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课导入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在美洲第一次见到马铃薯
1565年 有航海家把马铃薯运至西班牙
1570年 西班牙人引进的大量种薯在南部塞维尔地区种植、观赏
1581年 英国人将马铃薯从美洲带回英国
1583年 罗马红衣主教把马铃薯作为药物赠送他人
1588年 奥地利植物学家克鲁索斯获得马铃薯块茎
1597年 英国医生杰德勒在《植物志》中绘制马铃薯的图形
1651年 德国从奥地利引进并大量种植马铃薯
1663年 英国皇家学会发布文告,向农民推荐种植马铃薯
1665年 巴黎皇家花园栽培植物名录中正式记录马铃薯
目录
美洲物种的外传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巩固练习
貳
壹
叁
肆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一章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美洲作物的优势。
◎哥伦布
15C末至16C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过程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学思之窗】 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路径和原因)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路径: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
②耐旱、高产,可有效缓解饥荒;
③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④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2.过程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高濂《遵生八笺》
辣椒…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大开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
“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第二章
1.农作物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咖啡(非洲)
(1)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用于食用
牛、驴、马
猪、羊、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禽类的推广
3.咖啡的传播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传播路径
传播影响
咖啡豆的旅行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
1.积极
1500年欧洲仅有8000万人口,到1975年更膨胀到6.35亿。475年间欧洲人口增长了7倍。其中玉米无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箭《新大陆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研究》
新的人口规模
在非洲,95%以上的玉米是作为粮食之用。
——刘佳、张箭《玉米在非洲的引种与推广》
新的食物结构
茄椒,辰人呼为辣子,用以代胡椒……切以和食品,或以酱醋香油菹之。
——(清)席绍葆、谢鸣谦《辰州府志》
新的饮食习惯
包谷(玉米):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
——宣统《永绥直隶厅志》
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拜生产技术进步之赐,茶才从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真正进入一般人民的生活,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新的社会等级
新的食物功能
2.消极
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3)对世界:
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史料阅读】P1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袁景晖《建始县志》
(1)对美洲:
巩固练习
第四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糖不仅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入的产物,而且是殖民活动的产物,如欧洲人在殖民地种植生产蔗糖。生产蔗糖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为欧洲资产阶级的早期资本积累作了准备,促进了新兴阶层的崛起发展,对欧洲传统社会造成很大冲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两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是殖民侵略的表现,C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1.来自异域的糖,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D
根据材料“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这一现象使得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井没有基本形成,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全球交流不断扩展井更加频繁,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C项;材料表明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未体现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2.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国际分工格局最终形成 D.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还被运往西班牙”“被大量贩卖到美洲的巴巴多斯等地”和所学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排除B:小麦的生产与贩卖不能体现殖民地的近代化。排除C;奴隶贸易主要是在美洲与其他洲之间进行的,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美洲的小麦贸易,不能看出小麦和奴隶贸易的关系。排除D:该项并非材料主旨。
3.17世纪,南美洲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还被运往西班牙。17世纪末,稻、麦已成为北美弗吉尼亚地区的重要作物,被大量贩卖到美洲的巴巴多斯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殖民地近代化
C.小麦依靠奴隶贸易获得了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善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极大地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A选项符合题意。
4.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A
解析:据材料“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由西亚、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可知麦类作物发源于西亚,沿着后来的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和中国南方。麦类作物进入中国,改变了以稻、粟、豆、黍为主的粮食作物结构,C项正确;麦类作物的引进,没有推动粮食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麦类作物传入中原的时间,远远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排除B项;麦类作物的传入,没有打破传统农业南北生态界限,排除D项。故选:C。
5.考古发现表明,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由西亚、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后,在新疆楼兰故地、民丰尼雅遗址、青海互助、甘肃敦煌、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安徽亳县、湖南长沙等地都发现麦粒或炭化小麦。据此可知,麦类作物的传入( )
A.推动了农业中心向南方转移 B.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的物种交流
C.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 D.打破了传统农业南北生态界限
C
解析:16世纪50年代正是世界联系逐渐加强的阶段,不同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使欧洲自然科学家对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进而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故选B项;材料中自然科学家对未知物种的分类并非科学的发展,物种交流也并非科学发展促进的,而是世界联系加强促进的,排除A项;“商业革命”中的商品交流引发了欧洲人饮食结构变化,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能够促进世界贸易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饮食习惯变化而不是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6.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能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实战练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6世纪...美洲...欧洲饮食...”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商品流通,因此美洲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7.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B
解析:从材料中“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可以看出小麦在美洲大陆广泛传播,说明殖民扩张有助于推动食物物种的传播,D正确;ABC选项是对题干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D。
8.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美洲作物遭到欧洲各国排斥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推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速同质化,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物种交流推动生态系统融合和世界各地同质化,从中看不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9.《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指出,哥伦布航海引起物种大交换,使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拉开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飞速同质化的大幕,形成“同质世”时代。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 )
A.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升 B.物种交流推动各地同一化
C.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
B
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0.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A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