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新课导入
明太祖朱元璋
明思宗朱由检
日月重开汉家天,强了君权,误了君权! 沧海新绘大明篇,舟兵威严,只有威严!
天子门前是边关,成在边关,败在边关! 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见江山,丢了江山!
有人认为,明朝雄伟、智慧,“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但也有人认为,明朝内敛、封闭,自我设限,极端专制。
开局一个碗
结局一根绳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
清朝入关
01
02
03
04
目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巩固练习
01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的建立
元朝中后期,社会上始终孕育着动荡不安的因素,下层人民起事绵延不断,愈演愈烈。到顺帝在位前期,由于地方动乱频繁,加深了蒙古保守贵族对汉人的仇视情绪,据称伯颜甚至向顺帝提出尽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的建议。因黄河屡次决口,元廷征发民工大举治河,成为元末大动乱的导火线。
——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52页。
阅读材料指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中后期政治黑暗,逐渐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一、明朝的建立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
朱元璋像
明太祖
(1328-1398)
“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明太祖实录》
1368年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建议: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九字真诀。在其他起义军高调
称王之时,朱元璋却在南京闷
头搞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
资源。后消灭了东南的起义军
势力,一路北进,攻占大都,
统一全国。元朝灭亡。
二、政治制度
1.废宰相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宰相制度终结。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颉[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百僚未起朕已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影响:皇帝实现了高度集权;导致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二、政治制度
2.设内阁
明成祖 朱棣
文渊阁
内辅君德,外总机务,朝政之清浊,海内之安危。职任綦重,裒辑尤详。
——(明)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清)张廷玉《明史(志第四十八)·职官一》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由阁臣为皇帝分担部分政务。
二、政治制度
2.设内阁
(漫画)汉、宋、明三代皇帝和大臣的关系
明太祖是开国皇帝,天下是他打来的……他有这样精力,可以做独裁的皇帝。明成祖也还是亲手打天下……他也有精力可以亲裁庶务。再下去的儿孙,生长在深宫,精力逐代萎缩,便不能这样做。甚至不能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特点:没有法定的地位,职权范围不明朗(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
性质: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
二、政治制度
2.设内阁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二、政治制度
2.设内阁
内阁大臣的管理权限取决于皇帝的授权。皇帝放权,其权力就大;皇帝收权,其权力就小……到了嘉靖、隆庆时期,内阁权势加重,阁臣身系天下安危,在内辅佐皇帝,在外统帅百官,俨然唐宋时代位高权重的真宰相了。
——齐悦《帝国的余曦:张居正和他的时代》
万历初年,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
据教材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实质。
现象:明朝中后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内阁专权)。
实质:君权强化。
二、政治制度
3.重用宦官,厂卫制度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1)原因:
(2)表现:
皇帝防范内阁权重;
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政治制度
3.重用宦官,厂卫制度
东厂西厂
司礼监
皇帝
内阁
奏章的中转站
参与机要
内阁票拟完毕的奏章抵达司礼监
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
遇到皇帝怠政
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
锦衣卫
侦查缉捕——皇帝耳目
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明史·职官制》
二、政治制度
建立
宰相
制度
内阁
制度
废除
服务、强化皇权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咨询、顾问的秘书机构
宦官机构
给予
批红权
制约、威胁皇权
宦官专权
服务皇帝
强化皇权
内侍机构
皇帝家奴
君主专制强化
02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画像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清)张廷玉撰 明史332卷 卷304宦官传一 中国基本古籍库】
阅读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直接:
寻找建文帝
宣扬国威
主要:
宝船模型
途径:
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
一、郑和下西洋
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 摘编自《明史》
完全建立在朝廷补贴上
唯一合法海外贸易途径
成本 > 收益
中方:财政不济,未能持续,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VS
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错失走向
深蓝的历史机会
朝贡贸易
殖民侵略
“厚往薄来”、“皆倍偿其价”
特点: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概念阐释】朝贡贸易
海外诸国官方与中国政府的进贡和回赐关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中国古代王朝的主要目的是:①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井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积极:
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受封建观念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后来未能持续。
二、戚继光抗倭
背景:
(1)元末明初,倭寇侵扰我国东部沿海。
(2)明中前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倭患加剧。
倭寇……以波浪式的行动在中国沿海骚扰。按其实,他们的领袖为中国人,也有中国人参加其队伍。不过在作战方面来讲,本地人效用浅。其进攻的根据地在日本,所有的战法和装具全由日本人供应。
……明帝国因为组织上的特殊情形,务必保持一种与外间绝缘的状态。倭寇之起与走私贸易有关……中国向无海事法庭,当中有力量的船主在参加者贸易的人士当中,便有了武力仲裁者的声望地位……这些人终为倭寇之头目。
——《中国大历史》
倭寇
二、戚继光抗倭
影响: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韬钤深处
作者:(明)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家军“鸳鸯阵”
戚家军平倭事迹:
①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②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03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边疆管理
1.明与蒙古关系
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并继续保留了元的国号,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后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鞑靼人(明代蒙古人)
(1)防御:筑长城,设九边
(2)战争:明中期“土木堡之变”
(3)和议、册封:1571年册封俺答汗
(4)互市:双方恢复扩大贸易关系
明长城
明长城与九边示意图
2对东北、西藏的管理
(1)西藏地区:
①册封僧俗首领;
②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2)东北地区:
①设立奴儿干都司;
②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概括明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影响。
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多元一体。
影响: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边疆管理
1.明朝灭亡
二、明清易代
明朝后期的政局:中枢瘫痪、财政枯竭、边务废弛。
——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万历帝(1572-1620):
在位时间48年,20年不上朝
爱好:给自己修坟、挖坑埋银子
泰昌帝:
沉迷于酒色
即位后一个月,吞服红色药丸中毒身亡
天启帝(1620-1627):
在位时间7年,沉迷于做木匠活
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崇祯帝(1627—1644):
在位17年,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和边境将领
1.明朝灭亡
二、明清易代
崇祯元年,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明史》卷三十五《五行志三》
明朝后期百姓负担过重,造成经济和生活危机的恶性循环。
高岭土,又称观音土、陶土等,是一种含铝的岛硅酸盐矿物,状似面粉。在大饥荒时期曾被饥民当成食物充饥,吃下暂时解除饥饿感。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中说陕西人只能吃观音土充饥。
1.明朝灭亡
二、明清易代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明末民谣
1.明朝灭亡
二、明清易代
先帝被发,衣白绵紬(注:同“绸”)袷蓝纱道袍,下体白绵紬裈。一足跣,一足有绫袜及红方舄。于衣带得血诏云: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通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匆伤我百姓一人。
——(明)冯梦龙辑 甲申纪事13卷 卷一 民国三十年上海影印玄览堂丛书本,爱如生数字再造古籍。
崇祯帝煤山自缢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自缢,明亡。
2.满族崛起
二、明清易代
清太祖 努尔哈赤
清太宗 皇太极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沈阳故宫
3.满清入关
二、明清易代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清)吴伟业《圆圆曲》
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04
巩固练习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长,因此需要协助的机构,B项正确;废除丞相与地方无关,排除A项;殿大学士是顾问机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项;废除丞相是要加强皇权,不是针对宦官排除 D项。故选B项。
2.朱元璋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时称“殿阁大学士”。其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势力 B.应对繁忙政务
C.掌握决策大权 D.打击宦官专权
B
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总括地方三司,这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巡抚作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的权力,并没有扩大地方权力,故A项错误;巡抚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并不能削弱六部的权限,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地方和中央的对立,而且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不存在对立,故D项错误。
4.1911年,在斯里兰卡出土了用三种文字写成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上书:“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由此可见,明代郑和下西洋旨在( )
A.确立霸主地位 B.实现自由平等
C.促进友好往来 D.开拓商品市场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碑文三种文字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体现了郑和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积极交往,有利于世界其他各国了解明朝,促进各国友好往来,C项正确;根据所学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主要是和平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说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积极交往,促进了各国友好往来,没有宣扬自由平等观念,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交往,商品经济发展是政治交流带来的其中一个影响,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商品市场的开拓,排除D项。故选C项。
解析:材料体现了诗人在舒适生活时,不忘国家忧患;招待客人时,在酒桌边讨论着如何对付倭寇侵扰;宝剑表明其只是想为国杀敌;升官封侯并非其内心的真正志向,其但愿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为戚继光所作,抒发了其爱国情怀,D项正确。霍去病、张骞不涉及海疆安全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古诗体现的是海疆安全,并非“耀兵异域”,排除C项。
5.“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鏖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古诗( )
A.凸显了霍去病谋求安定边境的追求 B.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胆魄和志向
C.表明了郑和远洋航行耀兵异域壮举 D.抒发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爱国情怀
D
6.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据此分析,“贡回市茶”有利于( )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C
解析:“贡回市茶”让藏区统治者获得了大量利益,所以藏区边疆地区得到了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藏区与内地联系的加强对经济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故选C。A、B、D不合题意。
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材料二: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影响:商品大量出口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密切中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局面形成;局部开放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展。
(2)原因: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的利益矛盾;传统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
解析:(1)一问变化: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得出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二问影响:根据材料“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白银流入、中外交流、局部开放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阐述影响。
(2)原因:根据材料“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得出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的利益矛盾;根据材料“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得出传统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特点进行阐述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