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新课导入
中华民国
建立
1912 1928 1931 1949 今天
国民党
开始训政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
新中国
成立
中共的制度探索
新中国的制度初创
资产阶级共和制
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国民党一党专政
苏维埃证券
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人民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目录
CONTENTS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壹
贰
叁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章节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1.1
民国建立
1913.10.6
袁世凯在北京当选正式大总统
南京
临时政府
1928.6
皇姑屯事件,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
北洋政府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4-1928
1927.4
蒋介石建立
南京
国民政府
1948.5
国民党“行宪”
建立总统府
民国经历了三个政府的统治,可分为三个阶段: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度
1.建立:
时间:
国旗:
纪年:
意义: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原则、意义
内容 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自由民主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积极作用、局限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积极作用: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3)导致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1912 1916 1920 1924 1928
袁世凯就任
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统治时期
皖系军阀
统治时期
直系军阀
统治时期
奉系军阀
统治时期
袁世凯去世
军阀割据
东北易帜
统治结束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开始:
发展:
转折:
失败: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结果:
影响: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重点探究】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形成条件及影响。
条件/背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③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影响:①是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推动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②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③因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强大、早期政党不成熟、党派斗争激烈、缺乏群众基础等原因而走向失败,最终名存实亡。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2.“训政”时期(1928—1948)
背景:
内容:
实质: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1)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2)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3)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鲜明特色:以党治国+军权统治
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宪政”时期(1948—1949)
“行宪国大”……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为了挽救极其严重的统治危机,于南京召开“国民大会”,以“行宪”、“选举”总统、副总统为中心议题,故称“行宪国大”。4月19日,蒋介石“当选”总统。后经四次投票,于4月29日,李宗仁在美国支持下当选为副总统。
行宪国大,身着戎装蒋介石在主席台
实质: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第二章节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1.背景:
各级红色政权的广泛建立
2.建立: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3.性质:
工农民主专政
4.评价: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民主政权
背景:
目的:
代表:
内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问题思考: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1937—1941年,所有16年岁及以上的农民,都通过不记名投票的平等直接普选机制,加入了政治活动的湖流。毛泽东认为“所有人都能超越阶级、经济和思想的界限,创造性地参加一个新的中国”。他还阐述了“三三制”,该项制度将参加边区政府和参议会的中共党员限制到三分之一,将其余三分之二的席位让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人士。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治协商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共与党外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置行政区
2.目的:
3.举措:
1.背景:
4.意义:
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
巩固新兴人民政权
设六大行政区,在行政区设……
加速解放战争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四)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6)——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
意义:
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②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①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节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历程: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八二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史料阅读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地位及特点?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特点: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②民主集中制原则;③实行一院制;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建立
人大召开
职能转变
发展:八字方针,确立多党合作基本格局
完善:十二大中共中央提十六字方针
制度化:入宪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1949
1954
1956
1982
1993
1966-1976
“文革”冲击
遭到破坏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新局面
政党关系
政协性质
政协职能
1.发展历程
4.意义:
2.基本内容:
3.地位: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五大省级 自治区
颁布法律
积极意义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1)特点:
(2)发展过程:
(3)意义: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建国初,城市居委会建立(发端于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村委会陆续成立
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个坚持有机结合
1.确立目标:
2.作出决定:
3.重大特点:
4.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
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
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
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
本课小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认识: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巩固练习
1.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1954年6月,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实现了直接民主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完成了土地改革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具有广泛性,从而说明其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
B
巩固练习
2.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戊戌变法期间,他积极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他希望袁世凯建立政党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又梦想段祺瑞再造共和,并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这反映了梁启超( )
A.立宪派放弃建立君主立宪制初衷 B.梁启超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
C.北洋军阀内有维护民主共和势力 D.知识分子紧跟时代步伐思想嬗变
答案:D
解析:梁启超自己评价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从维新变法到民国初期,通过不同的手段和行动,为探索中国的道路而进行不同形式的努力,这反映了知识分子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了思想的嬗变,D项正确;“放弃”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有梁启超的改革行动,并非都是民主革命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北洋军阀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D
巩固练习
3.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438名,占总代表人数的14.7%。这一状况有利于( )
A.满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要求 B.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C.促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订 D.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答案:D
解析:材料“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体现的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照顾,有利于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无关,AB排除;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确立,C排除。故选:D。
D
巩固练习
4.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将其发展为十六字方针。这一变化( )
A.意在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B.体现出政协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C.赋予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利 D.缓和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发展为十六字,体现了新时期加强民主建设,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故A项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职能发生重大转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民主党派具有参政议政权利,这不是十六字方针赋予的,排除C项;材料变化并不是为了缓和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
A
巩固练习
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选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对“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发展,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故选B。
B
巩固练习
6.1928年10月3日由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搅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这体现了国民党政权( )
A.主权在民 B.一党专政 C.分权制衡 D.个人独裁
答案:B
解析:根据“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搅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可得出这一时期的训政则国民党一党操控,体现了一党专政的实质,B项正确;ACD项都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
B
巩固练习
7.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是宋教仁被杀事件。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A正确;护国运动是导火线是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B错误;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C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D排除。
A
巩固练习
8.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所以被冠之以“临时”,这和当时全国尚未统一,革命党人的选举主要局限在南方以及资产阶级政府成立的程序上不太完善有关,实质上反映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故D项正确;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不符合材料的本质,故A、B两项错误:中华民国政权已经有部分人民支持,故C项说法错误。
D
巩固练习
9.邓小平说:“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据此推断,“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B.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D.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邓小平”、“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改革开放推动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而反帝斗争的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均出现在改革开放前,时间上与题中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D
巩固练习
10.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利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了典型,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大代表的权利问题,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时间为1956年,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便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排除C项。
D
谢谢观看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