子弹,几位战士当即中弹,其余战士则被猛烈的火力压
在岩石下。原来,狡猾的敌人调遣了一个排的兵力埋伏在隐蔽处,等红军撤到这里,就与山下几
路追兵一起夹攻。
⑤情况万分危急,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岩顶敌人,我军将处于四面受敌的绝境。阮吴润奋
不顾身,一手紧握手枪一手挥舞大刀,怒吼一声:“同志们,跟我上!”刹时,20多名战士紧跟着支队
长像离弦之箭一样,霍地跃起,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岩顶。勇士们的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在
敌群中开花。子弹打光了,英勇的战士插上刺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有的紧握枪托对着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