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02 20:36:04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4年下学期岳麓实验中学高二入学考试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细胞中的遗传信息能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的根本原因是DNA的复制。如图是DNA的复制示意图,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
A.半保留复制 B.全保留复制
C.半保留或全保留复制 D.半保留和全保留复制
2.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精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受精卵中含有父母双方各一半的遗传物质
C.受精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D.受精卵形成后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3.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B.进化的内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C.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在自然情况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4.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B.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C.在ATP 、RNA、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细胞核中均含有核糖
D.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5.科学家发现如果RNA聚合酶运行过快会导致与DNA聚合酶“撞车”而使DNA折断,引发细胞癌变。一种特殊酶类RECQL5可以吸附在RNA聚合酶上减缓其运行速度,扮演“刹车”的角色,从而抑制癌症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基因上的起始密码子,驱动转录
B.神经元细胞中,核基因在复制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转录
C.两种酶“撞车”可能会导致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D.RECQL5与RNA聚合酶结合会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速率
6.细胞一生要经历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生命历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是通过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清除的
B.细胞在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过程中都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同种生物的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若细胞内抑癌基因或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即会发生癌变
7.下列有关人体中化合物及生化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腺苷是人体重要的化合物,组成元素为C、H、O、N
B.乳酸在肝脏中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
C.肾上腺素是一种小分子信息分子,其受体在细胞内部
D.人体中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中,合成过程都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8.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下列关于其萌发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
B.细胞中ATP的合成速率加快
C.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下降
D.莴苣种子的萌发离不开物理信息的作用
9.下表所列各实验的相关项目有错误的是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或试剂 实验目的
A.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紫色洋葱鳞片叶 20%、30%蔗糖溶液 理解细胞渗透原理
B.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现象 吊兰根尖 20%HCL、2%龙胆紫 辨认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
C.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 显微测微尺 测量细胞体积
D. 观察植物细胞分化现象 小麦苗幼根 2%龙胆紫 观察根尖细胞分化现象
A.A B.B C.C D.D
10.下图表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轻带表示14N-14N的DNA分子
B.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三条条带
D.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
11.如图遗传系谱图中有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遗传病,另一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Ⅱ7的基因型为AaXbY
C.Ⅱ5和Ⅱ6个体再生一孩子患甲病的可能性为1/303
D.Ⅰ3个体可能同时携带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12.某家族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某遗传标记与A/a基因紧密连锁,可特异性标记并追踪A/a基因在家系中的遗传。图1是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家族中部分个体DNA标记成分(N1、N2)的体外复制产物电泳结果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X、Y同源区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与血友病遗传方式相同
B.I1和Ⅱ3基因型一定相同,I3与Ⅲ1基因可能相同
C.N1和A连锁,N2和a连锁
D.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6
二、多选题
13.如为男性体内一个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致病基因位于Ⅱ区段,该致病基因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
B.X染色体上Ⅱ区段的某基因,在Y染色体上可能有该基因是等位基因
C.设X染色体上某基因在Y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则该基因是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而来
D.如果控制某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Ⅱ区段上,则此人的基因型有两种
14.草莓浆果芳香多汁,营养丰富,素有“早春第一果”的美称。秋冬季节光照不足是限制草莓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探究了在不同补光位置进行补光对草莓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叶绿素荧光特性值 气孔导度() 净光合速率() 叶面积(cm2) 根系干重(g)
顶端补光 0.78 528.33 15.01 13.63 4.81
水平补光 0.89 576.33 16.51 18.05 4.22
不补光 0.65 486.56 7.78 20.53 3.24
测定时间是在草莓盛果期典型阴天早上9:00—10:00。
A.开始补光后草莓叶肉细胞中NADPH和C3的含量均增加
B.水平补光组草莓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与暗反应速率加快有关
C.顶端补光组可能通过调控叶面积来减少呼吸消耗,从而抑制草莓植株的徒长
D.补光使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增加,进而提高了光反应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
15.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如DNMT3蛋白)的作用下,在DNA某些区域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如图所示)。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DNA片段甲基化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性状的微小差异,可能只与他们体内某些DNA的甲基化程度不同有关
C.DNA甲基化后不影响DNA的半保留复制
D.DNMT3蛋白的合成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完成的
16.某植物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同花植物,自然状态下可以自花受粉或异花受粉。其花色受A(红色)AP(斑红色)、AT(条红色)、a(白色)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P>AT>a。AT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会导致同株一定比例的其他花粉死亡,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B.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
C.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3/7
D.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F1中含“自私基因”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3/28
三、非选择题
17.为了研究ATP合成过程中能量转换机制,科学家利用提纯的大豆磷脂作为囊泡,与某种细菌膜蛋白(I)和牛细胞中的ATP合成酶(Ⅱ)构建出ATP体外合成体系,如图所示,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

(1)I蛋白运输H+的方式属于 ,Ⅱ蛋白运输H+的方式属于 。
(2)Ⅱ蛋白介导的过程可以模拟叶绿体中 的和线粒体的 上合成ATP的过程(填结构名称)。
(3)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最终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加入丙酮后不再产生ATP,其原因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 。
18.下图是有关生物实验操作简图,请按照相关内容回答:
(1)如果实验材料A为浸泡过的黄豆,可以用 试剂来鉴定滤液C中含有蛋白质,其结果溶液呈 色。
(2)如果实验材料A为放置较长时间的苹果,可以用 试剂来检测苹果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若组织样液颜色变为灰绿色,则说明有酒精产生。
(3)如果实验材料A为新鲜的菠菜叶,如图所示操作后,实验结果很不理想,原因可能是 。
(4)如果实验材料A为新鲜的肝脏,将滤液C的pH调至1.5后,再加入适量的H2O2,观察到的现象为 。
19.马铃薯块茎中含有大量的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它的的活性,将新鲜的马铃薯磨碎,过滤制得提取液后,做了两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实验 1 分两组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探究 ;本实验中,除了图甲所示溶液外,还需加入 。
(2)由图可知,在进行酶活性的测定时,可根据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 或 来表示酶活性。
(3)实验 2 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具有活性的 pH 范围是 之间。
(4)若实验 2 的两次实验温度均保持在 30℃,只是第二次实验时马铃薯提取液的使用量减半,其余实验操作都相同。则引起 A、B 曲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
(5)酶的专一性是指 。
20.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序列I为内含子的一部分,序列II为外显子的一部分。
上列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一精氨酸一谷氨酸一丙氨酸一天冬氨酸一缬氨酸 … ”(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 AUG )。
①该基因表达过程中, RNA 的合成在 中完成,此过程称为 。
②请写出编码上述氨基酸序列的 mRNA 序列 。
③如果序列 I 中箭头所指碱基对被替换为,该基因上列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

④如果序列II中箭头所指碱基对缺失,该基因上列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

(2)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是受单基因(A.a)控制的。有人对某一社区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组合序号 双亲性状父 母 家庭数目 油耳男孩 油耳女孩 干耳男孩 干耳女孩
一 油耳油耳 195 90 80 10 15
二 油耳干耳 80 25 30 15 10
三 干耳油耳 60 26 24 6 4
四 千耳干耳 335 0 0 160 175
合计 670 141 134 191 204
①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
②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推测母亲的基因型是 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的概率是 。
③从组合一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3: 1 ,其原因是 。
④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1.异戊二烯能清除活性氧,降低高温、强光等环境因素对类囊体膜造成的伤害。下图是叶肉细胞中合成异戊二烯的有关过程,其中A、B代表相关细胞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代表的细胞器分别是 ,A中合成NADPH的场所是 ,B中【H】还原O2的场所是 。
(2)光合作用为异戊二烯的合成提供 (物质)。
(3)高温下呼吸链受抑制,耗氧量下降,异戊二烯合成量增加,据图分析主要原因是高温下叶片呼吸作用降低,使 向叶绿体输送的数量增加,增加了异戊二烯的合成。
(4)为进一步验证高温使呼吸链抑制,导致异戊二烯合成增多,科研人员用呼吸链抑制剂等进行了如下实验,完成下表(在答题纸上①~⑤处填写)。
实验步骤的目的 实验步骤要点
配制溶液 配制缓冲液,均分为3组,第1组加适量① ,第2、3组不加。
材料选择 切取② 一致的叶片,分为3组。
进行实验处理 将叶片的叶柄浸入相应的缓冲液中,第1、2组分别置于③ 下,第3组置于常温下。
测定相关数值 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叶片的④ 。
预期实验结果:⑤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D D C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B BCD ABD AC
1.A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链,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在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详解】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是原来的模板链,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受精作用是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育成新个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形成配子的时候,A错误;
B. 受精卵的核DNA,含有父母双方各一半的遗传物质,B错误;
C. 受精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 受精卵形成后立即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C。
3.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 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体现在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正确;
B、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B错误;
C、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C正确;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等,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和糖原,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不同。
【详解】大多数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但是如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是结构物质,A错误;在细胞膜上部分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部分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B错误;在ATP中的腺苷中含有核糖,RNA的基本单位中含有核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RNA,故含有核糖、核糖体有rR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核糖,细胞核中DNA转录形成RNA,含有核糖,故均含有核糖,C正确;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是葡萄糖,在排列顺序上都一样,D错误;故选C。
5.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RNA聚合酶能与DNA聚合酶相“撞车”,说明二者催化的生理过程同时进行,即转录和DNA复制同时进行。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条件是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核糖核苷酸)、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和能量。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条件是,模板(mRN A)、原料(氨基酸)、酶、能量和tRNA。
【详解】A、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基因上的启动子,驱动转录,起始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
B、神经元细胞高度分化,不分裂,不进行核基因的复制,B错误;
C、“撞车”引发的DNA折断而引起细胞癌变,说明可能损伤了DNA链上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导致分裂失控出现无限增殖,正常基因与原癌基因差异较大,一般不会突变为原癌基因,C错误;
D、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RNA聚合酶可以催化转录过程,RECQL5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减慢RNA的合成速度,导致翻译速度减慢,从而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速率,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细胞分化是指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一定是细胞分化,细胞分裂、衰老、凋亡、癌变过程都涉及细胞分化。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维持内环境稳定,是通过细胞的凋亡完成的,A正确;
B、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变的过程中都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数目相同,C正确;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7.C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
【详解】A、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组成元素为C、H、O、N,A正确;
B、乳酸在肝脏中转化成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吸能反应,B正确;
C、肾上腺素是一种小分子信息分子,其受体在细胞膜上,C错误;
D、人体中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中,酶的本质大部分蛋白质,合成过程都需要经过转录翻译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8.A
【分析】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该过程中特定波长的光属于物质信息,这一现象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详解】AB、莴苣种子萌发前期(长出真叶之前),呼吸速率增大,有机物分解加快,细胞中ATP的合成速率加快,消耗有机物的量增多,有机物含量减少,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使有机物的种类增多,A错误、B正确;
C、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故种子萌发过程中其含量下降,C正确;
D、莴苣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光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A。
9.C
【详解】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利用了细胞渗透原理,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采用小于或等于30%蔗糖溶液,使之发生质壁分离,A项正确;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现象,其目的是观察辨认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特征,需选择植物分生区组织(如吊兰根尖)为实验材料,在制备临时装片时,需要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对根尖进行解离,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项正确;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中,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胞的直径,但不能测体积,C项错误;观察植物细胞分化现象,需要以分生组织(如小麦幼根)为实验材料,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D项正确。
【点睛】熟记并理解相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C
【详解】两条链都含14N的双链 DNA密度最小,位于轻带,A正确;图示DNA复制过程,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B正确;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了轻带和中带,没有重带,C错误;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都是一半在重带,一半在轻带,D正确。
【点睛】本题以细菌为素材,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要求考生认真分析表中实验结果,根据结果推测DNA复制方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1.C
【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Ⅱ5和Ⅱ6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遗传病,则乙病为红绿色盲,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A正确;
B、根据Ⅲ10(aa)和Ⅰ1(XbY)可知,Ⅱ6 的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Ⅲ12(aa)可知,Ⅱ7的基因型为AaXbY,B正确;
C、只考虑甲病,Ⅱ5和Ⅱ6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孩子患甲病的可能性为1/4,C错误;
D、根据Ⅲ12(aaXbY)可知Ⅱ8个体同时携带两种病的致病基因,由此可推知Ⅰ3个体也可能同时携带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D正确。
故选C。
12.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Ⅰ1、Ⅰ2不患甲病,Ⅱ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致病,且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为伴X染色体遗传,则Ⅰ2患甲病);故乙病伴X染色体遗传。由于Ⅰ1患乙病,Ⅱ2不患乙病,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则乙病为显性遗传。
【详解】A、Ⅰ1、Ⅰ2不患甲病,Ⅱ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致病,且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为伴X染色体遗传,则Ⅰ2患甲病),乙病伴X染色体遗传。由于Ⅰ1患乙病,Ⅱ2不患乙病,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则乙病为显性遗传,而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C、Ⅰ2的基因型为Aa,Ⅱ1基因型为aa,可判断Ⅰ1中N1和A、a连锁,Ⅱ1中N1和a连锁,Ⅰ2中N2和A连锁,假设用B/b表示乙病的基因,结合图2可知,则Ⅰ1基因型为AaXBXb,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Ⅰ3的基因型为A_XbXb,Ⅰ4基因型为aaXBY,Ⅱ2表型正常,含有来自父本的a和来自母本的A,基因型为AaXbY,Ⅱ3基因型为AaXBXb。,Ⅰ1基因型为AaXBXb,Ⅱ3基因型为AaXBXb,二者基因型相同,Ⅰ3的基因型为A_XbXb,Ⅱ2基因型为AaXbY,Ⅲ1基因型可能为A_XbXb,I3与Ⅲ1基因型可能相同,B正确,C错误;
D、Ⅱ2基因型为AaXbY,Ⅱ3基因型为AaXBXb,两人再生一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B。
13.A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区段(图中Ⅱ区段),该部分存在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I、 III区段),该部分不存在等位基因,其中I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而III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
【详解】A、某致病基因位于Ⅱ区段,则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该病遗传时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X染色体上Ⅱ区段的某基因,在Y染色体Ⅱ区段上可能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B正确;
C、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由父本遗传下来,而不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C错误;
D、如果控制某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Ⅱ区段上,则此人的基因型有四种,即XAYA、XaYa、XAYa 、XaYA,D错误。
故选AB。
14.BCD
【分析】题意分析,本实验为探究不同补光位置对草莓生长的影响,实验自变量为补光位置,因变量为叶绿素荧光特性值、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叶面积和根系干重。
【详解】A、开始补光后,光反应速率加快,生成的NADPH增多,暗反应速率短时间变化不大,C3生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加快,C3总量减少,A错误;
B、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顶端补光还是水平补光,净光合速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且气孔导度增大,固定的二氧化碳增多,暗反应速率加快,真正光合速率变大,即水平补光组草莓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与暗反应速率加快有关,B正确;
C、据表可知,顶端补光和水平补光的净光合速率值,差不多都是不补光组的两倍,但顶端补光的叶面积远小于水平补光,这样能有效降低草莓的徒长,使光合产物更多地积累到果实中,C正确;
D、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顶端补光还是水平补光,净光合速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且补光后叶绿素荧光特性值均增大,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得以提高,D正确。
故选BCD。
15.ABD
【分析】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如果某DNA片段被甲基化,那么包含该片段的基因功能就会被抑制。
【详解】A、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会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会改变性状,A错误;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性状的微小差异,可能与他们体内某些DNA的甲基化程度不同有关,还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差异有关,B错误;
C、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说明DNA甲基化不会影响DNA的半保留复制,C正确;
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DNMT3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D错误。
故选ABD。
16.AC
【分析】题干分析,植物的花色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白色所占的比例为1/6=1/2×1/3,说明AT能使1/2a的花粉致死,据此答题。
【详解】A、由题意可知,花色的遗传受4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这4个复等位基因之间是完全显性的关系,则两株花色不同的植株杂交,子代花色最多有3种,B正确;
C、基因型为ATa的植株自交,F1中条红色∶白色=5∶1。白色所占的比例为1/6=1/2×1/3,说明AT能使1/2a的花粉致死,所以产生的雄配子比例为AT:a=2:1,雌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T:a=1:1,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TAT:ATa:ATa:aa=2:2:1:1,则F1条红色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2/5,C错误;
D、等比例的AAP与ATa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雌配子为1/4A、1/4AP、1/4AT、1/4a,产生的雄配子为 2/7A、2/7Ap、2/7AT、1/7a,则含有AT植株比例为1/4+2/7-1/4×2/7=13/28,D正确。
故选AC。
17.(1)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2) 类囊体薄膜 内膜
(3)囊泡内外的H+浓度差无法维持
【分析】根据图形分析已知该图模拟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的内膜上合成ATP的能量转换过程。
【详解】(1)由于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所以囊泡内H+浓度高于囊泡外。I蛋白运输H+为从低浓度侧到高浓度侧的逆浓度方向运输,所以为主动运输。Ⅱ蛋白运输H+为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方向运输,所以为协助运输。
(2)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反应和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合成ATP。所以该实验模拟了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的内膜上合成ATP的过程。
(3)人工体系产生ATP是由于Ⅱ蛋白运输H+为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方向运输,由膜两侧H+势能驱动ATP合成。所以加入丙酮后不再产生ATP,其原因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囊泡内外的H+浓度差无法维持。
18.(1) 双缩脲 紫
(2)酸性重铬酸钾
(3)研磨时未加入SiO2、CaCO3
(4)无气泡产生
【分析】1、如果实验材料A为浸泡过的黄豆,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鉴定滤液C中含有蛋白质,因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可生成紫色。
2、苹果组织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酸性的重铬酸钾用于酒精的鉴定,若有灰绿色产生,说明有酒精生成。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原理是,叶绿体中色素易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因此提取色素需加无水乙醇,为了研磨充分,获得较多色素在研磨时要加二氧化硅,为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分解,还应加碳酸钙,若提取的溶液不理想,过浅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SiO2、CaCO3,无水乙醇加入过多引起的。
4、新鲜的肝脏研磨液C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催化的适宜pH接近中性,将滤液C的pH调至1.5后,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则再加入适量的H2O2,也无气泡产生。
【详解】(1)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可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2)苹果细胞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试剂来检测,如果组织样液颜色变为灰绿色,说明有酒精产生。
(3)从绿叶中提取色素可用无水乙醇,得到的滤液C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实验。实验结果不理想,原因可能是研磨时未加二氧化硅和碳酸钙,色素提取量少。
(4)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在pH=1.5的酸性条件下已失活,所以加入适量的H2O2后,几乎没有气泡产生。
19. 酶的高效性 过氧化氢溶液 产物的生成量 底物(反应物)的消耗量 2~11 酶含量的不同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分析】1、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一种是萝卜提取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另一种是Fe3+,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量,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由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加入萝卜提取液的实验先达到平衡点,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2、分析图2:该图是多因素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横轴表示pH,pH是一个自变量,如果验2的两次实验温度均保持在30℃,只是第二次实验时萝卜提取液的使用量减半,则另一个自变量是酶的数量,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剩余量越大,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小。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作用的高效性;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因此除了图甲所示溶液外,还需加入体积相等、浓度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
(2)由图可知,在进行酶活性的测定时,可根据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反应物的消耗量表示酶活性。
(3)实验 2 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具有活性的 pH 范围是2~11之间。
(4)如果实验2的两次实验温度均保持在30℃,只是第二次实验时萝卜提取液的使用量减半,其余实验操作都相同,A、B曲线在同样pH条件下,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是酶含量不同。
(5)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高效性,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0.(1) 细胞核 转录 AUG CGG GAG GCG GAU GUC …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 …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
(2) 常 由数据可知,油耳为显性性状,假设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XAY)的女儿(XAX-)不能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Aa 3/8 只有Aa×Aa的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一组的双亲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 体细胞突变
【分析】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的过程,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RNA聚合酶首先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上,从而启动转录过程,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
2、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
①RNA是经过转录合成的,是在细胞核合成的。②根据密码子与氨基酸对应关系,应是AUG CGG GAG GCG GAU GUC。③由题可知,序列I是内含子一部分,不参与转录和表达,虽然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但氨基酸序列不改变,仍然是…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④根据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可知,序列II中是以下面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的,发生缺失后mRNA序列应是AUG CGG GAG CGG AUG UC,根据密码子与氨基酸对应关系应是…甲硫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
(2)
①由第一组父母都是油耳,孩子里面男孩和女孩都有干耳,可判断油耳为显性性状。假设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XAY)的女儿(XAX-)不能表现为干耳性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母亲的基因型应是杂合子,故是Aa。这对夫妇生一个油耳女儿的概率是3/4×1/2=3/8。③组合一中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主要是在油耳家庭中有的是纯合子组合,有的是杂合子组合,只有双亲是双杂合子的才会出现3:1的分离比,即只有Aa×Aa的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而第一组的双亲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④一个孩子的所有细胞都是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现在表现型不同很可能是体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
【点睛】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转录和翻译两大过程,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能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计算,掌握基因突变,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数据分析能力。
21.(1) 叶绿体、线粒体 类囊体
线粒体内膜
(2)ATP、NADPH、C3
(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4) 呼吸抑制剂 生长健壮的长势 常温、高温 异戊二烯的含量 第1,2组异戊二烯合成含量相当,高于第3组
【分析】由图可知,A中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说明其是叶绿体;B中进行了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说明其是线粒体。
【详解】(1)A中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说明其是叶绿体;B中进行了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说明其是线粒体;A中在类囊体上进行光反应时合成NADPH;B中还原氧气,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2)由图可知,光合作用为异戊二烯的合成提供ATP、NADPH和三碳化合物;
(3)高温下叶片呼吸作用降低,丙酮酸消耗降低,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向叶绿体输送的数量增加,增加了异戊二烯的合成。
(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梯度和是否添加呼吸抑制剂,因变量是异戊二烯的合成量。
设计思路如下:配制缓冲液,均分为3组,第1组加适量呼吸抑制剂,第2、3组不加。切取生长健壮的长势一致的叶片,分为3组。将叶片的叶柄浸入相应的缓冲液中,第1、2组分别置于常温、高温条件下,第3组置于常温下。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叶片的异戊二烯合成量。
预期实验结果:第1、2组异戊二烯含量几乎相等,高于第3组。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各阶段发生的具体反应和反应场所,正确分析各阶段的物质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