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教材介绍
专题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通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丰富与拓展
【基础巩固】高一学习
合格性考试·学考
【进阶拓展】高二学习
国家级选拔性考试·高考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教材并联系已学知识,整理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如何助力中华文明古国走向辉煌灿烂的
新课导入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目录
CONTENTS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壹
贰
叁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章节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之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夏朝——王位世袭制
血缘自此成为中国古代各朝代传承的核心原则
传贤
传子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大同”社会指什么时代?“小康”社会始于哪位统治者?材料反映了社会的哪些变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商朝——内外服制
(1)政治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王畿四周是外服(间接控制管理的方国和部落)。
(2)官职制度:
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商朝政治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独尊地位。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目的
分封对象
诸侯权利
诸侯义务
分封等级
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维护周朝统治。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封地世袭统治权(设官员;收赋税;建武装;再分封)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赋税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分封制(权力分配):
分封制的影响:
1.政治上:巩固王权,↑周天子对地方统治;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
2.经济上:促进生产力进步和边远地区开发。
3.军事上:开拓疆土,扩大周王朝版图。
4.文化上: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文化交流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5.消极: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独立性,西周后期地方势大,诸侯割据,王权衰微。
分封制的影响:
1.政治上:巩固王权,↑周天子对地方统治;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
2.经济上:促进生产力进步和边远地区开发。
3.军事上:开拓疆土,扩大周王朝版图。
4.文化上: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文化交流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5.消极: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独立性,西周后期地方势大,诸侯割据,王权衰微。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家国同构
血缘纽带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权力继承:
含义:
目的:
核心:
特点:
作用: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为了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
嫡长子继承制
①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
③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礼乐制——权力认同:
含义:
目的:
实质:
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的乐舞。
明确等级尊卑,维护统治秩序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礼记·王制》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合作探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姬)。【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嫡)。【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序)。【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
西周政体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原始民主遗存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④贵族政治,等级森严;
⑤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⑥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漫画作品
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很大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5.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1)表现:
①春秋: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②战国:
(2)原因: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3)实质:
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③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型
④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 结合教材,探寻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带有原始民主传统;
①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
“国民”的意见。③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2)神权政权结合;(3)家国同构;(4)等级制度鲜明
秦朝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节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集中
皇帝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皇权与相权
中央权力
地方权力
集中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与地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1.核心:皇帝制度
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皇权至上——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
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2.中枢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位高权重):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宫。
②太尉(虚有其位):最高武官,掌军事。
③御史大夫(位低权重):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监察百官。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中尉
将作少府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2.中枢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中尉
将作少府
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
②三公九卿分工严密,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官僚政治建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④廷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⑤体现“家天下”特点,家国同构。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春秋战国已有,秦朝推广全国)
演变:
特点:
影响:
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
①地方官制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命考核,不得世袭。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秦朝的政治制度
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材料一: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材料三: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睡虎地秦简
律令条文
保证公文传达准确性
保证公文传达及时性
保证公文传达安全性
影响: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章节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两汉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
(1)中朝(或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
(2)外朝:即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
(3)作用:设立中朝,中央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增设尚书台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隋唐——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执行机构
执行政务
长官:尚书令(李世民任后避讳不置)、尚书仆射
吏户礼兵刑工
决策机构
起草诏令
长官:中书令、
中书侍郎
六部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审议机构
审议封驳
长官:门下侍中、
给事中
政事堂
共同议政
提交
上奏
同意后交于审议
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体系完整,协商政务;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意义:①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3.宋朝——二府三司
(1)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枢密院:专管军政,分割宰相军事权;
度支、盐铁、户部,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
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2)三司:
(3)参知政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4.元代——一省两院制
材料一: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材料二: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材料三: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 ——明太祖
问题思考: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元代中央行政制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设置?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特点: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原因:①版图空前辽阔,事务繁多;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③合并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专权,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添加标题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废宰相:
设内阁:
性质:
实质: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
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中央
布政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行政
地方军事
监察和司法
府/州
(司)省
县
巡按
巡抚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6.清朝——军机处
①清承明制:巡抚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②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督抚制度:总督和巡抚,明清两代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清朝地方巡抚总督多为一品、二品大员二者同为地方重臣,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于民政,原则上巡抚要受总督节制。
伊犁将军
乌里雅苏台将军
黑龙江将军
吉林将军
盛京将军
青海办事大臣
西藏办事大臣
内蒙古盟旗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
1.最高级: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变化最大、最频繁。
2.最低级:县始终是最基本、最低一级、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单位。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3.层级数: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
4.州、道、路:从监察机构逐渐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5.地方行政制度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思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巩固练习
1.有学者认为:“它在中国古代也叫‘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称‘中世纪’为‘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该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
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B.“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C.“受(授)民受(授)疆土” D.“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封诸侯,建藩卫”可知,材料中的“它”是指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而“受(授)民受(授)疆土”是分封制的体现,故C正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商代的王位继承方式,故排除A;“同姓不婚,娶于异姓”是西周宗法制的内容,故排除B;“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是指先秦时期的人才选拔标准,故排除D。故选:C。
C
巩固练习
2.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合法性”可得出皇权要受到相权的一定制约:根据“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可知政事堂会议商定的事务需要由皇帝批准,相权受到皇权的制约。由此可得出,皇帝和宰相权力都受到了限制,故A项正确;政事堂会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唐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朝议”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政事堂会议的职权范围仍然在皇权限制之下,并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
A
巩固练习
3.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也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实,排除;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并非,不符合材料主旨种族和文化认同,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排除。故选:B。
B
巩固练习
4.秦汉以后,嫡长子继承原则被运用到皇位继承和一般地主家产分配之中,但没有西周宗法制严格;在东汉豪族地主的田庄内,庄主“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这反映了( )
A.家国同构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
B.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C.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D.宗法伦理道德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后,宗法制里的某些内容依然被沿用,尤其是魏晋时期“谱学”大兴,强调宗族关系,这反映了虽然宗法制度瓦解了,但宗法观念影响深远,C项正确;家国同构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不是宗法制度本质,排除B项;宗法伦理道德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
C
巩固练习
5.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二者意在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藩镇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藩镇在解决中央“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方面有重要作用,说明藩镇的出现是唐朝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故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D
巩固练习
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选B项。
B
巩固练习
7.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 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与商朝相比,周王加强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和密切联系,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统治者通过实行分封制授予诸侯疆土、人民、武装、物资等,与此同时诸侯需要履行义务,由此君臣关系得以确立,故B正确;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A项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西周建立和强化了礼乐制度,排除D。故选:B。
B
巩固练习
8.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如果按照山川形便原则来进行行政区划很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局面,为了避免这一弊端的出现,从元朝开始,行省的行政区划采用犬牙交错原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地理因素能够影响行政区划,但是并不能扩大为“决定”,排除A项;题干“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说明行政区划越来越复杂化,而不是“简单化”,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原则,并没有述及行政区划调整的“频度”,排除D项。
C
巩固练习
9.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其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A项正确;B.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不会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故B项错误;C.材料无其他信息反映其不掌握实权,故C项错误;D.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该结论,故D项错误。故选:A。
A
巩固练习
10.《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从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的内容以及武王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谋”,并不涉及决策,故B项错误;箕子建议周武王谋及的对象并非属于商朝原来的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有“谋及卜筮”,但并不能判断是否属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A项。
A
谢谢观看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