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2 故都的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2 故都的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20 08:1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故都的秋
经典涵咏
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
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
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
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鉴赏:一年四季,往往在诗人的笔下,秋,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凄凉不过的了。萧瑟的寒风,随风飘零的落叶,激发了忧伤的情感及澎湃心田的狂潮。 徐志摩笔下所流淌出的秋天私语,惆惆怅怅。昔日的情思,又从心底涌出,昨天的欢愉,今天的回忆;昨天的哀伤,今天的惆怅;昨天的一眸一笑,今天的丝丝苦味……
秋天是离别的季节,亦是回忆的季节……
预习任务
学习目标
1、勾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的句子以及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2、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3、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难点: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记录
学程记录 名师点津
(一)字音字形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答案为A。“钞”应该读作chāo。
(二)背景舞台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 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 。主要作品有 、 、《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郁达夫提倡 ,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 ,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1.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介绍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 ( http: / / www.21cnjy.com )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作品特点及成因: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面对山水自然,他既能醉心享受也能独特欣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都深深打上了郁达夫的个性。是郁达夫眼中的理想山水自然。 因此,他笔下的景即使如同是静也各有特色……”( 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文脉梳理1.快速阅读全文,明确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郁达夫先生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试着找出来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什么为序来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思路点拨: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爱的。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2. 思路点拨: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3. 思路点拨:有五幅画面(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4. 思路点拨:既不是以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 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例如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又如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5. 思路点拨:作者以“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6. 思路点拨: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含英咀华1.怎样理解“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几句写景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几组对比该怎样理解?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思路点拨: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2. 思路点拨:这里写了视觉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3. 思路点拨:这里写了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4. 思路点拨: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 5. 思路点拨: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四、回顾反思
本课最大的收获是:
本课遗留的困惑还有:
五、拓展阅读
想北平
老舍
(1)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2)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3)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4)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5)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6)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7)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8)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
[注] 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年至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对本文第(1)—(3)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2.第(2)段中,作者说“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3.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2)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5. 从第⑥⑦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6.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7.从文章第四段来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故都的秋》
拓展阅读《想北平》参考答案:
1.D 。
2.(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
3.(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3)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或:处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 (4)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或;花多菜多果子多)。
4.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5. 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6. 点明题意;照应开头 “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7. 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