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4: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新课导入
海昏侯墓以数量惊人的“金器堆”轰动一时,被称为“黄金大墓”。墓地出土了金饼385枚、马蹄金50枚、麟趾金25枚,另外还有金板20块,总重量超过120公斤,纯度达到99%。
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是中国汉墓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发现,是西方眼中西汉作为“多金王朝”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和社会的富足。
——中国网·文化中国
——图片来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 民 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东汉的兴衰
西汉的强盛
两汉的文化
巩固练习
05
01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和汉初政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刘邦)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背景:
汉初,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破坏;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措施:
遵奉黄老无为私学,“与民休息”
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也叫黄老学说,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既重视黄帝的治身之道,同时提倡老子无为的治国之道。其中,政治主张体现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指的是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无为≠无所作为
=不妄为=顺天而为,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1.西汉初建:
一、西汉的建立和汉初政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务农;
号召奴婢回归本土,免为庶人;
弱末强本,减免田租,十五税一;
减免徭役兵役,废除肉刑,减轻刑罚。
增加劳力
减轻负担
致力生产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2.文景之治:
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郡国并行制
汉承秦制
汉初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有所损益
地方行政制度采用郡县和分封并行制
郡国二制并行: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在位君主 措施 影响
汉高祖 先: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 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后:分封一批同姓诸侯王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 削减诸侯国封地 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
汉初异姓诸侯国
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的表现
02
西汉的强盛
一、内忧外患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偃》
丞相(田蚡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淮书》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 平准书》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 董仲舒传》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
——《史记·匈奴列传》
①诸侯王仍然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
③地方豪强势力过大,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⑥边境不宁,匈奴入侵,威胁国家安全
内忧外患
思考: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汉武帝
②丞相专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④富商坐大,影响国家税收,不利国民
⑤思想各异,不利社会秩序稳定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强化
(1)颁布“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由皇帝制定封号,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天子……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史记》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至于哀、平之际……势与富室亡异。
——《汉书》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王国势力过大问题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强化
(2)“中外朝”
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官僚体系
中朝:由皇帝的亲信、侍从、秘书等宫廷机构组成
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作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丞相专权问题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强化
(酷吏义纵)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酷吏王温舒)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史记·酷吏列传》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和控制
特点:品秩不高,但以卑临尊,位卑权重
功能: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任用酷吏”
打击豪强和游侠
依仗财力结党营私的豪强
义气相标榜的游侠
扰乱社会治安,威胁统治秩序
(3)刺史制度
地方豪强问题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强化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
标准:德才,孝廉
途径:乡举里选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授官。
察举制
“孝”“廉”实际上是与儒家思想相适应的一种选官制度,被推举者一般都要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
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选举不实问题严重
评价:冲破了贵族世袭制的藩篱,使下层人士有了进入国家管理层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队伍素质
(4)察举制
加强君主权力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垄断
(1)币制改革
汉五铢钱范
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盐铁官营
元狩五年,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铁官,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由中央太农令统一管理。
(3)抑制工商业: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4)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均输:设均输官,将郡国充裕的物资运到所需地贩卖。
平准:设平准官,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3.思想独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
设立五经博士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熄灭,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新儒学”
汉武帝为何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的新儒学
大一统——思想统一,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
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政治大一统
意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4.开疆拓土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卫青和霍去病
河西四郡
(1)北击匈奴
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4.开疆拓土
(2)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第一次: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凿空”)
第二次: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金、银、漆器
丝绸
瓷器
茶叶
各种宗教
珠宝
皮货
药材
“一带一路”
香料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4.开疆拓土
(3)边疆治理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更加有效
汉武帝执政时期,防止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扩大了统治域,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王朝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03
东汉的兴衰
一、西汉的灭亡与新朝的建立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
经济
外戚干政
官员贪腐
土地兼并
农民流离
豪强坐大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王莽(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一、西汉的灭亡与新朝的建立
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目的
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内容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①恢复井田制,土地国有;
②屡次改革币制,小钱换大钱;
③五均六莞,官商垄断经济;
④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和行政区划
结果
灭亡
“王莽改制”
“一味慕古,不切实际”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每个大钱不到五铢钱的两个半重却要当50个五铢钱使用
公元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二、光武中兴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刘秀
措施 目的(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刘秀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推行一系列措施,政治上集权治官,经济上重民生,思想上重儒学,实现“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衰亡
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1)原因:
①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宫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评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过程
①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称“黄巾军”。
②黄中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越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04
两汉的文化
一、史学
《史记》
(1)作者:司马迁(西汉)
(2)体例:纪传体通史
(3)内容: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4)特点: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1)作者:班固(东汉)
(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内容: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的史事。
二、文学
汉赋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代表作:司马相如《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乐府诗
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代表作:汉代《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五言诗
流行于东汉,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二、科技成就
类型 著作或成就 人物 时期 意义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间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东汉 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张仲景被誉为“医圣”。
麻沸散 华佗 从植物中提取、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
化学 改进造纸术 蔡伦 东汉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
数学 《周髀算经》 西汉 记载了用杆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界乃至世界数学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天文学 《灵宪》 张衡 东汉
候风地动仪 测验地震方位。
农学 《汜胜之书》 氾胜之 西汉
《四民月令》 崔寔 东汉
05
巩固练习
解析:豪强地主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影响国家商品市场,对于国家不利,因此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打击豪强,D项正确;西汉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西汉王朝的衰亡不是因为豪强掌握国家命脉,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现象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西汉前期,一些豪强富商通过手中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垄断国家的经济命脉,囤积居奇,操纵市场,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这一现象( )
A.促使汉武帝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C.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 D.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D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开放铸币权,但是规定铸币必须符合规范且统一标准,这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故C项正确;允许民间铸钱有助于壮大富商大贾的势力,故排除A项;开放铸币权并不等同于轻徭薄赋,故排除B项;地方拥有铸币权,这将增强地方的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故选择C项。
2.汉文帝即位后允许臣民“得雇租铸铜锡为钱”,开放铸币权。同时,朝廷要求铸币必须按国家规范来,“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这些措施( )
A.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B.践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D.抑制了王国势力的兴起
C
3.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叛乱之大最初动摇了汉景帝削藩的决心,汉景帝为了挽回局面杀掉了晁错,但是吴楚叛军仍然不肯撤军,最终由于梁城的坚守和名将周亚夫的出色指挥,中央军才在三个月后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事件( )
A.影响了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 B.暴露了君主制度的虚伪本质
C.维持了汉朝政权的持续稳定 D.埋下了军阀割据的严重隐患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暴露了中央与地方诸侯王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之后的汉武帝为解决地方的“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A项正确;七国之乱确实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权力斗争的问题,但将其直接归结为君主制度虚伪本质的暴露可能过于片面,排除B项;“维持了汉朝政权的持续稳定”夸大了平定“七国之乱”的作用,排除C项;汉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导致了后来的军阀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
4.汉初经济凋敝,汉高祖刘邦“令民铸钱”。汉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据此可知,汉朝货币政策( )
A.意在改变经济凋敝的局面 B.迎合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
C.随国家经济需要适时调整 D.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
C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刘邦允许民间铸钱,以致汉文帝时地方诸侯富比天子,汉武帝时禁止地方铸钱以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见,汉朝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故选C项;A项只符合刘邦时期的局势,故排除A项;B项只符合汉武帝时期的局势,故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政策只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之一,D项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D项。
解析:考查汉朝边疆治理及丝路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通过军事力量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并建立了控制西域的军镇要塞,为丝绸之路开通和中西方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军事保障,故B项正确。汉初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故排除C项;D项表述“确保了”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B
6.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令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 D.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力弱化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力下降,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A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项。
7.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C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群人在地方郡县拥有各种特权,身份显贵,广占土地,拥有私人武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故C项正确。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把持朝政,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不是在地方郡县,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边疆地区动荡不安,D项错误。
材料一:汉代豪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起初,他们是民中之“豪”,首先强在其财势,“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大量田产,“与民争利天下”;其次强在族势,“汉代豪强往往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大宗族”,“雄张闾里”,成为离心力量,他们还恃财“买复”,享受免役特权。高祖刘邦与功臣列侯们推行“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等打击豪强的政策。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政策。
材料二: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贵族爵。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一些豪强通过军功、裙带关系、世传经学而受封为列侯,成为豪强在“庙堂”中的代理人。在联合镇压了黄巾起义后,上层列侯纷纷抛弃中央的荣位虚职,积极攫取州郡牧守的职位,企图割据一方;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以上均摘编自秦铁柱《汉代列侯与豪强关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抑制豪强势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代列侯与豪强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1)原因:豪强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限制商人活动;加强中央集权。
(2)变化:列侯逐渐成为豪强。
影响:地方割据势力壮大,东汉名存实亡。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成为离心力量”可分析出豪强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措施:根据材料“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分析出限制商人活动;根据材料“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可分析出加强中央集权。
(2)变化:根据材料“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可分析出列侯逐渐成为豪强。影响:根据材料“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可分析出地方割据势力壮大,东汉名存实亡。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