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月色
一、经典涵咏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鉴赏:此曲集中表现了江南水乡风物明丽隽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点。在写景的层次上,作者由荷塘做中心,再写荷塘堤上起舞的沙鸥,然后又由荷香延伸到周围,进而延伸到天边,由中间到四周层层展开,一点到面连及整个江南,美极,妙极!
二、任务预习
(一)学习目标
1、揣摩《荷塘月色》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3)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记录
学程记录 名师点津
(一)字音字形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脉(mò)脉 颤(zhàn)动 霎(shà)时 独处(chǔ)B.酣(hān)睡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wěng)郁C.点缀(zhuì) 倩(qiàn)影 皱缬(xié) 煤屑(xuè) D.惦(diàn)着 羞涩(shè) 宛(wǎn)然 踱(duó)步 1.B(A.“颤”读“chàn”C.“屑”读“xiè”D.“涩”读“sè”)
(二)背景舞台朱自清:原名自华,字 ,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 。著名 、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 》、《 》等。伟大领袖 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朱自清小传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实。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系录取。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伟大领袖毛泽东 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写作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三)文脉梳理 1、梳理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心情发展变化如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思路点拨:(明线)出家门、踱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路、观荷塘(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赏四周、忆江南、回家门。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观荷缘起”。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7-8):“引动乡愁”。2、思路点拨:着重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暗线)“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3、思路点拨: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四)含英咀华1、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和月下的荷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成功得益于作者写景工细。简析第4-5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借助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 ( http: / / www.21cnjy.com )“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请“咀嚼”以下句子: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请仔细“品味”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①“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以通感手法的多处独特的运用,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以奇丽的心灵感受!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试鉴赏以下句子的妙处。①“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试着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思路点拨:月下荷塘:主要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波。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荷波: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中月色:主要写了“月光”“月下花叶”“月下树影”月光—化静为动,流动轻柔(比喻)花叶—鲜艳欲滴,恬静朦胧(比喻)树影—错落有致、浓淡和谐(通感)2. 思路点拨:①“幽僻”既有“幽静”,又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偏僻”的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②“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③“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3. 思路点拨:①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②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③突出叶子长得茂密。4. 思路点拨:作者夜游荷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5. 思路点拨:①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②“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6. 思路点拨:两篇作品都生动传神的写了荷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荷叶的美丽的形象,但《苏幕遮》写的是雨后初阳之荷, 《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两篇作品都用词精妙,能用荷花传神写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幕遮》白描写意,用“干、清、圆、举”四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细描,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应衬用得绝佳,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富的情意。情境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艺术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回顾反思
本课最大的收获是:
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
五、拓展阅读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不时有骑车人闪过。
⑤背依强斋与静斋那边,几盏温和的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我折上了这一小路。三两个戴着耳机、口里正在默默记诵的清华学子与我擦肩而过。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时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 ( http: / / www.21cnjy.com ),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莲桥那边路灯下一学子在踱步捧读。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⑧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⑨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⑩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⑾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⑿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第一段中“惬意的事”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写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生描写的美景,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
3、文章第⑦段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为什么“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
5.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荷塘月色》
拓展阅读《又见荷塘月色》参考答案:
1、月光很好,伴我追寻足迹。
2、描写了飘拂的杨柳、映射的路灯、月光下的灌木以及荷塘纵深处的景致。
3、用第二人称“你”有利于作者宣泄内心的情感,表达对朱自清崇高气节的赞美之情。
4、①先生高尚的人格的影响;
②遗址是曾遭八国联军焚烧的地方。
5、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