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论语》十二章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03 07: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传不习乎?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B.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教学相长”都出自《论语》。
C.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三十而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下列各句中“而”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不思则罔
C.学而时习之 D.思而不学则殆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B.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诫子书》中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尊称别人的父亲。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   ,字仲尼,鲁国人,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   ”。
(2)《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由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宋代把《论语》与《   》《   》《   》合称为“四书”。
8.预学三阅读课文 《论语》十二章 ,圈画出文中的成语,用楷体抄写在田字格中,与同学分享。
           
           
9.将下表中的孔子档案补充完整。
孔子档案
名字:名   ,字   
朝代:   
出生地:   
身份:   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政治思想:”   ”“礼”等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等
后人对他的尊称:   、   等
课文中出现的孔门弟子有:   、   、   等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三省吾身   
一箪食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1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12.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   ,字   ,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及其弟子的   ,与《   》《   》《   》合称“ 四书”。
三、语言表达
13.导学五[因声求气]阅读下面一则语录,完成相应的任务。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语言精练,长于用各种语气词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反复诵读,从语气词的角度品味孔子此刻的情感及其形象。
知识卡片
“也”,在古文中一般相当于”啊”,在语意夸张时相当于”呢”,在否定语气强烈时相当于”的”。
导学六[修身养性]阅读下面一则语录,完成相应的任务。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鲁钝,却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语录的意思,并结合语录谈谈曾子大有成就的依据。
助读材料
⑴在《论语》中,孔子对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鲁”。”鲁”,迟钝之意。
⑵曾子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并称为”儒家五大圣人”。他被后世儒家尊为”宗圣”。
14.导学四[思想探究]阅读下面一则语录,完成相应的任务。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孔曰成仁,孟云取义。”“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它不是刻板僵硬的道德说教,而是浸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珍贵品质。在这则语录中,子夏认为,”仁”浸润在   之中。
(2)*《论语》中言”仁”共109次,其中他人讲”仁”共25次,孔子讲”仁”共84次,足见孔子对”仁”的重视。请参考下面《论语》导读的课件,选择其中一则语录,简要分析”仁”的内涵。
我选择”   “,   
四、综合性学习
15.立人中学开展“中国人读书情况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与我们形成了对比: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2015年)
年份 国民图书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率/% 综合阅读率/% 人均纸质阅读量/本 人均电子阅读量/本
2013年 57.8 50.1 76.3 4.56 2.48
2014年 58.0 58.1 78.6 4.77 3.22
材料三: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下图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认真探究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三中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
(3)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也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苟子在《劝说》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日积月累,在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一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创作,几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轰,耄耋之年,仍旧不放下手中的笔,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选文有改动)
16.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作者认为需要储蓄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
17.作者在第④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18.第⑤段有“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一句,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述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储蓄?请选择下列人任意一个人物的事例,简要分析。
A.《<论语>十二章》中的颜回 B.《背影》中的父亲 C.《老王》中的老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 .“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这里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B .“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
C .“饭”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吃饭”。
D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都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故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教学相长”出自《礼记》,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B
3.【答案】B
【解析】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意为“却”。
A.“学而时习之”中“而”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B.“学而不思则罔”中“而”表转折,意思是“但是”,与例句用法相同。
C.“三十而立”中“而”表顺承,指“就”。
D.“择其善者而从之”中“而”表顺承,意为“就”。
故答案为:B
4.【答案】C
【解析】A .“人不知而不愠”中,“而”表转折,意思是“却”。
B .“学而不思则罔”中,“而”表转折,意思是“但是”。
C .“学而时习之”中,“而”表顺承,可理解为“并且、然后”。
D .“思而不学则殆”中,“而”表转折,意思是“却”。
故答案为:C
5.【答案】D
【解析】
A.“人不知而不愠”里的“知”意为“了解”;“温故而知新”里的“知”意思是“得到、获得”。
B.“学而时习之”里的“之”是代词,指代所学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里的“之”也是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C .“温故而知新”里的“而”表承接;“博学而笃志”里的“而”表并列。
D.“学而时习之”里的“习”和“传不习乎”里的“习”意思相同,都表示“温习、复习”。
故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D:错误,令堂——你的妈妈,令尊——你的爸爸
故答案为:D
7.【答案】(1)丘;春秋;儒;孔孟
(2)儒;孔子;语录;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1)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孔子个人信息及地位的了解。孔子名丘,是春秋末期的重要人物,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孔孟”并称,突显了孔子和孟子在儒家思想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2)此题重点考查关于《论语》的基本知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以语录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组合。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1)丘;春秋;儒;孔孟;(2)儒;孔子;语录;孟子;大学;中庸
8.【答案】富贵浮云;温故知新;三十而立;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楷书书写,书写时候保证字体工整,不能超出田字格即可。
故答案为:富贵浮云;温故知新;三十而立;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9.【答案】丘;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儒;教育家;仁;因材施教;”圣人”;“至圣先师”;曾子;颜回;子夏
【解析】 孔子 (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故答案为:丘;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儒;教育家;仁;因材施教;”圣人”;“至圣先师”;曾子;颜回;子夏。
10.【答案】lún;yuè;yùn;xǐng;dān;wǎng;dài;gōng;d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故答案为:lún ; yuè; yùn ;xǐng ;dān ;wǎng ; dài ;gōng ;dù
11.【答案】儒家;语录;《大学》、《中庸》、《孟子》
【解析】《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故答案为:儒家;语录;《大学》、《中庸》、《孟子》
12.【答案】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故答案为: 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13.【答案】导学五 :”哉”“也”|的多次使用,使句子颇具情感力量,表达了赞叹与自豪的感情,孔子极力夸赞了颜回即使身处陋巷,穷困潦倒,依然悠然自得、追求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一心向学的可贵精神,我们也可以同时从中窥见孔子好学、情感炽热、赏识人才、安贫乐道的形象;
导学六: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讲求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温习了吗?依据:曾子虽”鲁钝”,但他”钝”得诚实,”钝”得踏踏实实。他没有聪明的头脑,就认真听讲,回去温习;他没有如簧的巧舌,就老实做人,认真做事,诚信对人。这些行为,使他深刻体悟到孔子的”仁德”“博学”等思想,最终传承了孔子的学说,大有成就。
【解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语气词的使用,增强了感彩,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赞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曾子鲁钝,却踏踏实实,为人真诚可靠,所以才能有大成就。
故答案为: 导学五 :”哉”“也”|的多次使用,使句子颇具情感力量,表达了赞叹与自豪的感情,孔子极力夸赞了颜回即使身处陋巷,穷困潦倒,依然悠然自得、追求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一心向学的可贵精神,我们也可以同时从中窥见孔子好学、情感炽热、赏识人才、安贫乐道的形象; 导学六: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讲求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温习了吗?依据:曾子虽”鲁钝”,但他”钝”得诚实,”钝”得踏踏实实。他没有聪明的头脑,就认真听讲,回去温习;他没有如簧的巧舌,就老实做人,认真做事,诚信对人。这些行为,使他深刻体悟到孔子的”仁德”“博学”等思想,最终传承了孔子的学说,大有成就。
14.【答案】(1)广泛地学习并且志向坚定,恳切地发问求教并且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2)[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存仁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人的感受。
【解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思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故答案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存仁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人的感受。
15.【答案】(1)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2)画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
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带给人幸福的生活。
(3)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
【解析】⑴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需要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足够的认识,然后再结合题干加以分析。材料一将2012年中国18至70周岁国民纸质读书阅读量与其他国家对比,表现了中国国民纸质书阅读量偏低的事实。材料二通过表格展现了从2013到2014年,中国国民阅读情况的变化,国民阅读量在上升,且数字化阅读率增长快。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材料三仔细观察图画内容,结合材料主旨分析其寓意。材料三主要表达在政府”全民阅读“的推动下,各大中小学积极响应开展读书活动,由此可知,画面的目的是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画面中一个小女孩笑着跑在由图书组成的道路上,尽头高挂一道彩虹,彩虹寓意为美好快乐,寓意为鼓励大家读书,读书使人快乐,让人走向幸福。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三则材料描述的现状,提出合理的提高全民阅读兴趣的建议,中国国民读书少,或许没有读书意识,或许是因为学习和工作繁忙,所以可以围绕培养读书意识的习惯,给出适当的读书时间等角度提出建议。比如:一、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二、读书要拒绝功利化。三、出版商要多出好书。四、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故答案为:⑴ ①人均阅读量偏少;②人均阅读量在逐年上升;③选择数字化阅读的人数增长较快。 ⑵ 画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读书带给人快乐,读书带给人幸福的生活。
⑶ 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
【答案】16.储蓄亲情;储蓄友情;储蓄学识。
17.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荀子关于积累的名言;再运用举例论证,举了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创作,笔耕不轰的例子来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
18.示例:人生还可以储蓄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颜回身居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饮”,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不为贫贱而忧愁,反而自得其乐,在自己的人生中储蓄了一种安贫乐道的旷达。
【解析】(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道题考查论述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的格式:这段(句)话提出了......(观点),首先,运用了......的论证方法,阐释了......(论证内容);其次,运用了......的论证方法,阐释了......(论证内容);最后,运用了......的论证方法,阐释了......(论证内容)。
(3)本道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语句要通顺、流畅、得体。
16.结合第②段“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可知,作者认为需要储蓄亲情;
结合第③段“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可知,作者认为需要储蓄友情;
结合第④段“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日积月累,在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可知,作者认为需要储蓄学识。
故答案为:储蓄亲情;储蓄友情;储蓄学识。
17.结合第④段“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可知,作者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结合“荀子在《劝说》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日积月累,在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可知,接着作者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即引用了荀子的名言来论证分论点;结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一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创作,几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轰,耄耋之年,仍旧不放下手中的笔,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可知,最后,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创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事例来论证“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这一分论点。
故答案为:首先,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荀子关于积累的名言;再运用举例论证,举了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创作,笔耕不轰的例子来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
18.结合《<论语>十二章》“子曰:‘贤哉,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贤哉,也’”可知,孔子认为颜回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照样快活。据此可知,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旷达精神,我们可以据此提出观点,人生还可以储蓄安贫乐道的精神;
结合《背影》可知,父亲的背影代表了责任,代表了默默的爱,他的爱是沉默的,行动的,体现在那用力翻越栅栏的身影里,体现在那一袋橘子里,体现在他虽然背对着“我”,但爱意深埋在心里。据此可提出观点,人生还可以储蓄责任与爱;
结合《老王》的内容可知,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穷苦卑微,但却善良、知恩图报、仁义、老实厚道的人,并有一颗金子般的美好心灵的人。据此可提出观点,人生还可以储蓄善良与感恩。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人生还可以储蓄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颜回身居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饮”,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不为贫贱而忧愁,反而自得其乐,在自己的人生中储蓄了一种安贫乐道的旷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