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经典永流传】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白沙子·与张廷实》
【锦书】
【微赏】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养成怀疑的习惯,培养怀疑的精神。
一课一赏·质疑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
凶险(xiǎn) 盲从(mánɡ) 折扣(zhé) 助记
伏羲 积累(xī) 颛顼(zhuān xū) 帝喾(kù)
(1)这一番(fān)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sú)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明字形
视chá(察) 警示 shú(塾)师 警示
懒duò(惰) mò(墨)守 腐草为yínɡ(萤)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wànɡ(妄)的学说便不ɡōnɡ(攻)自破了。
(2)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biàn(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晓词义
(1) 视察 :察看,审察。
(2)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3)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4)停滞: 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5)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6) 辨伪去妄 辨析: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4.记常识
本文作者是 顾颉刚 ,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助记
一“折”三读
积累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xī)、神农、女娲。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警示
1.“视察”指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察看。注意“察”不要写成“查”。
2.“塾师”是对私塾教师的一种泛称,注意“塾”不要写成“熟”。
辨析
辨伪去妄·去伪存真
同:均表“去除虚假内容”之意。
异:“辨伪去妄”侧重辨识的过程,“去伪存真”强调辨识的结果。
造句:对于前人的学说,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这样才能去伪存真。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论述语言]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清】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答: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2.[段落作用]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什么作用?【巧】
答:①开门见山地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难点突破】
[论证思路]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请具体说明。
答:文章开头两段引用两位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的话,提出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的中心论点。接着③-⑤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然后第⑥段论证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读写联动】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第四段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请你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一个事例,论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妙】
答:有志者事竟成。王羲之七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地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也就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思路【清】一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性
特征:①概念使用准确;
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③判断推理、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
答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语境义或在句中限制、修饰的内容或代表的逻辑层次+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答题【巧】一点
议论文开头段
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①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事例、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论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或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④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写法【妙】一点
用好“举例论证”
①原则:契合中心论点。
②作用:鲜明支撑观点。
③特点:符合典型性、真实性特点。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贵有疑”,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wànɡ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zhì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折扣( zhé ) 懒惰( duò )
辨伪去wànɡ( 妄 ) zhì( 治 )学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表示 条件 关系的复句。(2分)
2.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5分)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 视察 (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 辨别 (辨认 辨别)是非。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辩论 (修正 评判 辩论),常常 评判 (修正 评判 辩论)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 (修正 评判 辩论)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3.选出下列对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3分)( A )
A.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行,当千帆过尽,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修改:将“一片”和“属于自己的”换位。)
B.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帮助,离不开家庭小环境,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删去“和发展”。)
C.怀疑是学习路上绽放的光芒,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拥有了它,就拥有了改变。(修改:在句末加上“的机会”。)
D.在人生道路上,许多不可复印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修改:将“复印”改为“复制”。)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的关系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让我们一起感悟读书的“知入”与“知出”的意义吧。(15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答: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6.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4分)
答: 文章从设问句入手,引出本文的论点——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又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南宋学者陈善的话,证明了中心论点。
7.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分析作用。(4分)
答: 举例论证。列举鲁迅读书的事例来充当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阅读时要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8.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答: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班级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请你参与。(5分)
(1)请观察图片,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2分)
答: 示例一: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小。
示例二: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
(2)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3分)
答: 我认为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瓶颈,催生新观点,还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多提问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观察力、逻辑能力和执行力。在课堂上,要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站在他人角度来思考,可以去找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或区别,可以去思考重要性或原因。要及时记录灵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进行提问。19 怀疑与学问
【经典永流传】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白沙子·与张廷实》
【锦书】
【微赏】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养成怀疑的习惯,培养怀疑的精神。
一课一赏·质疑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顾颉刚( ) 程颐( ) 譬如( )
凶险( ) 盲从( ) 折扣( ) 助记
伏羲 积累( ) 颛顼( ) 帝喾( )
(1)这一番( )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 )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明字形
视chá( ) 警示 shú( )师 警示
懒duò( ) mò( )守 腐草为yínɡ( )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wànɡ( )的学说便不ɡōnɡ( )自破了。
(2)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biàn( )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晓词义
(1) :察看,审察。
(2) :没有事实根据的。
(3)流俗:
(4)停滞:
(5) :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6) 辨析:辨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4.记常识
本文作者是 ,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助记
一“折”三读
积累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xī)、神农、女娲。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警示
1.“视察”指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察看。注意“察”不要写成“查”。
2.“塾师”是对私塾教师的一种泛称,注意“塾”不要写成“熟”。
辨析
辨伪去妄·去伪存真
同:均表“去除虚假内容”之意。
异:“辨伪去妄”侧重辨识的过程,“去伪存真”强调辨识的结果。
造句:对于前人的学说,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这样才能去伪存真。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论述语言]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清】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段落作用]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什么作用?【巧】
【难点突破】
[论证思路]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请具体说明。
【读写联动】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第四段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请你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一个事例,论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妙】
思路【清】一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性
特征:①概念使用准确;
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③判断推理、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
答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语境义或在句中限制、修饰的内容或代表的逻辑层次+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答题【巧】一点
议论文开头段
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①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事例、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论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或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④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写法【妙】一点
用好“举例论证”
①原则:契合中心论点。
②作用:鲜明支撑观点。
③特点:符合典型性、真实性特点。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贵有疑”,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wànɡ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zhì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折扣( ) 懒惰( )
辨伪去wànɡ( ) zhì( )学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表示 关系的复句。(2分)
2.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5分)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 (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 (辨认 辨别)是非。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修正 评判 辩论),常常 (修正 评判 辩论)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 评判 辩论)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3.选出下列对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3分)( )
A.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行,当千帆过尽,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修改:将“一片”和“属于自己的”换位。)
B.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帮助,离不开家庭小环境,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删去“和发展”。)
C.怀疑是学习路上绽放的光芒,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拥有了它,就拥有了改变。(修改:在句末加上“的机会”。)
D.在人生道路上,许多不可复印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修改:将“复印”改为“复制”。)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的关系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让我们一起感悟读书的“知入”与“知出”的意义吧。(15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答:
★6.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4分)
答:
7.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请分析作用。(4分)
答:
8.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班级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请你参与。(5分)
(1)请观察图片,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2分)
答:
(2)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