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4: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新课导入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
五代十国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隋朝兴亡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巩固练习
01
隋朝兴亡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实现统一具备因素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
突厥求和,北方边境相对安全
隋准备充分,陈政治腐败
公元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
公元581年,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
公元589年,杨广灭南陈,结束南北分裂
二、隋的统治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
官仓
义仓
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作粮食储积和转运
供救济之需
隋文帝
“开皇之治”
现已探出粮窖287座,其中最大的窖,窖口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窖,窖口也有8米左右,深6米左右。
(1)广设仓库:
二、隋的统治
(2)兴建洛阳城: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每月用工200万人。又造显仁宫,发江南奇材异石至洛阳,迁全国大商贾数万家,充实洛阳。又开凿通济渠和周围二百里的西苑。次年,洛阳修建完工。
长安:地处西部,交通不便
粮食运输困难
洛阳:中原之地,漕运便利
便于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
二、隋的统治
(3)开凿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起止点: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
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目的:沟通江南、中原与燕、赵、辽等军事重地
作用:贯通南北,对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经济地区
政治中心
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于慎行《谷山笔麈》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隋书·炀帝纪上》
三、隋朝灭亡
隋灭亡的原因
①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②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劳民伤财
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隋的灭亡
隋末发生大规模起义
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
穷兵黩武、滥用民力
超过社会承受力上限
灭亡
0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末,留守太原的隋朝贵族李渊趁机起兵。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
二、唐朝的繁荣——政治
1.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贞观政要》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重视科考
(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
经济: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户口数增长。
政治:前期曾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后期知人善任。
军事:收复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
文化: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二、唐朝的繁荣——政治
3.开元盛世
唐玄宗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沙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安定政局起很大作用。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
发展生产,商业繁茂,社会安定。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二、唐朝的繁荣——政治
二、唐朝的繁荣——经济
1.农业
江南农民改进的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灌溉技术发展,出现筒车。
2.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制瓷业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两大品系。
商业:货币流通,出现金融机构(柜坊、飞钱)。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二、唐朝的繁荣——经济
京城长安是这些及其他一些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他们是作为商人、使节和雇佣军来到中国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
跨越千年的温柔——唐代蜀锦
国际性大都市
三、唐朝的繁荣——民族交融
1.方式和特点
根据教材33-34页内容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
民族 地区 措施、政策、重要事迹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藏族(吐蕃)
靺鞨
西北
北部
西南
东北
唐朝反击并消灭东突厥,草原各族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后叛唐自立,为回纥所灭。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回纥灭东突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政权瓦解,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建唐蕃会盟碑。
靺鞨首领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
北部
唐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1)政策开明 (2)措施灵活
(3)方式多样 (4)以和为主
(5)因俗而治
三、唐朝的繁荣——民族交融
2.影响
军事征伐
册封
和亲
设置机构
南诏
会盟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唐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共23次,唐高祖的19个女儿近半数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
——张岂之《中国古代史十五讲》
(1)有利于民族交融;
(2)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
(3)促进边疆的开发;
(4)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5)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推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职贡图》
从历史大势看:
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
人心思定,分裂→统一
从唐朝统治看: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军事:
(5)民族关系:
(6)群众:
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开创并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改革兵制、对外节制用兵;
政策开明,民族交流、对外交流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忆昔(其二)
杜甫 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三、唐朝的繁荣——探因
0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收),逐渐发展为割据势力。
一、安史之乱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志第四十兵》
1.背景
安禄山
(1)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2)军事失当:节度使专权;外重内轻
(3)政治腐败: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杨贵妃
一、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历时8年。763年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2.过程
(1)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2)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3.影响
一、安史之乱
4.藩镇割据
由来
权力
影响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
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2)经济上拥有财权;
(3)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概念: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1)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削弱中央集权,削弱唐朝统治。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3)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收入;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又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黄巢起义
1.唐朝的衰落
宦官专权
玄宗:宠信高力士
代宗: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先后典掌禁军
德宗: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
宪宗:宦官出任枢密使,参与机要。“四贵”
危害:广占良田、大兴园宅、勒索百姓,卖官鬻爵。
牛李党争
(牛僧孺、李宗闵)
(李德裕)
牛党
李党
科举出身,
庶族地主
门荫出身,
世家大族
vs


选官
科举取士
门荫取士
藩镇
姑息迁就
武力征伐
危害: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压对方。
二、黄巢起义
2.唐朝的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
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三、五代十国
周世宗柴荣
921-959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五代十国陷入了短暂的分裂时期;
但经过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又出现统一的趋势。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04
巩固练习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并制定纳税标准”可以推知这些做法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并稳定政府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中的“大索貌阅法”、“输籍之法”并未阻碍小农经济的有序发展,反而对小农经济有一定保护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土地兼并加剧问题,“划分户等并制定纳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对土地的兼并,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制定纳税标准”会变化,这并不意味着“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继承了北魏的赋税制度,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法”,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并制定纳税标准。这些做法( )
A.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 B.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C.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 D.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C
解析:皮日休评价的是大运河。这一水利工程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A项正确;民族融合与大运河修筑无关,排除B项;隋朝灭亡是隋炀帝的暴政导致的,排除C项;唐朝盛世局面并不是由大运河导致,而且皮日休也并未做出此结论,排除D项。故选:A。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所说的“此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发展
C.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
A
3.据统计,贞观年间,唐太宗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旧臣6人外,其余22人中山东人占了一半,却没有一个出身于山东高门士族。另有5人则是南朝名臣之后。这一现象表明( )
A.世家大族势力已经名存实亡 B.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南方人才辈出
C.科举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D.广任贤良是古代开明政治的重要表现
D
解析:据材料“却没有一个出身于山东高门士族”“另有5人则是南朝名臣之后”可知唐太宗在宰相任用过程中并未参考门第和出身,广泛以才能作为选官、任官的依据,为“贞观之治”的出现莫定了政治基础也说明广任贤良是古代开明政治重要表现,故选D项:宋朝科举制度的广泛推行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也家大族势力逐渐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当时所有宰相的具体籍贯,无法体现南方人才辈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宰相产生的方式与科举制的关系,无法确定当时的宰相皆由中央通过科举制进行选拔,排除C项。
4.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召集御史,责备他们弹劾不禀告长官就是失礼。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官僚内斗现象严重 B.社会等级秩序瓦解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监察官员权力扩大
C
解析: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需向御史大夫请示,反映唐代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监察官员内部存在权力斗争现象,但据此说明官僚内斗现象严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瓦解,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得出监察官员权力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诗中,频频可见.….被后世的史学家当作研究唐代茶史的重要史料”体现了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A正确;“贡茶”“饮茶”“种茶”和“奢侈糜烂”无关,排除B;唐诗并不能全面反映唐朝社会风貌,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5.自唐代开始,原本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茶叶开始流向北方,许多贵族、士人开始享受饮茶的乐趣,在唐诗中,频频可见关于“贡茶”“饮茶”“种茶”的描述,这些描述也被后世的史学家当作研究唐代茶史的重要史料。这说明( )
A.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B.豪门士族生活日益奢侈糜烂
C.唐诗全面反映了唐社会风貌 D.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源于唐朝
A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杜甫《忆昔》描绘了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情景,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C项正确;材料描绘的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与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宋朝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材料一:汉武帝时,汉军破匈奴右地,占据河西地区,朝廷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在此后百余年的经营中,西汉王朝通过布防军队、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燧等,使河西地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绿洲农垦区,而且在“断匈奴右臂”和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河西四郡在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战略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材料二:凉州在河西走廊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地“山川险阨,土田沃饶,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武德初,置凉州总管府。贞观年间,改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其所领之地,横贯今甘肃大部和新疆东部。凉州都督常奉朝命,行西北道安抚大使或安西都护,职权范围大大超越凉州。武德初,杨恭仁为凉州总管,他采取措施防御东突厥的进犯,妥善处置了瓜州刺史贺拔威的叛乱事件,在凉州镇守近7年,有效地守护了河西走廊。
——摘编自张雄《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经营河西地区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河西四郡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方面的战略价值。
答案:(1)相同之处:设置机构,加强管理;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移民屯田;保护商旅往来。
(2)战略价值: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与整合;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中西汉王朝“反击奴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得出,设置机构,加强管理:根据“布防军队、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和设置障塞亭等”可得出,采取措施防范少数民族政权进攻移民屯田;保护商旅往来。
(2)根据材料,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有利于中央政府经略西北,巩固西北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有效管辖,从“使河西地区不仅成为重要的绿洲农垦区,而且在断匈奴右臂和连接西域与开辟丝路交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交流等价值及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再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分析说明。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