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单选题
1.雍正年间,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材料表明,“秘密奏事权”的实行( )
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②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
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④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行为主要是基于( )
A.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 B.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
C.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D.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
3.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清朝军机处( )
A.有军国大事决策权 B.位高权重可制约相权
C.秉承皇命上传下达 D.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
4.雍正帝曾斥言:“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徵(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马牛……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治安极其混乱 B.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改土归流的迫切性 D.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5.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熙却将满官噶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这一举措使得“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这反映了( )
A.地方机构的激烈冲突 B.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C.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 D.行政连续性稳定性降低
6.康熙皇帝说:“昔人每曰:‘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亲细务(琐碎具体事务)。’予心殊不谓然。一事不谨,则遗四海之忧……故予之莅政(治理政务),不论巨细,即奏章之内有一伪字,必加改正,然后发出。”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清朝统治者勤政爱民 B.清朝奏折制有待完善
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国家治理需防微杜渐
7.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帝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此举旨在( )
A.构建国家认同的合法性 B.继承传统的治理体系
C.顺应民族国家发展实际 D.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
8.内阁制度始建于明代,曾一度拥有票拟权,清代继续保留内阁,但自雍正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清朝中央中枢机构转移
9.清代运行的“雨泽奏报制度”留下了大量的“雨雪粮价折”,其中包含有降水、收成、粮价等诸多信息。康熙时期具有密折奏事之权的地方督抚大员基本都要奏报地方雨泽,否则就要受到皇帝的申饬。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强化对官僚的控制
C.直接广泛获取信息 D.关注地方秩序稳定
10.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11.蒙古例是清廷为外藩蒙古制定的特别法。随着内地民众大量进入蒙地,“封禁”政策下蒙古人、汉人相对隔离的生活状态逐渐被打破。清廷在嘉庆朝重印了《蒙古律例》,强调因俗而治,后期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此举( )
A.显示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解决了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
C.旨在推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D.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基础
12.雍正时期,清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在西南边陲实行“改土归流”,至乾隆时,世袭的土司制度基本被中央设置的流官所取代;此外,清政府还在当地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推行与内地一样的赋税制度,这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受到的剥削和压迫。由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分裂割据隐患 B.进一步扩大了清王朝的疆域版图
C.有利于强化边疆人民的国家认同 D.受到了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
13.据下表可知,清代( )
顺治 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意思是学问像大海一样的上师
康熙 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意思是精通五明学问的大师
雍正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乾隆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去世后再选的转世灵童要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报朝廷批准
A.西藏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治 B.历代君主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C.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因俗而治
14.1411年,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流域: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这些举措反映了( )
A.各族人民支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B.明清政府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
C.明清政府的执政策略比较灵活 D.明清政府在边疆推行羁縻政策
15.清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下设旗,旗长称为“扎萨克”。青海省博物馆藏有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前侧面阴刻汉文楷书“礼部造”,左侧面阴刻“雍正二十一年造”字样。此印可佐证清代(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改土归流的成效 D.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加深
16.自康熙、雍正以来,清统治者逐渐将前朝设置的军事卫所改为府、州、县,或并入临近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卫学也改为府学、州学、县学,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学。该举措( )
A.推进了国家治理的一体化 B.有利于教化在原卫所区发轫
C.扩大了清王朝的统治区域 D.废除了明朝原有的官学体系
17.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筹办了台湾的第一所书院——西定坊书院,并规定“不许别创书院”。次年,随着台湾府正式设立,“不许别创书院”的禁令逐渐放宽,台湾的书院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仅在康熙年间便有12所。由此可以推知( )
A.书院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 B.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
C.儒学传统在台湾根基深厚 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闭
18.《钦定新疆识略》中记载:“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武,广辟屯田,应办事件,印房、营务处、粮铜处、驼马处及文武各员分司之。”可见,清政府对新疆实行有效的统治和管辖得益于( )
A.《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B.伊犁将军的设立
C.金瓶掣签制度的推行 D.改土归流的实施
19.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东北一带”是“中国地方”,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B.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D.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
20.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地方官员将妈祖封号从“天妃”改为“天后”的奏请遭礼部否决;乾隆初年,妈祖被正式加封为“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意在( )
A.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 B.强化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控制
C.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 D.推动南北方地域文化的融合
21.广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形成发展于康乾时期。据记载,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这反映出当时( )
A.制瓷工艺进入彩瓷时代 B.中国文化影响西方
C.外贸政策影响生产经营 D.传统瓷窑逐渐衰落
22.乾隆时,河南遭灾荒,山西等地“富户”闻风而来,乘机将农民土地折算而去,致使“富者日益其富”;湖广地区也出现“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这折射出( )
A.租佃关系逐渐兴起 B.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C.社会发展潜藏危机 D.封建地权日益分散
23.《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A.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24.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闭关锁国)的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原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据此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中外反清势力勾结 B.前朝的外交政策不适应形势
C.政府缺少对外交往经验 D.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
2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商贸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
A.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26.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清初( )
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 B.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C.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 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
27.英国在1793年、1816年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对此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回复英国国王“天朝不宝原物”,要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这主要反映出( )
A.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 B.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
C.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
28.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天体仪、座钟、毛瑟枪、军舰模型、城市写生画等物品给乾隆皇帝祝寿,清朝回赠了丝绸缎锦、玉器、茶叶、工艺品等3000多件礼品。由此可知当时( )
A.清朝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清朝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C.中外文明差距逐渐显现 D.清朝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29.1764年,中国总人口为20560万,到了1812年增至33300万余人,再至1835年已增至4亿人。人口增长的同时,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大约1200~1300个,而且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由此可推知( )
A.清廷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 B.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 D.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
30.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参与对国家机务的处理,但品秩低微,仅正五品,而且“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洪熙皇帝即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他们“公”“保”等荣衔。宣德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又令内阁大学士,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形成了“阁职渐崇”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小宦官读书。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正如时人陈孜所云:“我朝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 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 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事偶误,张目侃侃直陈。内侍传赐食物,谢恩祗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
——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熙、宣德两朝中枢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运行的特点。
32.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止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创新?除行省制度外,指出元朝对台湾是如何管理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对西藏的主要管理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70年,明政府实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许出海”,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海禁造成沿海民众贫困,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1513年,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抵达广州,进行贸易活动。1518年,葡萄牙国王派遣使团来华,使者皮莱资得到明武宗的接见。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材料二 戚继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开放漳州月港,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民间商人的出海贸易获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颁布“银钱兼使”法令,规定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外国商人来华,在广州、澳门、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开辟阿卡普尔科(西属墨西哥)—马尼拉(西属菲律宾)—广州等地的贸易航线。1655年后清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于1684年设立江海关(连云港)、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粤海关(广州)四个海关,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买卖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间商人前往东南亚,不久清政府废除禁海令,再次实行开海,允许民间商人到东南亚等地买卖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准英国、荷兰等国的商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实行垄断经营。英美等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明清经济史研究现状及趋势》、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并概括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中国在海上所受威胁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官员可直接将各种事务快速上报给皇帝,减少了中间层层传递信息的繁琐流程和时间损耗,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①正确;不限品秩的众多官员拥有此权且相互不知彼此奏事情况,使得皇帝能够广泛地收集来自不同层级官员的信息,对官僚群体的行为、工作情况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皇帝对官僚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和监督,②正确;一切奏事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使得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能够直接掌握各种信息并独立做出决策,减少了其他势力对决策的干扰和影响,极大地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仅依靠皇帝一人批答所有奏事,缺乏有效的集体商议和专业论证机制,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而朱元璋是汉人皇帝且在历史上有较高威望。清朝诸帝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致祭明太祖陵,主要是为了向汉人展示对汉族历史人物的尊重,以此来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D项正确;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排除B项;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不是主要原因,相比之下,获取汉人认同对于巩固统治更为重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概括得出结论是: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命上传下达,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没有军国大事决策权,排除A项;清朝没有丞相,所以没有制约相权之说,排除B项;军机处没有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土司制度腐朽没落的弊端日益显露,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仇杀,争夺不休”,土官的残酷统治极大地激化了土官与土民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统治者实施改土归流的迫切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司制度的弊端,未涉及社会治安极其混乱的信息,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清朝封建统治者与时俱进,权时以行,果断地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最终实现对土属地区的直接统治,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熙却将满官噶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等信息可知,在满汉高官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但在噶礼与张伯行的案中,康熙革职满族官员噶礼,保全了汉族官员,在这过程中主要体现了皇权独断意志,即反映了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独断意志,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冲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满汉民族矛盾不是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可知,康熙的措施使行政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故予之莅政(治理政务),不论巨细,即奏章之内有一伪字,必加改正,然后发出”,可知康熙帝对于政务的处理巨细,这强化了清朝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勤政,但未体现爱民,排除A项;材料通过清朝皇帝对政事的管理说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未涉及清朝奏折制度有待完善,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防微杜渐,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康、雍、乾三代皇帝重视历代帝王庙,并将众多历代皇帝纳入庙中祭祀,此举旨在强调中华历史的延续性和正统性,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合法性,强化民众对当前政权的认同和归属感,A项正确;继承传统的治理体系并非此举的主要目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来强化国家认同,排除B项;当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种表述不太准确,排除C项;将历代皇帝入祀历代帝王庙主要不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大臣常被抽调充任军机大臣,参预政事,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朝中央中枢机构发生转移,故选D项;内阁与军机处并没有合并,排除A项;专制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社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降水的多少、是否应时等都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收成,进而影响到社会安稳,为此,统治者都非常关注降水的情况,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信息,排除A项;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强化皇帝对官僚的控制,排除B项;“直接广泛获取信息”并不是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可知,清代政务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暗渠道的奏折直达皇帝,减少了内阁的票拟环节,使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新变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央机构的职权划分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对地方的控制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清政府能够根据外藩蒙古的地方变化,调整蒙古例并日渐与《大清律例》走向交融,其做法显示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蒙古律例》仅是有助于解决边疆司法审判的急需,“解决了”夸大其程度,排除B项;由材料“强调因俗而治”,可见材料中的做法并非要推动边疆与内地的发展一体化,排除C项;《蒙古律例》《大清律例》都是中国古代法律,与近代中国的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 中推行与内地相似的制度,如设置流官、清查户口、丈量土地以及实行一样的赋税制度等措施,使得边疆地区在治理方式上与内地趋同,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有助于边疆人民更好地融入国家整体体系中,从而有利于强化边疆人民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改土归流”并没有完全解决边疆地区的分裂割据隐患,边疆地区的局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重点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治理,而非直接的疆域拓展,并没有扩大清王朝的疆域版图,排除B项;“改土归流”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并没有受到所有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册封达赖、班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是为了适应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体现因俗而治,D项正确;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元朝,排除A项;材料所述都是清朝的举措,体现清朝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而非“历代”,排除B项;清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非允许西藏自治。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主要讲的是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积极作为,这些作为可以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央政府的措施,并没有各族人民,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的地区政府采取的不同政策,所以无法体现“灵活”,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承认当地土著头目,封以王侯或许以厚禄,纳入朝廷管理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对疆域的奠定,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化君主专制,排除A项;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推行,而非蒙古地区,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加强清朝疆域的奠定,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封建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清统治者逐渐将前朝设置的军事卫所改为府、州、县,或并入临近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卫学也改为府学、州学、县学,或并入附近的地方官学”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地方行政机构和教育机构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一体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的地方治理,非教化在原卫所区发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继承和发展,非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第一所书院成立,但对书院创办严加管控,随着台湾府设立后,书院也更加繁荣兴盛,这表明清朝在台湾府设立后,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书院的设立又有利于儒学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及政权的稳定,即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B项正确;台湾书院所属体系是清朝中央政府下辖下的儒学教育体系,并非新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文教兴盛与政治稳定”,但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台湾儒学传统根基是否深厚,排除C项;由“禁令逐渐放宽”可知,清政府在台湾的文化政策相对开明,而非走向封闭,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清政府对于新疆的有效治理得益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是在17世纪签订,且解决的是东北地区边界问题,排除A项;金瓶掣签制度是在清朝初期就实行,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在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做法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在法律和地图绘制上予以确认和强调,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C项正确;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排除A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排除B项;边疆危机要到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将妈祖这一地方性神明纳入国家祀典,并强制要求地方官进行祭祀,这体现了意图通过控制地区信仰以皇权形式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控制的意图,B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地方性势力不具备挟洋自重的条件,排除A项;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排除C项;推动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乾隆帝此举的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及所学可知,康乾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政府只开设“广州十三行”从对外贸易,广州对外贸易较兴盛。由此可见,广彩瓷的产销体现了外贸政策影响生产经营,C项正确;制瓷工艺进入彩瓷时代,可追溯到唐代的三彩瓷和长沙窑彩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传统瓷窑逐渐衰落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清朝乾隆时期出现较为严重的土地兼并的现象,据所学可知土地是农民的衣食来源,土地兼并严重可能导致农民揭竿而起,这会带来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统治基础严重动摇的说法夸大了事实,材料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可能产生统治危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较为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属于地权的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属于积极作用,因此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原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体现的是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防止中外敌对势力勾结,威胁满清统治,A项正确;材料与前期外交政策无关,排除B项;政府缺少对外交往经验不符合史实,当时朝贡外交体系已经成熟,对外交往经验丰富,排除C项;材料与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及所学可知,乾隆时期,清政府进一步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加强对外国商人的管理,体现了清政府对外国人的防范,其意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清王朝并未形成国家主权独立的外交意识,排除A项;清政府此举并不是为了保护本国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此时西方列强并未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初。据材料可知,清代对外贸易仍被限制在朝贡贸易范围内,仍需要遵守贡期、贡道、人员安排、贸易内容等朝贡贸易体制的规定,A项正确;材料主体信息是清初在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对外贸易,不是打击海上走私活动,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朝贡贸易体制下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和规定,无法表明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排除C项;材料中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是海禁政策的表现,这说明当时海禁政策并未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嘉庆帝也认为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了落后的伏笔,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未体现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未涉及清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落后伏笔,未体现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朝贡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英国使团带来的是具有近代工业文明特征的物品,而中国回赠的依然是具有传统农业文明的生活用品,据此可判断,中外文明差距逐渐显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朝贡贸易的对比信息,无法判断是否达到顶峰,排除A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外交活动,没有体现外商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64年至18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764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亿并在后期不断增长,虽然人口急剧增长,但是地方行政机关州县的数量却无太大变化。如果说乾隆中期以前全国近1300个县令负责处理全国2亿人口的大小事务,每县平均15万~16万人,还能保持农耕社会基本平稳。至嘉道后,每县平均增至30万~32万人口,“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也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统治效能相对下降,A项正确;“人地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重视农业技术革新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可知,虽然清朝时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在不断发展,说明闭关并没有断绝对外交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闭关政策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排除A项;截止到18世纪初,清朝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英国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在18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变化: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完善内阁机构;实行“票拟”,强化内阁干预政治的力度;实行“批红”,重用太监。
(2)特点: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办事效率高;机密性强;由皇帝亲信,能力强、素质高的官员担任军机大臣。(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变化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依据材料一“洪熙皇帝即位后,将内阁大学士的官秩提升至正二品,又加封他们‘公’、‘保’等荣衔。宣德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度,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可知,提升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完善内阁机构;依据材料一“为其设置了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又令内阁大学士,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形成了‘阁职渐崇’的局面”、“为防止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宣德皇帝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例,设立内书堂,隶属于司礼监,命翰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小宦官读书”可知,实行“票拟”,强化内阁干预政治的力度;依据材料一“还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批阅章奏。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可知,实行“批红”,重用太监。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依据材料二“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可知,机密性强;再结合军机处的其他特点可知,其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根据材料二“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事偶误,张目侃侃直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办事效率高以及由皇帝亲信,能力强、素质高的官员担任军机大臣等。
32.(1)创新:派中央官担任行省长官。管理: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2)措施: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
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创新:根据材料“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派中央官担任行省长官;根据元代对吐蕃、西域和台湾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措施:联系康乾时代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措施进行回答,如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意义:根据材料“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可得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根据材料“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得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以上措施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3.(1)原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对海外商品需求少;防范沿海民商勾结倭寇;农民起义对政权的威胁;巩固统治的需要等。
变化:由倭寇变为西方殖民主义者。
(2)影响:对外开放促进了明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后来鸦片战争落后挨打埋下祸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
原因:可从经济、政治和对外等三个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所学,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对海外商品需求少;政治上,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如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党亦遁入海岛,与倭寇相互勾结,严重地威胁到明朝新生的政权;海禁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等。对外方面,据材料一“民众铤而走险地从事海盗走私、勾结倭寇”“倭寇之患加剧”可得出,防范沿海民商勾结倭寇。
变化:据由材料一“倭寇之患加剧”、“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可得出,由倭寇变为西方殖民主义者。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开放漳州月港”“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等信息可得出,对外开放促进了明清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西班牙人开辟”“贸易航线”、政府数次颁布“禁海令”和“迁界令”并结合所学“当时西方国家已走上了海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可得出,闭关锁国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结合所学,闭关锁国使中国闭目塞听,逐渐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后来鸦片战争落后挨打埋下祸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