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01
地球及其宇宙环境
· 单元复习
商务星球版
01
03
考点梳理
单元检测
02
思维导图
CONTENTS》
目录
Part
一
考点梳理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恒星
由炽热 组成,能自己 ;
气体
发光
行星
环绕 运动,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
恒星
卫星
环绕 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
行星
天体类型
特点
考点1 天体类型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 天体类型
星云
由 和 组成的云雾状天体。星云的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气体
流星体
是太阳系内,沙尘或巨砾 。进入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
碎片
彗星
是指进入太阳系内 和 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
亮度
尘埃物质
形状
天体类型
特点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 天体类型
是否是宇宙间的物质
是否是在地球大气层之外
是否有独立的运行轨道
①
②
③
如何判断是否为天体?
飞机、流星现象、陨石、天空中的小鸟、正在发射中的航天飞行器是天体吗?
在太空中绕地球运动的卫星是天体吗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2 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可观测宇宙
天体系统
级别划分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3 太阳系
太阳系是以 为中心,八颗行星按照各自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星系。
太阳
距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八大行星名称
分类
行星
行星
行星
小行星带
类地
巨
远日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3 太阳系
近圆性
同向性
共面性
NO1
NO2
NO3
自西向东
共同特征
八大行星有什么共同的运动特征?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4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稳定的太阳
适中
光照
日地距离
外部条件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4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适宜的地表温度
适合的 厚度和成分
充足的
大气
水分
自身条件
二
地球的形态
考点1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太空目睹
环球证实
月食推测
天圆地方
首先证实
阶段
阶段
1
2
3
4
阶段
阶段
臆想
推测
证实
卫星探测
过程
阶段
二
地球的形态
考点2 地球的大小
极半径: 千米
平均半径: 千米
赤道半径: 千米
赤道周长:约 千米
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
结论:极半径 (大于/小于)赤道半径,地球是个 略鼓、 稍扁的椭球体。
小于
赤道
两极
4万
5.1亿
6357
6371
6378
五组数据
地球形状
二
地球的形态
考点3 地球表层
圈
圈
圈
圈
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 的底部、 的全部和 的上部
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
生物圈的特点
阶段二: ;
阶段三: ;
三
太空探索
考点1 探月工程
01
02
03
04
05
06
1959年 成功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是首个飞掠月球的探测器。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 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
世界探月成就
阿姆斯特朗
苏联
中国探月成就—— 工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实现绕月飞行与探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软着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首次实现太空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嫦娥
阶段一: ;
载人登月
建立月球基地
无人月球探测
三
太空探索
考点2 火星探测与空间站建设
我国实施的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 系列”
苏联——礼炮1号
苏联——和平号
国际空间站
中国— ;
天问
火星探测
空间站建设
天宫空间站
三
太空探索
考点3 我国航天家族
空间实验平台
“ ”系列
载人飞船
“神舟”系列
实验舱
“问天”系列
探日工程
“羲和”系列
探月工程
“ ”系列
月球车
“ ”系列
行星探测器
“ ”系列
火星车
“ ”系列
天问
嫦娥
玉兔
祝融
天宫
三
太空探索
考点3 太空探索的意义
开发资源
太空探索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的星系和行星,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如, 资源、 资源、 资源、环境资源等。
推动科技发展
太空探索激发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创新和发现。
地球保护
通过观测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空间
太阳能
矿产
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
Part
二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Part
三
单元练习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1.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不能找到问天实验舱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此次出舱活动中( )
A.出舱的航天员属于天体 B.未出舱的航天员属于天体
C.问天实验舱属于天体 D.小机械臂属于天体
2022年9月1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陈冬、刘洋两名航天员成功出舱,并在舱内航天员蔡旭哲的配合支持下,成功完成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还在小机械臂的支持下,进行了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等各项既定任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单元检测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3.材料中的天体属于的天体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星云、恒星、行星 B.恒星、行星、流星体
C.恒星、行星、卫星 D.恒星、行星、彗星
4.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5.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北京时间2019年12月26日,2019年的最后一次日食在天空上演。日食是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恰好或几乎成一直线,太阳光被月球遮住,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表面上来,在月影区域内就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单元检测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6.推测系外行星——Kepler452b可能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 )
A.有适宜大气 B.有适宜温度 C.拥有液态水 D.有稳定光照
7.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直接有关的是( )
①地球昼夜交替周期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安全宇宙环境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美国宇航局宣布一项重大发现:在距离地球1400光年的位置发现了“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该行星比地球大概大60%,其可能拥有液态水;它围绕的母恒星与太阳非常类似,该行星到其母恒星的距离,也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比较相近。据此下面小题
单元检测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8.麦哲伦船队经过的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9.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 )
A.天圆地方的学说 B.太阳是宇宙中心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地球是宇宙中心
麦哲伦环球航行令世人敬佩。图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单元检测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10.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应该是( )
A. 圆形 B.球体 C.圆锥体 D.弧形
11.下列事例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
D.远方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2022年4月16日11时0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结束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完成下面小题。
单元检测
12.嫦娥五号探测器探索的内容是()
A.太阳 B.月球 C.火星 D.地球
13.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下列说法与现实不符的是( )
A.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月球 B.为在月球上建造中国空间站打下基础
C.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月球矿产资源能力 D.我国探月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1年11月24日,《科技创新(三)》纪念邮票发行。其中,“嫦娥五号”邮票(下图)展现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实施无人月面取样的工作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单元检测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1)“Itokawa”小行星在宇宙中位于 星和 星之间(填序号及名称)。
(2)地球所属的行星类别是 ,图中与地球行星类别相同的个数有 个
(3)宇宙中的天体类型多种多样,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有 (填序号)
①陨石②哈雷彗星③宇宙飞船④星云⑤火星上的探测车
(4)由小行星样本分析“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带来的”说法的可靠性。
14.曾经有哲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带来的,但一直未得到任何理论支持。隼鸟一号是日本于2003年发射的小行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主要目标是为了采集一颗名为“Itokawa”的小行星样本并将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最近,来自伦敦大学的一个团队在“Itokawa”小行星的样本中找到了有机物质和水,而此类行星是地球上大多数陨石的来源。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运转轨道示意图。
单元检测
②火
①木
类地行星
2
②④
在这一颗小行星样本中发现拥有生命所必需的水和有机物,科学家推测这一种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将生命所需的物质送到地球,让地球出现了生命起源,最终出现了人类。即人类的起源可能与小行星的碰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