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4:2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新课导入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什么是文明?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判断“文明” 的标志有哪些?
(1)物质文明的标准: 金属工具
(2)政治文明的标准: 国家出现
(3)精神文明的标准: 文字出现
(4)考古学上的标准: 城市出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
早期国家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商和西周
从部落到国家
巩固练习
01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概念阐释
是指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石器时代:
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旧石器井时代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学会使用火
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
元谋人生活复原图
这一时期人类生活有何特征?
(1)从事渔猎和采集
(2)过着群居生活
(3)已经学会用火
旧石器时代有哪些典型遗址?分布有何规律?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典型遗址?分布有何规律?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黄河中游,彩绘陶器,主要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蛋壳陶器
红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辽河上游,出土精美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前,长江下游,出土精美玉器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变化
1.母系氏族社会: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进入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特点:①生产力水平低下;②母系血缘为纽带;③财产归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④妇女财产支配权大于男子。
进入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特点: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②父系血缘为纽带;③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④形成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2.父系氏族社会: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变化
农耕
畜牧
劳动生产率提高
阶级
国家
文字
城市
剩余
产品
生产力
文明
私有制
贫富差距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分工
管理、文化创造
农业、手工业
交换、贸易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社会形态
采集
渔猎
生产
关系
社会分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02
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燧(suì)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 “结
绳 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一、三皇五帝
2.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统一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3.尧舜禹“禅让”传说
“禅让”
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标准一般为传贤。
4.“万邦”时代
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考古学证明,尧舜时期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二、夏朝的建立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首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统治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禹建桀亡
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很有可能)
国家治理:
最高统治者 夏王,启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 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 聚族而居,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经济文化 以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手工业
夏朝历法《夏小正》
二、夏朝的建立
(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地带是宫殿所在地,还发现了宫城城墙,这些可以表明社会财富的集中和权力中心的形成。遗址出土了青铜器,有鼎、爵等礼器和刀、戈等兵器,此外还出土了玉器等象征王权的礼器。
——摘自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出现城和宫殿
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
礼器的使用
礼制的初步形成
史学存疑:夏朝真的存在吗?
二重证据法: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
——王国维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寻找夏朝》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03
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概况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
特点 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实质 方国联盟
独立性
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1.内外服制
松散性
2.职官制度
一、商朝的建立
商代的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史记》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神秘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内外服制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
一、商朝的建立
3.甲骨文、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史料实证的方法: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互相印证
二、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京
1.分封制
(2)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1)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4)诸侯的权力: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独立权,
可进行再分封,如建立武装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西周的建立
1.分封制
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③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经济交流。
局限: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许倬云《西周史》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二、西周的建立
2.宗法制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秩序。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二、西周的建立
3.礼乐制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
天子九鼎八簋[ guǐ],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礼仪规范贵族身份地位,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关系?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是一种权力认同制度。
三、商周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国王私有,不能随意买卖
②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耕种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②养蚕缫丝技术,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贵族占,村民集体耕作,收获归贵族
村社份田收获获归自己;土地使用无所有权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四、商周思想文化
文化
思想
①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字
②青铜文化: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①殷人事鬼神
②周人敬天保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总结:早期国家的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1)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神秘色彩
(2)血缘与权力、等级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尚未集权
(4)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1)青铜时代;(2)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国家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
(1)形成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2)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3)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华夏认同心理(华夏意识,炎黄子孙)
(4)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5)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04
巩固练习
解析:材料提到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与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在炊具上有共性,但又存在差异。据此可知文明在孕育发展中具有共通之处,故选C项。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A项;距今8000-7 15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发现无法证明父系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排除D项。
1.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第二、第三期遗存的年代为距今8000—7150年,与时代相近的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相比,两者均以筒形罐为主要炊器,但其陶器组合不同,筒形罐的形制与纹饰差别也较大。据此可知( )
A.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B.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C.文明在孕育发展中具有共通之处 D.父系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
解析:材料仅仅言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排除A项。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出现了天文建筑,但无法证明当时天文学十分发达,更何况当时处于较低生产力水平,排除C项。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晚期,众多考古发现并证明,这一时期已出现了权贵阶层和明显的阶级分化,材料中所示的宫殿、天文等建筑和礼器等表明,龙山文化时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已从部落逐步发展到国家的趋势,故选D项。故选:D。
2.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D
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
解析:由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有的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天下,说明当时禅让制仍有较大的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也说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排除A:《史记·夏本纪》与《战国策》中关于启继位的说法不同,可能与获取的信息、撰写者的立场不同有关,材料并非强调历史久远难以形成统一定论。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记载,没有强调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排除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材料主旨并非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4.有学者认为,华夏王朝文明的开启就在二里头时代,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它在内部高度发展的同时,向四围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显然,更大范围的这种文化的远播,不是靠军事推进和暴力输出,而是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二里头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形成期 B.中国王朝不借助于武力征服实现统一
C.“中国”是地域与文化结合的复合概念 D.华夏文明明显优越于周边的其他文明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它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向四周发射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可得“中国”是地域与文化结合的复合概念,故选C项;材料说明华夏王朝文明的开启在二里头时代,而非二里头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形成期,排除A项;“不是靠军事推进和暴力输出,而是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说明材料只是强调二里头文化的价值中,文化软实力相比军事征服更有价值,而且后世的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在统一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军事征服,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程度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体现优越性,排除D项。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相对于商代而言,王臣在身心方面都成了王的附庸,且还要在王死后配享先王,这些信息表明西周强化了君臣的附属关系,A项正确;材料主要从政治隶属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周王在政治上的强化,而未体现重建信仰体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王臣配享先王不是为了提升王臣的政治地位,而是为了强化周王对王臣的政治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与商代相比,西周王臣在身心两方面都变成了王的附庸,只能向唯一的君主倾注全部身心而“付畀余一人”。且在王本人身死升天后,后于王去世的亲属与其近臣也须作为“袝”配享先王,意即登天服侍。西周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君臣的附属关系 B.重建了周人的信仰体系
C.延续了部族的宗法观念 D.提升了王臣的政治地位
A
6.西周时期,诸侯朝觐天子时需采用最高等级的玉礼器七寸璧琮作为信物,诸侯之间来往则只需要六寸玉礼器即可。诸侯和别国使者来往时,使者的玉礼器应比国君的爵位降一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
A.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B.官僚政治制度上下等级森严
C.宗法制基本原则遭到破坏 D.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D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朝觐天子时需采用最高等级的玉礼器七寸壁琮作为信物,诸侯之间来往则只需要六寸玉礼器即可。诸侯和别国使者来往时,使者的玉礼器比国君的爵位降一等”可知,西周时期玉礼器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说明西周时期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与维护,D项正确;西周时期的政治具有王权和神权结合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这一特点,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官僚政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重视等级秩序的构建,宗法制基本原则遭到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解析:根据“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等信息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形成了自己封国的民众,与周天子的联系逐步削弱,说明封国有一定的自身地缘政治的性质,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一个诸侯国,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纷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说明失去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诸侯国的状况,体现不出挑战王室,排除D项。故选B项。
7.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B
材料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摘自《尚书·周书·多士》
材料二: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摘编自三民书局《历史》
材料三: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
——摘编自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1)材料一中的“殷”是指哪一个朝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甲骨文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3)这三则材料分别呈现了夏史或者夏世系是否可信的论点。这三则材料中,哪些认为夏史或者夏世系大致可信,哪些对夏史或者夏世系抱持怀疑态度?他们评断的依据各是什么?
答案:(1)朝代:商代。
原因:夏代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反抗。
(2)内容: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出现夏史的记载。
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解析:(1)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通常指的是殷商。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夏桀的暴政。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认为可信,根据商代典籍记载判断,夏史可信;材料二认为可信,甲骨文与《史记》相互印证(或《史记》可靠,夏史可信);材料三持怀疑态度,甲骨文中无夏史记载,商后700年才有出现夏史记载。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