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00: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季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春》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是学生学习散文写作和语言表达的优秀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前期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学生也有一定的兴趣和感受。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和情感等方面,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春景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春景之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精彩句子并加以欣赏。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一些较难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文章的内涵。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或音乐。
2. 提问学生:“春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引出课题《春》,介绍作者朱自清以及写作背景。 1. 观看视频或音乐,感受春天的气息。
2. 积极分享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初读课文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如 “朗润”“酝酿”“卖弄” 等。 要求学生记住“花枝招展”该词含义。 3. 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4.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认真听讲,学习重点字词。 2.在课本上写下笔记。 3.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4. 再次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字词障碍,确保顺利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提问学生文章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3. 总结归纳,理清文章结构。 边听边思考问题。
2. 回答问题。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 明确文章结构。 明确: 1-2盼春:总汇春天,统领全篇 3-7绘春:春景图 8-10颂春:通过娃娃、姑娘、青年赞颂春天 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布置作业 1. 布置复习字词的任务。
2.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春景之美。 1. 记录作业任务。
2. 准备课后完成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 提问重点字词。
2. 请学生回顾文章描绘的春景。 1. 回答重点字词。
2. 回顾春景内容。 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顺利过渡到新内容。
精读课文 读盼春 1.第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认真阅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明确: 反复:两个“盼望着”,突出强调,表达了作者急切的向往之情。 拟人:“脚步近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迎接春天的欣喜之情。
2. 阅读第二段,分析并回答第二段描绘春天的方式。 明确: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抓住初春的山、水情态,总写春的特点。 重点分析“朗润”“涨”“红”等字词。 1.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提高语言鉴赏水平,深入理解作者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中对景物的描绘方法,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读绘春 第三段作者从春草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第四段作者是如何描写春花的? 第五段作者是如何描绘春风的? 齐读第三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明确:正面描写 草的质地→“嫩嫩的”“软绵绵” 草的颜色→“绿绿的” 草的长势→“一大片一大片” 侧面描写: 人的活动→“坐”“躺”“滚”“踢”“跑”“捉”
2. 阅读第四段,分析并回答作者描写春花的方式。 明确:全方位描写 高低结合:树上繁花→书中昆虫→树下野花 虚实结合:眼前的花→想象的果实 感官结合:颜色→味道 明暗结合:星星眨眼→暗写风与太阳 3.认真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绘春风 触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 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 培养学生对景物特点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感受春草的生机与活力。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春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春风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生动的表达,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研读了《春》。复习了重点字词,回顾了春景。在 “读盼春” 中,分析了修辞手法及春天的描绘方式;“读绘春” 里探讨了春草、春花、春风的描写特点。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也提升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知识,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忆和梳理。 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学习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方法和能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写一段描写秋天的话,用上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1. 课后认真背诵课文。
2. 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象,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创作一段描写秋天的话。 1. 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春》优美语言的记忆,培养语感,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将从《春》中学到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运用到描写秋天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力。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对春草、春花、春风描写的印象深刻之处。 积极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问题。 通过回顾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对春雨、迎春图及颂春部分的学习。
深入研读 读绘春 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六段,提问:“第六段作者如何描绘春雨?”
2. 提问:“第七段作者描绘了四幅春景图,为何还要写‘迎春图’?” 1. 认真阅读第六段,分析并回答作者对春雨的描绘方式。 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特点,以及从春雨的形态、触感、带来的气息等方面进行阐述。
2. 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第七段写 “迎春图” 的原因。 明确:突出人们对春天的欢迎、体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等。 1. 培养学生对特定景物描写的分析能力,深入理解作者对春雨的细腻刻画,感受春雨的独特魅力。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白 “迎春图” 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读颂春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8 - 10 自然段,提问: 8 - 10 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三个比喻能够调换位置吗? 阅读并分析这三个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请学生回答。 明确:比喻、排比。
2. 小组讨论,思考三个比喻是否能调换位置,阐述理由。 明确:不能调换是因为分别从春天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比喻。 1. 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深入分析文本的能力,理解作者精心安排比喻的用意。
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抓住了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 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明确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提升对《春》这篇课文的整体认识。 巩固知识,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
布置作业 1. 布置全文
2. 根据所学知识,学生仿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1. 记录作业任务。
2. 准备课后完成作业。 拓展学生学习,提高写作能力,巩固对春天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