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1.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证实,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探究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失败原因。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在国难当前矢志不渝,不畏牺牲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为国奉献的责任感。
2022年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
2、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课程导入
康有为:1858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官僚地主家庭,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挖。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1.人物速览
康有为
梁启超
2.公车上书
“公车”原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用“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1)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2)经过: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3)结果:
材料: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申报》1895年5月10日
没有上达光绪帝,失败
3.维新思想的传播
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上海《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所译《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天津《国闻报》
3.维新思想的传播
3.维新思想的传播
2)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
《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这些文字议论新颖, 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3)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些宣传变法图强,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观点,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增强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人物速览
1、背景
①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时间
1898年6-9月
3、开始标志
德军进入青岛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②年轻的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1898年6月11日
<< 知识拓展 >>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京师大学堂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及影响
5、性质
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 讲求时务”为宗旨, 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变法失败后, 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 并附设有中小学, 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 知识拓展 >>
6、变法失败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杨锐
谭嗣同
刘光第
戊戌六君子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戊戌六君子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
②操之过急、违背规律、脱离现实
③缺乏群众基础
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材料: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 (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材料: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7、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2)教训: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 )
A.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 D.使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2.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
A.推行维新变法 B.实行洋务运动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C
A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3. “百日维新后,新学之风既昌,民智渐开,已有不可压抑之势。”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 ( )
A.提高了教育水平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扩大了对外交往
4. 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
A.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B.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
A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5.在中国近代早期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先后发生。它们的相同点是( )
A.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由地主阶级领导 D.都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了
6.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A
C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