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经典永流传】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锦书】
【微赏】临近家乡,却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
一课一赏·乡情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装弶(jiànɡ) 图解 五行(xínɡ) 秕谷(bǐ) 模样(mú) 助记
潮汛(xùn) 折本(shé) 助记 愕然(è) 应酬(yìnɡ)
瑟索(sè) 寒噤(jìn) 廿年(niàn) 恣睢(zì suī)
鄙夷( bǐ yí) 嗤笑(chī)
2.明字形
xiāo(萧)索 辨析1 祭sì(祀) jiǎn(拣)择
深dài(黛) zhànɡ(障)壁 wǎnɡ(惘)然
(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huì(晦)了。
(2)这chù(畜)生很línɡ lì(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cuàn(窜)了。
(3)两手搭在bì(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línɡ dīnɡ(伶仃)的圆规。
3.晓词义
(1) 阴晦 :阴沉,昏暗。
(2)萧索: 缺乏生机,不热闹。
(3)伶仃: 形容瘦弱或细长。
(4)愕然: 形容吃惊。
(5) 鄙夷 :轻视,看不起。
(6) 隔膜 解析2:隔阂。
(7)恣睢: 任意胡为。
4.记常识
本文作者是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 呐喊 》。
图解
弶:一种捉鸟兽等的工具
助记
串句知音
(1)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2)孙悟空与妖怪们一番折(zhē)腾厮杀,轻者被打骨折(zhé),重者丧命。妖怪们哀嚎,这次真折(shé)了本。
辨析1
字形巧记-萧、箫
萧——与“艹”有关,草枯为“萧”
箫——管乐器,吹“竹”则为“箫”
辨析2
隔膜·隔绝
“隔膜”一般用于感情方面,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如:多年不通消息,他们彼此间隔膜起来。
“隔绝”一般用于空间方面,是隔断的意思。如: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是灭火的基本办法。
聚焦探本究源
【整体感知】
【重点探究】
1.[描写手法]结尾段“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是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巧】
答:环境描写。渲染静谧、明朗的气氛,以此表达作者的理想和希望;照应开头,与开头的黯淡描写形成对比;象征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深化了主题。
2.[主旨归纳]鲁迅笔下的故乡处处充满着“变”,请尝试分析故乡的变化,并说说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清】
答:故乡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我的美丽的故乡”变成了“没有一些活气”;故乡的人物发生了变化,闰土从“我”记忆中的“小英雄”,一个天真活泼、心底纯净的少年形象,变成了“辛苦麻木”的中年人。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变成了庸俗小市民的典型。小说通过描写这些变化,写出了旧中国社会的全面衰败。
【难点突破】
[语句含意]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深层含意。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1)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有”;(2)有了希望并坚持不懈地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无”;(3)只要人们都满怀希望,坚持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读写联动】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本段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饱经风霜、磨难以及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年闰土形象。请你仿照此文段,运用神态描写,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妙】
答:示例一: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噘起的小嘴能挂住一个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火冒三丈,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示例二:他牙关紧咬,眉头紧锁,脸上筋肉紧绷着;脸色涨得像个紫茄子;同时,他目光游移,透露出紧张和不安。稍后,警报解除了,他的神色渐渐恢复平静。
答题【巧】一点
自然环境描写
释义: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性格或心情,衬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象征、暗示主题或深化主旨。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思路【清】一点
故乡的前后变化
环境 “我的美丽的故乡”→“没有一些活气”
人物 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杨二嫂 西施豆腐→圆规
写法【妙】一点
“百态人生”——写出人物神态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里。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来一趟故乡之旅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共9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诀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ɑ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b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c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
A.“竟”应写为“竞” B.“诀”应写为“绝”
C.“潺”应读为“chán” D.“膜”应读为“mó”
(2)下列三个词语是从文段中抽取出来的,放回原文ɑ、b、c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①麻木 ②展转 ③恣睢
A.ɑ① b③ c② B.ɑ③ b② c①
C.ɑ① b② c③ D.ɑ② b① c③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是(3分)( B )
A.单句 B.复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
A.《故乡》中闰土“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神色描写细节,折射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B.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C.无论是具体的故乡或是抽象的寄托,每个人心中却有一个家园。
D.阅读鲁迅的小说,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还可以认识很多个性独特的小说人物。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C )
A.(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是文学大师。__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中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了永恒的纠缠。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年少的“闰土”守护着迅哥对未来的希望;下文中安详的老屋,又安放着多少人梦里的童年。让我们去拜访久违的旧居,体味不一样的怀念。(16分)
老屋
周克武
①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②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经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③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④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儿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⑤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⑥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⑦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在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⑧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冷清。
⑨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⑩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崽;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5.文中老屋有哪些特点 请用词语或短语简要概括。(4分)
答: 一栋傍山而建的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经岁月磨蚀,已显老态,安详而静谧。
★6.文章第②段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什么感情 (4分)
答: 用了环境描写。既表达了对老屋的怀念,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屋被岁月磨蚀的惋惜(伤感)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7.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4分)
答: 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对“我”哼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8.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 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4分)
答: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学校开展舞台剧大赛,在表演环节中,道具组为闰土设计服装。请从下列图中选择适合这一角色的服装并说明理由。(2分)
选择( A ) 理由: 短式上衣是劳动人民的服装,能够体现出闰土的身份特点,与小说《故乡》中描绘的衣着相似,服装上面的补丁能够体现出中年闰土此时家境的艰难。(长衫代表一种身份,与贫苦劳动人民的短衫相对;马褂一般套在长袍之外,不符合闰土身份。) 15 故乡
【经典永流传】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锦书】
【微赏】临近家乡,却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
一课一赏·乡情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装弶( ) 图解 五行( ) 秕谷( ) 模样( ) 助记
潮汛( ) 折本( ) 助记 愕然( ) 应酬( )
瑟索( ) 寒噤( ) 廿年( ) 恣睢( )
鄙夷( ) 嗤笑( )
2.明字形
xiāo( )索 辨析1 祭sì( ) jiǎn( )择
深dài( ) zhànɡ( )壁 wǎnɡ( )然
(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huì( )了。
(2)这chù( )生很línɡ lì( ),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cuàn( )了。
(3)两手搭在bì( )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línɡ dīnɡ( )的圆规。
3.晓词义
(1) :阴沉,昏暗。
(2)萧索:
(3)伶仃:
(4)愕然:
(5) :轻视,看不起。
(6) 解析2:隔阂。
(7)恣睢:
4.记常识
本文作者是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 》《 》《故事新编》,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 》。
图解
弶:一种捉鸟兽等的工具
助记
串句知音
(1)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2)孙悟空与妖怪们一番折(zhē)腾厮杀,轻者被打骨折(zhé),重者丧命。妖怪们哀嚎,这次真折(shé)了本。
辨析1
字形巧记-萧、箫
萧——与“艹”有关,草枯为“萧”
箫——管乐器,吹“竹”则为“箫”
辨析2
隔膜·隔绝
“隔膜”一般用于感情方面,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如:多年不通消息,他们彼此间隔膜起来。
“隔绝”一般用于空间方面,是隔断的意思。如: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是灭火的基本办法。
聚焦探本究源
【整体感知】
【重点探究】
1.[描写手法]结尾段“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是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巧】
2.[主旨归纳]鲁迅笔下的故乡处处充满着“变”,请尝试分析故乡的变化,并说说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清】
【难点突破】
[语句含意]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深层含意。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读写联动】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本段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饱经风霜、磨难以及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年闰土形象。请你仿照此文段,运用神态描写,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妙】
答题【巧】一点
自然环境描写
释义: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性格或心情,衬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象征、暗示主题或深化主旨。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思路【清】一点
故乡的前后变化
环境 “我的美丽的故乡”→“没有一些活气”
人物 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杨二嫂 西施豆腐→圆规
写法【妙】一点
“百态人生”——写出人物神态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里。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来一趟故乡之旅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共9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 与闰土隔 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 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 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
A.“竟”应写为“竞” B.“诀”应写为“绝”
C.“潺”应读为“chán” D.“膜”应读为“mó”
(2)下列三个词语是从文段中抽取出来的,放回原文ɑ、b、c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①麻木 ②展转 ③恣睢
A.ɑ① b③ c② B.ɑ③ b② c①
C.ɑ① b② c③ D.ɑ② b① c③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是(3分)( B )
A.单句 B.复句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
A.《故乡》中闰土“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神色描写细节,折射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B.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C.无论是具体的故乡或是抽象的寄托,每个人心中却有一个家园。
D.阅读鲁迅的小说,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还可以认识很多个性独特的小说人物。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C )
A.(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许多人议论,说他更多的是在写篇幅短的杂文,称不上是文学大师。__________可以说,没有杂文鲁迅,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鲁迅。
①其实鲁迅最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不回避。一个人的胸中充盈着正义与自信,才会有这种不回避。
②好像一个人只要写出了长篇巨文,就先自伟大了一半似的;更好像远离了现实的纷争,就一定有了更广博、更深远的思想一样。
③看起来是面对一人一事,看起来是应付了具体的挑战,实际上是面对和回答了永恒的纠缠。
④这种事业是真正伟大的,因为其中包含了鲜活的永恒。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年少的“闰土”守护着迅哥对未来的希望;下文中安详的老屋,又安放着多少人梦里的童年。让我们去拜访久违的旧居,体味不一样的怀念。(16分)
老屋
周克武
①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②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经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③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④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儿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⑤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⑥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⑦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在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⑧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冷清。
⑨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⑩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崽;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5.文中老屋有哪些特点 请用词语或短语简要概括。(4分)
答:
★6.文章第②段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什么感情 (4分)
答:
7.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4分)
答:
8.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 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4分)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学校开展舞台剧大赛,在表演环节中,道具组为闰土设计服装。请从下列图中选择适合这一角色的服装并说明理由。(2分)
选择( A )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