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ǎn),不得休息。”
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
战国后期统一思想已经萌发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秦的统一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朝的暴政
巩固练习
01
秦的统一
一、统一的条件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血缘分封 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 群雄兼并
公元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根据以上信息概括秦朝统一的条件?
一、统一的条件
(3)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6)军事策略: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合纵连横)
函
谷
关
大
散
关
武关
萧关
关中
二、统一的过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掉东方六国亚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灵渠、设南海、象郡)
灭六国
征南越
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设夜郎、桂林郡)
控西南
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击匈奴
三、秦的政治制度
我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
1.皇帝制度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
左才阳陵
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本质:君主专制
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
皇位世袭
三、秦的政治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监察)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事(虚设)
皇帝侍卫首领
皇宫卫戍司令
掌皇帝的舆服车马
皇室事务
司法刑狱
赋税征收管理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丞
相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执掌中央和宫廷各项要务
特点:
(1)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2)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3)家国不分,家国同治
官僚政治
家国同治
皇权中心
家政、国政不做区分,职责重叠缺漏,表明帝国中枢权力机构尚未成熟和完善。
三、秦的政治制度
3.地方行政制度官制——郡县制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丞(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县
县令(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乡
三老(教化)
啬夫/有秩
(听讼、赋税)
游徼(贼盗)
(1)演变: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
①地方官制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命考核,不得世袭。
(3)影响: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任命选拔)取代贵族政治(血缘世袭)的重要标志。
(2)特点:
三、秦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不 同 点 划分标准
官员任免
官员权力
与中央关系
性质
历史影响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为巩固统治产生过积极作用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为划分基础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有封地,高度自治
无封地,只有俸禄,权力有限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官僚政治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贵族政治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三、秦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中央
皇帝
地方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皇帝至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国家行政管理形式。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四、秦的经济文化措施
车同轨:
车子两轮间的距离统一为6尺
书同文:
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
统一货币:
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统一度量衡
五、其他措施
修驰道、直道
驰
道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秦驰道主要用于交通,方便皇帝出巡,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而秦直道用途主要是军事作用,从亲代云阳通往九原郡,作为运兵通道。
二、统一的意义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濒南海
西至临洮
、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为历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民族国家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3)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统一的意义
02
秦朝的暴政
一、秦的暴政
秦始皇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秦的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
·北伐匈奴,征调30万男丁,
·修筑长城,征用40万民夫,
·戍守边境,率30万民众常驻河南地,
·秦始皇陵,动用徭役、刑徒70多万人,修筑30多年,
·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动用100多万劳力,
·秦直道,动用数10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
秦朝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03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一批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增强起义军的号召力、凝聚力
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秦的灭亡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强大。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军挺进关中,秦王子婴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04
巩固练习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修建了通往西南的道路,这有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A项正确;南方越族地区在东南,排除B项;北方匈奴在北方,与西南道路无关,排除C项;西域地区在西北,排除D项。故选A项。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从今天四川宜宾到云南昭通的“五尺道”,后世在“五尺道”的基础上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秦始皇修筑“五尺道”的意图是( )
A.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B.征服南方越族地区
C.防范北方匈奴进攻 D.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A
解析: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反映了国家对社会基层控制力和国家组织力的强大,故选A项;迁徙天下富豪到咸阳意在削弱反秦势力,巩固秦朝统治,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表明这些举措并未能使秦王朝统治长治久安,排除C项;D项区域间联系表述错误,排除D项。
2.秦始皇统一后,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将全国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征发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B.意在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
C.使统一多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
3.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意图 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C
解析:根据材料“实施以秦朝的都咸阳为中心”、“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交通建设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项,材料都没有涉及法律制度对秦朝交通建设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交通建设主要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4.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A
解析: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解析:本题考查秦兵马俑。材料“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说明了秦兵马俑从个体上来说注重写实,从总体上看,体现的是秦统一天下的磅礴气势,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实用性的特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民本意识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
5.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D
6.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A
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秦末农民起义。选择A: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上的统合,因此与关中秦地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一直处于秦统治下的关中地区“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排除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无法解释材料中东方六国参差不齐的反秦表现。排除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与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无直接关联。排除D:材料未体现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
(注:六合:天地四方。天启:天生,天授。收兵铸金人:收尽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
材料二:(在平定六国的当年,围绕着以何种体制统治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土这一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过一场讨论。)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重大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
(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的“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何术?李斯力推此术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此术推行全国。请问此术的推行意义何在?
答案:(1)业绩: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形象: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大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舍我其谁……
(2)郡县制。
理由:①分封制传至后世,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周天子无力禁止,导致天下大乱。②实行郡县制后,对诸子功臣用公家赋税重重赏赐可以很容易控制地方。
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