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创造宣言》
素养 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3.理解作者的教育主张,深层次把握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难点 理解作者的教育主张,深层次把握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者相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新 课 导 入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新 知 探 究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3、从文章找出作者的观点?作者针对那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怎样反驳?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拓 展 总 结 朗读,感知宣言特点 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人各赋有理性良知,诚应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主张、国籍或门第、财产、出身或他种身份。 且不得因一人所隶国家或地区之政治、行政或国际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地区系独立、托管、非自治或受有其他主权上之限制。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 (节选自《世界人权宣言》,形式略有改动)
作 业 设 计 缩写,生成宣言理解 仿照《世界人权宣言》的形式,缩写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围绕单元导语、旁批、阅读提示、插图、注释、补白六个助读材料在自读课文中的利用进行反思,谈谈成功与不足之处。
《创造宣言》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鼓舞人心的文章,强调了创造力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今天讲《创造宣言》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按教材编写应该是带着大家去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文章。围绕该文的阅读提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既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又联系自身实际,促进个人成长和创造力的培养。 1. 创造力的价值认知 首先,我需要深刻反思自己对创造力的价值认知。我是否真正认识到创造力不仅是艺术家或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内在潜能的一部分?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育与创造力的关系 结合《创造宣言》中对教育与创造力关系的论述,我应反思当前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否足够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我是否在教育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敢于失败? 通过对《创造宣言》的深入阅读和反思,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创造力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创新思维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