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标要求: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目录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
与社会生活
巩固练习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经济
1.生产: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食物
工具
劳作方式
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木、骨、石等材料制作
采集和渔猎
2.生活方式:
迁徙群居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使用骨针,兽皮作衣
渔猎采集(不断迁移)
学会用火
群居生活
审美意识
女性抚育后代并采集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
3.社会地位:
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
②生产工具:木、骨、石
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
④取暖方式:用火
农耕、畜牧
定居、聚落
磨制石器
用火
农业出现,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大约1万年前)
二、食物生产阶段(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1.农业出现的原因:
农业革命:在距今大约1.1万年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1)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2)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革新为原始农业的产生作了准备。
(3)人类数量增多,食物来源不足。
材料: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蛖(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淮南子 修务训》
材料: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 号》
二、食物生产阶段(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2.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表现: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东亚
中美洲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马铃薯
粟(黄河中上游)
水稻(长江中下游)
距今约9000年前,绵羊、山羊、牛
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猪、狗
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骆马、羊驼、火鸡
多元中心
独立发展
具有多样性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定居和聚落的形成
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天文图像彩陶
《夏小正》
古埃及太阳历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分析四大古代农耕文明兴起的条件/共性
①位于大河流域,农业灌溉便利、土壤肥沃。②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 ③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一、古巴比伦
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玄武岩石柱
新月沃地农耕示意图
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2)社会生活: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二、古代埃及
埃及气候干旱,但是尼罗河纵贯埃及南北全境,当地人们通过利用尼罗河的水土资源发展农业,种植大麦、小麦、亚麻、橄榄、葡萄等作物,饲养绵羊和山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埃及文明。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等。
(2)社会生活:土地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向你致敬,尼罗河,你来自大地,孕育了埃及!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追随者歌唱!
——古埃及诗歌
三、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3)经济政策:
(秦以后)重农抑商
(2)耕作方式:
(商和西周)集体耕作(土地国有)
(战国以来)小农经济
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铁犁牛耕的应用(根本)
特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耕作技术:
国家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龙首渠)
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隋唐)
四、古代希腊
公元前6世纪的陶器上绘有橄榄、葡萄收获图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食物生产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社会生活:
①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②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五、古代罗马
土地贵族已经能够通过接管国有地产以及购买小农的土地发展成大地产(即大庄园)。大地主依靠奴隶和承租人的劳动,并常常集中种植、养殖商品作物,比如种植赖以酿酒的葡萄树,用以榨油的橄榄树和饲养产羊毛的绵羊等。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社会生活:古罗马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陶器上绘有葡萄酒
六、古代美洲
(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印第安人农耕图
墨西哥浮动园地图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阿兹特克“浮动园地”:在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甚至每年从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
地区 农耕 畜牧业 社会生活
亚洲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猪 《汉谟拉比法典》规范农业生产
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粟、水稻、豆、麻、黍 猪、马、牛、羊、鸡、狗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南亚恒河流域(古印度) 小麦、水稻、棉花 马、骆驼 种姓制度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大麦、小麦、亚麻、橄榄、葡萄 绵羊、山羊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太阳崇拜、金字塔
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 大麦、小麦、橄榄、葡萄 谷物与蔬菜轮作
逐渐形成奴隶制大庄园
中美洲:阿兹特克 玉米、甘薯、马铃薯 火鸡、羊驼 “浮动园地”
生产关系的
变化
一、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农业的产生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中;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恩格斯描述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末期。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二、私有财产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
巩固练习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冶炼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A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不断发展,BC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 )
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
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耶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文明出现的三大要素是金属、文字、城市,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模式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十分丰盛,包括大麦粥、鸽肉、鹌鹑肉、小麦面包、水果等。这些祭品的原料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答案:D
解析: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丧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并不等同,排除B项;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项。
5.下图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一方汉代画像砖,左侧为一酒肆,酒肆内一人右手持一量器,左手伸出,作售卖状,酒肆前一人伸手作接物状,当为沽酒者。其右侧又有一人肩荷二壶,作奔走状。这从侧面反映了四川地区( )
A.酿酒行业高度发达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C.农耕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经济全国领先
答案:C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石中描绘的专门卖酒的酒肆和售酒、沽酒的场面,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较为繁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项正确; “高度发达”说法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进行比较,故“全国领先”不能从图片信息中得出,排除D项。 故选C项。
6.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土地归法老所有,仅把土地租给占有者;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承认土地私有;中国曾经推行井田制,名义国有,实质为天子私有;希腊的土地多被贵族占有。据此可知各文明古国( )
A.推行土地私有制 B.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一致
C.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 D.土地多样性导致政治的多元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各文明古国有不同的土地制度,即强调了土地制度具有多样性,C项符合题意,正确;古代埃及并没有推行土地私有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土地用益权与所有权不一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各文明古国政治多元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多山少平原,这使得该地区食物生产中葡萄酒和橄榄油占据重要地位,B项正确;古希腊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但商业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D项错在“遍及”,如斯巴达是典型的寡头政体,排除D项。
8.古希腊人经常遇到人多地少的挑战,这迫使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海外移民,一方面因地制宜,利用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工商业;而生活在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为解决人地矛盾则发明了“浮动园地”。上述史实可以说明( )
A.古代不同文明都封闭独立发展
B.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C.两地文明农耕经济都较为发达
D.自然环境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希腊人和阿族特克人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矛盾,他们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式,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B项正确;古代文明并非完全封闭独立发展,排除A项;古希腊农耕经济并不发达,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严重威胁,排除D项。故选B项。
9.公元前4世纪中叶罗马出现了重铜钱。公元前268年开始铸造银币,单位是第那流斯,具有贮存携带、流通、保值等功能。之后,凡外邦商人抵达古罗马本土,就要把他们本国的铸币兑换成罗马的第那流斯银币才能使用。这说明当时的罗马( )
A.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B.商业经济较为繁荣
C.商品交易程序规范 D.远洋贸易极为兴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公元前268年开始铸造银币,单位是第那流斯,具有贮存携带、流通、保值等功能……”,可以看出由原来的重铜钱发展为银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罗马对外商的相关规定,不是严格控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外商来古罗马必须兑换相应的货币,涉及的是规定,不是程序,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远洋贸易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0.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是玛雅人精神世界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玛雅人对雨水、雷电等自然现象也进行了神化。恰克作为雨、风暴、闪电和雷之神常出现在浮雕容器的纹饰上……一件陶罐上,恰克和玉米神站在象征地下世界的水中,为玉米神的重生做准备。材料反映了( )
A.玛雅人利用改造自然 B.美洲生产力水平较低
C.玛雅人重视农业生产 D.玛雅人崇尚多神崇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玛雅人对雨水、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神话”“为玉米糁的重生做准备”等可以看出雨水、雷电等自然现象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体现出玛雅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故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美洲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也没有涉及玛雅人改造自然,排除A、B;材料中提到玛雅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并对自然现象进行神话,强调的是自然力量,排除D。
11.男性逐渐成为更多的劳动方式的主宰者,除了承担传统的外出狩猎、捕捞等活动外,还必须在农业种植及畜牧圈养上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体现出( )
A.男性经济地位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B.男性主要从事种植业
C.国家已经产生,男性占据主导地位 D.农业与畜牧业已分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男性从事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要从事外出狩猎、捕捞等活动,还要从事农业种植及畜牧圈养活动,可见男性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项正确。B项“主要从事种植业”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由材料不能得出国家的产生,C项排除。D项片面,排除。
12.《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私有制的产生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国家的逐步建立 D.世袭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故选A项;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是“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家的逐步建立和世袭制的形成也是私有制产生的结果,排除C、D两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