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课件(共4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 》课件(共4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2 22: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
红烛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大声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
第二,意象有什么特征?
第三,意象的特征所对应的诗歌的节数是什么?
 第一,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
“红烛”
第二,意象有什么特征?
“自焚”与“流泪”
第三,意象的特征所对应的诗歌的节数是什么?
诗歌的第2、3、4节对应着“自焚”,第5、6、7、8节对应着“流泪”。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九节,思考这一(几)节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小组成员积极讨论,派代表分享。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
思考:诗人为什么强调“红”?“红烛”象征着什么?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
思考:诗人为什么强调“红”?“红烛”象征着什么?
“红”是赤诚的象征。本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红烛形象象征诗人自身,“物”与“我”完全交融起来,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永远纯洁率真,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
鉴赏:“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中的“吐”
 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
鉴赏:“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中的“吐”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那种不吐不快的神态,彰显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鉴赏:“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先说“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这样处理有什么样的好处?诗人认识的转变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起初作者不理解红烛,认为其“一误再误”,语气强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但诗人经过思考最终理解了红烛,由衷赞美其奉献精神,对先前的认识彻底的否定,说“不误,不误”,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明白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思考:诗人对于红烛的寄语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勉励是什么?
诗人赞美红烛燃烧不息,发光发热的精神。并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要勇于奉献,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尚未觉醒,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鉴赏:“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运用拟人手法,这里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发光却要流泪。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思考:诗人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仅仅是针对红烛吗?
第五六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表达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思考:“残风”象征着什么,“红烛”面对“残风”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这又象征着什么?
残风象征着邪恶势力,在“残风”侵蚀红烛光芒的时候,红烛更加充分得牺牲自己,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极力为世人创造更多的光明。这象征着诗人自己怀着献身祖国,拯救世人美好意愿,在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时,急得痛哭流涕。
思考:第七节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思考:第七节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要用自己饱含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带泪的诗,慰藉人间,去除黑暗,唤起痛苦而麻木的世人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不公平的因果关系?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因果,诗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当时冷酷的社会造成了这样不公平的因果关系,诗人在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诗人勉励自己明知道泪是结果,仍要无私奉献光明,与黑暗丑恶势力作斗争。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 问什么 答案是什么?诗人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处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更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独为什么要流泪
 答案:红烛保持着赤子之心因而这么红,红烛创造光明自我牺牲因而自焚,红烛创造光明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因而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交流为线索,层层递进,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总结:
本诗从红烛形象,联想到诗人自身,赞美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这一精神,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表达诗人献身祖国,拯救世人灵魂的爱国主义激情,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